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鑫
(武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北 邯鄲 056300)
慢性心力衰竭為常見心血管疾病,于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是多種心臟疾病終末期癥狀,具有極高大致死率[1]。慢性心力衰竭臨床影響因素較多,患者情緒波動、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及藥物使用等因素均會導致心功能衰竭的加劇?;诂F代醫(yī)學發(fā)展限制,臨床針對慢性心力衰竭尚無系統化治療措施,多采用疾病控制方式,緩解心衰進展,并于疾病治療期間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延長生存時長。本研究筆者為了探究舒適護理臨床開展價值,特抽取90例患者作為分析指標,進行平行比對分析。
抽取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客觀分析指標,病例采集時間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將90例患者采用抽簽模式進行分組,對照組45例,女25例,男20例,年齡61~88歲,中位年齡(70.01±0.42)歲,研究組45例,女24例,男21例,年齡60~86歲,中位年齡(69.91±0.51)歲,就2組患者一般資料開展綜合分析,結果顯示差異均衡,具有比對價值(P>0.05)。
納入標準:(1)90例研究對象,均滿足《心臟科學》[2]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依據;(2)本研究課題的開展通過倫理委員會授權,患者知情。排除標準:(1)患者預計生存時間無法支持研究分析;(2)無自理能力、無認知功能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開展常規(guī)護理,依據內科護理規(guī)章實施;研究組患者開展舒適護理干預,予以患者環(huán)境指導,幫助患者盡快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消除環(huán)境抵觸感;予以患者心理宣教,借助健康教育的方式,提高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加強營養(yǎng)指導,并督促患者進行體能鍛煉;開展專科護理指導,加強并發(fā)癥防治,指導患者如何自查機體狀況,待出現不適時如何自救,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加強出院指導,開展延續(xù)護理干預,聯動社區(qū)護理人員進行隨訪[3]。
借助生活質量評分量表為依據,統計比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差異;采用自主版滿意問卷表,調研患者對護理模式認可度。
統計學軟件SPSS 23.0版本對研究分析數據進行統計學細化分析,P<0.05作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研究組45例患者經舒適護理干預其情感狀況、軀體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等維度總分為(83.12±6.52)分,對照組45例患者經過常規(guī)護理干預其情感狀況、軀體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等維度總分為(65.23±5.04)分,差異顯著(P<0.05)。
研究組患者1例因藥物使用,不滿意護理模式,對照組患者4例患者因環(huán)境因素、2例患者因藥物使用、1例患者因護理人員態(tài)度,不滿意護理模式,差異顯著(P<0.05)。
隨著護理醫(yī)學不斷發(fā)展,臨床護理模式不斷優(yōu)化,探究適配醫(yī)療發(fā)展及時代需求的護理模式尤為重要。舒適護理干預作為優(yōu)質護理的一種,旨在提高患者診治舒適度,基于醫(yī)患緊張的大背景下開展,通過對患者心理、疾病、生活等因素開展綜合護理干預,堅持人文關懷,利于構建新型的護患關系[4]。
本研究表明,研究組45例患者經舒適護理干預其情感狀況、軀體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等維度總分高于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維度總分,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患者1例因藥物使用不滿意護理模式,對照組患者4例患者因環(huán)境因素、2例患者因藥物使用、1例患者因護理人員態(tài)度不滿意護理模式,差異顯著(P<0.05);數據顯示,舒適護理模式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同時患者認可度較高,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于老年心力衰竭護理中開展舒適護理干預,通過予以患者環(huán)境、心理、生活等全方位護理干預,適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