王艷芬,王秀花
(1.山東省莘縣婦幼保健院,山東 聊城;2.濱醫(yī)煙臺附院,山東 煙臺)
冠心病是發(fā)生率最高、最為常見的心臟疾病類型,是冠脈粥樣硬化或功能改變所致的血管痙攣、阻塞性心肌缺血缺氧性疾病[1]。我國目前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快速升高,嚴重威脅到國民健康。雖然臨床上對冠心病的治療方案有多種,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患者對心包疾病知識掌握的很少,其治療遵醫(yī)行為不理想,對臨床治療、預后都存在不利影響[2]。冠心病患者對自身心臟事件的危險因素識別能力差,加上冠心病本身病程長、反復發(fā)作、進行性進展等,患者抑郁情緒還是比較突出的,這也是遵醫(yī)行為不理想的另一原因[3]??偟膩碚f,冠心病對患者身心健康都存在很大影響,自我效能是人體健康行為的重要衡量指標,也是人體行為選擇、思維模式的重要影響因素,決定了人們在治療及康復過程中的行為及思維[4]。自我效能還是一項衡量疾病者情緒調節(jié)、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我院心內科在冠心病患者臨床治療與康復中采取督導型心臟康復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3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20 例冠心病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入組者確診為冠心病,具有典型的心電圖改變及心絞痛癥狀,冠脈造影顯示狹窄,簽署自愿知情同意書。排除精神病者、腦病者、心律失常者、心源性休克者、惡性腫瘤者。其中對照組60 例,男女比例11:9;年齡40~76 歲,平均(59.8±1.7)歲。觀察組60 例,男女比例1:1;年齡41~79 歲,平均(59.1±1.8)歲。兩組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患者為常規(guī)教育。觀察組患者接受督導型心臟康復指導,包括院內自我管理教育和家庭運動訓練兩個方面,院內自我管理教育以個人指導結合小組活動方式開展,家庭運動訓練主要是督導患者進行運動鍛煉、記錄日記、電話隨訪等,具體如下:①院內自我管理教育:滿足患者需求,教會患者健康生活知識,調動患者對自身健康的潛能與責任,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導患者管理疾病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健康行為(合理鍛煉、保健行為、充足睡眠、均衡營養(yǎng)、預警行為)、避開有害因素(心臟疾病危險因素)等。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疾病治療、護理過程,了解其內心疑問及癥結,進行針對性疏導,調整患者情緒。鼓勵患者積極溝通,制定個性化運動處方和具體的康復計劃。目的是提高自我效能、促進改變出院后的行為、改善預后、降低醫(yī)療成本。②家庭運動康復:可選擇體操、慢跑、打太極、騎車等鍛煉上下肢,運動量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每周3~5 次,每次40~60 min。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每周電話隨訪2 次,按照醫(yī)生的運動處方實施康復訓練。按照督導提綱電話督導運動計劃完成情況,督導其堅持康復運動。檢查其健康管理日記情況,詢問目前健康狀況,解答患者的疑問,并及時調整康復運動計劃。
比較干預前、干預3 個月后兩組患者冠心病知識掌握水平、自我效能水平及HAMD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估結果。冠心病知識掌握水平通過相關問卷進行評估,由心內科專業(yè)醫(yī)師及護理人員綜合討論后制定,包括疾病癥狀、診斷方法、預防和控制、危險因素、治療方法、康復方案等,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知識掌握水平越高。自我效能水平通過我院自行設計的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測量量表進行評估,包括患者自我臨床癥狀管理能力、疾病管控能力等,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者自我效能越好。以HAMD 評估量表評價抑郁情緒狀態(tài),得分越高者抑郁情緒越嚴重。
采用SPSS 17.0 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在P<0.05 時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干預后患者的冠心病知識掌握水平(89.9±2.6)分、自我效能評分(87.6±3.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HAMD評分(15.2±1.5)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心臟康復被定義為“讓患者逐漸恢復適當精力、體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讓其通過自身努力恢復正常生活”[5]。心臟康復屬于二級預防手段,近些年,這個集心臟、心理、理療、康復、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為一體的學科在心臟疾病治療中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成效[6]。心臟康復有助于延緩動脈粥樣硬化,促進冠脈暢通,提高患者運動量及運動能力,減少心血管事件。上個世紀80 年代心臟康復的研究相繼開展,并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成果,認為心臟康復有助于延緩心臟病變進展、改善心臟功能,幾乎對所有心臟病變患者都有益,并且對冠脈旁路移植術、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慢性心絞痛、心臟瓣膜置換術、心臟瓣膜修補術、心臟移植術、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等術后康復都有益[7]。上文詳細描述了心臟康復的諸多益處,但實際上目前我國臨床上心臟疾病者參與心臟康復的比例并不高,符合心臟康復條件者中80% 沒有接受心臟康復訓練,究其原因在于康復程序復雜、時間沖突、費用高、短期內不能獲益等等[8]。所以,研究者開始探討如何提高患者的心臟康復參與率和提高心臟康復效果。督導型心臟康復則是在心臟康復中引入自我管理教育、挖掘自我潛能,以提高自我效能、減少抑郁情緒為目標,打造依從性高、安全有效、效果持久的心臟康復項目[9]。實際上,自我管理教育這種方法投入少、效益高,一方面為患者提供信息,一方面督促改變其行為[10]。目前,在多種慢性疾病管理中自我管理教育都被證實有助于改善生活質量和間接降低醫(yī)療費用?;颊咴诩壹纯蓞⑴c康復訓練,無需去醫(yī)院花費太多金錢和時間,而且運動方便,通過自我記錄方式自我監(jiān)督運動過程,為自己及醫(yī)師提供參考,有助于促進運動的科學性、計劃性,并養(yǎng)成長期運動習慣[11]。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shù)冠心病知識掌握水平 HAMD 評分 自我效能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60 62.5±1.6 89.9±2.6 25.6±1.3 15.2±1.5 70.5±1.1 87.6±3.4對照組 60 62.6±1.3 80.5±1.3 25.2±1.5 20.1±1.1 70.2±1.6 80.1±1.6 t 0.3757 25.0481 1.5609 20.4849 1.1968 15.460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及自我效能水平更高,抑郁情緒更低??偟膩碚f,在心臟疾病患者康復治療中督導型心臟康復還是非常有效的、安全的,對患者自身知識及效能都有益,對患者情緒管理也有很好效果,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