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韻潔
摘 要:古建筑工藝的復雜性要求其修繕工程,必須遵循文物保護工作的相關施工原則,運用創(chuàng)新技術,對其重要工藝進行保留和修繕,以保證古建筑的完整性。因此,本文擬通過分析古建筑修繕的基本原則及其施工工藝技術分析,并對于古建筑修繕工程的相關技術組織與管理辦法的創(chuàng)新,提出了相應的思考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古建筑; 修繕工程;技術組織與管理;方法研究
古建筑修繕工作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yè)技術水平及綜合能力,經過時間及歷史的洗禮,使得古建筑工程存在殘缺破敗的情況。而古建筑修繕工程的意義在于,還原其歷史本來面貌。古建筑作為我國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要求相關技術人員必須對古建筑歷史有基本的了解,并嚴格遵循國家文物保護政策進行古建筑修繕。同時,現(xiàn)代修繕技術與傳統(tǒng)施工工藝的有效融合,是當前提升古建筑修繕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本文對于古建筑修繕工程的技術組織與管理方法的探討,對于古建筑傳承發(fā)展及現(xiàn)代修繕技術發(fā)展,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1 古建筑修繕的原則
1.1 不改變原狀
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政策要求古建筑修繕的基本原則為,不能破壞改變古建筑的原樣。因此,在修繕前期準備階段,相關技術人員應通過查閱古建筑相關資料文獻并實地勘察以確定其原貌。但由于多次修繕過程及歷史年代久遠使得技術人員無法通過肉眼觀察確定古建筑修繕部分和原件。修繕依據的探尋可以根據歷史記載的修繕時間來進行推測,以保障古建筑的還原度。
1.2 真實性和完整性
古建筑構件的文物價值要求技術人員在修繕過程中應避免隨意改換新件,以避免文物價值受到影響,進而不利于保障古建筑的真實性。在不影響使用及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殘舊的古建筑更能真實展現(xiàn)古建筑的技術工藝及歷史環(huán)境。因此,古建筑修繕工程應保留古建筑的時代特征及物質文化遺存。例如,建國初期鄉(xiāng)村的古建筑祠堂都曾作為村級辦公場所或學校,建筑間距結構也被改建。我們在修繕過程中不能一味的采用恢復原貌的原則,應保留各個時代使用過的痕跡。保留現(xiàn)狀的本質在于恢復時代特征及藝術價值,而不是死板的對古建筑外貌進行保留,應去除出現(xiàn)破壞性修理的痕跡,恢復古建筑原有的結構紋理。
1.3 最低限度干預, 使用恰當?shù)募夹g
古建筑修繕應堅持最低限度敢于原則并采用恰當?shù)募夹g進行修繕恢復。具體表現(xiàn)為避免大范圍的修繕、原有構件的保留及積極進行古建筑養(yǎng)護作業(yè)等。古建筑工程的歷史性特點要求其修繕過程應以傳統(tǒng)施工技術為重點,在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藝選擇上都應基于其歷史時代特點。當然,對于現(xiàn)代修繕技術在古建筑修繕過程中的應用應保障其技術的成熟性及與古建筑修繕原則的相適應及匹配。新技術及新材料的使用要求最大限度的保留古建筑原有結構及工藝技術,有效減輕工程施工勞動強度,進而提升其修繕效率。
2 古建筑修繕的施工工藝技術
2.1 傳統(tǒng)修繕施工工藝技術
2.1.1 木構件修復施工
木構件在歷史環(huán)境及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下導致其出現(xiàn)劈裂或腐朽情況,因此,在對木構件進行修復施工過程中應基于構件破壞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修復處理:第一,當木構件腐朽程度較為輕微,腐朽面積較小并不影響其正常使用,因此,可以采用挖補或包鑲等方法進行構件修補。第二,由于木質構件原材料的選擇不當使得其在歷史發(fā)展洗禮下構件強度變低,出現(xiàn)裂縫情況,如果裂縫問題較為輕微,可以基于裂縫具體大小采用鐵箍加固的方式來實現(xiàn)裂縫的閉合。如果木構件斷面范圍較大,裂縫較寬,可以采用木條嵌補的方式,破裂所導致的裂縫情況應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修繕原則。
2.1.2 屋面修復施工
古建筑屋面的修復施工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內容。第一,雜草的清除。確保雜草清除的徹底性,屋頂瓦檐處的積土和樹葉都要進行清除。在除草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瓦塊松動情況應及時修補,以避免不必要的安全風險。第二,局部挖補。局部挖補的主要流程為通過拆卸需要挖補的部分并清除灰塵,為新舊瓦片之間的嚴密搭接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第三,屋脊修補。如果屋脊損害輕微,一般情況下采用涂抹修復的方式。對于破碎的瓦片處理應盡量優(yōu)先選擇修復作業(yè)。
2.2 現(xiàn)代修繕施工工藝技術
2.2.1 屋脊整體吊升技術
嶺南地區(qū)的古建筑, 特別是各種廟宇、祠堂建筑屋脊主要為陶塑屋脊和灰塑屋脊, 脊飾精美, 具有相當大的文物保護價值。屋脊整體吊升技術的關鍵在于實現(xiàn)屋脊與屋面的分離,以保障在進行屋面修復過程中不會破壞屋脊結構,進而保證其原狀。
2.2.2 古建筑墻體矯正技術
當古建筑墻體出現(xiàn)大面積傾斜或扭曲等現(xiàn)象時,采用傳統(tǒng)的拆除墻體并編號重砌的方式不利于保留文物建筑的文物價值。而古建筑墻體矯正技術的優(yōu)勢在于通過在墻體一側設置組合鋼管垂直限位支撐系統(tǒng), 并在在墻體的另一側搭設組合鋼管支頂系統(tǒng),兩者有效結合實現(xiàn)墻體矯正的效果。
3 古建筑修繕工程的管理
與一般土建工程相比,古建筑修繕工程的施工管理,應以加強工程施工過程的精細化管理為重點。技術人員必須充分保證古建筑修繕措施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充分保障古建筑的歷史價值及整體性。古建筑不能再生的特性,要求其修繕技術及質量的強有力支撐。對于不同文物建筑的修繕,應采取不同的修繕技術及工藝。如果施工企業(yè)不注重施工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及資源設備的開發(fā)儲備,容易造成巨大的歷史文物建筑破壞。
古建筑修繕進度的精細化管理在其修繕質量保障中發(fā)揮著重要價值。古建筑修繕進度的精細化管理要求其施工方案及進度管理手段與古建筑工程的高度符合。在施工準備階段就應加強工程修繕進度的精細化管理,以保障施工計劃的可行性。此外,先進技術在古建筑修繕過程中的有效應用可以有效提升修繕效率及質量。先進的BIM技術,可以讓施工人員直觀觀察修繕結構及重點部位,并有效建設古建筑修繕過程的損害。
4 結語
綜上所述,古建筑作為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修繕工程質量的保障對于古建筑的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提升自身的責任意識以及創(chuàng)新意識,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提升修繕的綜合質量。
參考文獻:
[1]官文彬.歷史文化街區(qū)古建筑修繕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探究[J].低碳世界,2019,9(12):174-175.
[2]王艷淑.修繕工程預算定額的相關問題研究[J].財會學習,2019(35):79-80.
[3]海野聰,俞莉娜.日本木構古建筑的生命周期——建筑修繕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J].建筑遺產,2019(04):43-50.
[4]張鈞.研究古建筑修繕的原則與施工管理問題[J].綠色環(huán)保建材,2019(09):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