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娜,張 瓊
(華北理工大學 國際教育中心,河北 唐山 063210)
實踐教學是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因而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模式則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保證。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更加重視實踐教學,它以培養(yǎng)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要求學生具備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專業(yè)技能、教學組織和實施能力。
2015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lián)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1]“互聯(lián)網+教育”這種新型教育模式應運而生,快速發(fā)展。2018年《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指出要“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優(yōu)化實踐育人機制”、“大力推動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推動形成‘互聯(lián)網+高等教育’新形態(tài),以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變軌超車’”。[2]因此,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出發(fā)點,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實踐教學相融合,構建河北省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的新型實踐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自2012年更名以來,培養(yǎng)視角也由“請進來”轉向“走出去”。目前河北省共有20所高等院校開設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2001年河北大學率先開始招收學生,從而開啟了河北省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教育之先河。除了河北外國語學院(民辦)和張家口學院、華北理工大學、河北地質大學和河北中醫(yī)學院、保定學院等6所院校分別從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才開始開設以外,其他院校都已經有十幾年的辦學歷史。通過收集培養(yǎng)方案和進行訪談,了解到河北省這些院校都已結合自身特色,調整了實踐教學內容,重塑了實踐教學模式,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實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改革成效已初步顯現,但與新時代的社會需求仍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隨著全球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迅猛發(fā)展,深刻地改變了教育形態(tài)和人才需求。教育形態(tài)已由傳統(tǒng)教育轉變?yōu)榻逃畔⒒?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努力構建“互聯(lián)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發(fā)展基于互聯(lián)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提高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yǎng)”。[3]而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的學生又同時兼有雙重身份,既是學生,又是未來的國際漢語教師預備力量,其信息化教學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將直接影響未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育質量。目前河北省20所高校都開設了計算機課程,其中河北師范大學還為師范類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的學生開設了教學媒體運用技能訓練,但無一所院校開設現代教育技術與實踐課程。因此,雖然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計算機和網絡的相關基本知識,了解了一些軟硬件、網頁設置、平臺建設的應用和簡單操作,但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導致學生不具備良好的信息思維,信息素養(yǎng)不足,缺乏科學有效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不能優(yōu)選和設計多媒體教學資源,將信息技術很好地融入到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中,信息化教學能力薄弱。
“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和漢語國際推廣的實施,使“漢語熱”不斷升溫。2019年全世界有3萬多所中小學開設了中文課程,4000多所大學設立了中文院系或課程,還有4.5萬所華文學校和培訓機構開展中文教育,162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550所孔子學院和1172個孔子課堂。[4]2017年根據漢辦估算,海外已有超過1億左右的人在學習漢語,其中大部分學生選擇通過互聯(lián)網形式進行學習,或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或是“一對多線上教學”,或是“一對一線上教學”等等。這就要求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的學生在具有扎實的線下教學能力的同時,又要具備豐富的線上實戰(zhàn)教學經驗??墒菗{研,現只有華北理工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系正在籌備建立泰國曼谷宣素南塔大學和越南第二外國語大學線上海外實習基地,河北省其他院校還未向學生提供線上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因而學生線上實戰(zhàn)教學能力普遍低下,無法滿足“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市場需求。
實踐教學類課程諸如語言測試理論與實踐、普通話訓練與提高等授課模式在河北省大部分院校中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因課堂時間有限,導致在課堂上更多的是知識的傳授,而小組活動、討論、實踐所占比例較少。課堂缺乏活力,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能動性,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與此同時,絕大多數實踐教學類課程的評價方式單一,多采用注重教學結果、輕視學習過程的終結性評價,而且這種評價方式的評價主體只有教師一方,這些都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無法及時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也無法立即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等產生影響。
結合訪談發(fā)現,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設置上,學校雖開設了計算機課程,但是未開設現代教育技術與實踐,缺乏面向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學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課程體系,缺乏讓信息技術與第二語言教學融合的課程,缺乏線上海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沒有將線上實踐教學與線下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O2O模式最早是指Alex Rampell于2011年8月提出的一種線上和線下(Online To Offline)結合的商業(yè)模式,后運用于其他領域中,并跟教學相結合產生了“O2O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在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的背景下,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將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空間延伸到虛擬空間,通過互聯(lián)網平臺將知識框架、重難點等信息傳授給學生,而把課堂上有限的時間用于互動交流、解決問題。它更加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互學習,學習機制也更加靈活多樣。[5]
所謂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O2O實踐教學模式,就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的實踐教學有機地進行深度融合。首先,具有雙重身份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的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支持自身在線上進行實踐知識的學習和虛擬教學過程的實施,以及線下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理論方法、現代教育技術等的實踐,從而形成良好的信息思維和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學習、生活等問題的意識,提升個人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全面發(fā)展。其次,作為未來的國際漢語教師可以使用信息化帶來的各種相關教學技能和策略,通過線上和線下進行漢語言知識和中國文化的教學,讓留學生體驗中國語言和文化的魅力,提高他們的漢語綜合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和專業(yè)介紹》將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設置為三大模塊,一是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能力的教學實習;二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中華才藝訓練;三是提升科學研究能力的對漢語語言現象和對外漢語教學熱點問題的研討。
目前河北省各院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教學實習的主要形式是在各大院校的國教院、語言培訓機構開展的,只有少部分院校采取赴海外孔子學院、孔子課堂或國外中小學進行教學實踐,而赴海外教學實踐對很多開設該專業(yè)的院校來說并非易事,實施很難。加之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更多學習漢語的學生選擇運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因此,通過網絡教學平臺,搭建起多種形式的網絡教學途徑,進行線上國際中文教學,這不僅能滿足海外學習者的需求,又能切實提高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學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但是當下學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都很薄弱,還不能將現代信息技術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進行深度融合?;诖?,根據新時代下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學生的內外需求,在原有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增設現代教育技術與實踐、線上國際中文教學實踐這兩門課程。
1.線上實踐教學與線下實踐教學相結合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O2O實踐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是由“線上實踐教學”和“線下實踐教學”兩部分有機組成,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實踐教學深度融合。具體體現為以下兩個層次:
(1)實踐教學課程之間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線上實踐教學以網絡教學平臺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國文化傳播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等,以提高其語言素質、文化素質和信息化素養(yǎng)。實踐內容主要包括現代教育技術與實踐和線上中文教學實踐,以及語言測試理論與實踐、普通話訓練與提高、傳統(tǒng)文化實踐、朗誦訓練、國際漢語教學熱點問題研討、漢語教師遴選模擬實訓、漢推活動策劃與實踐等課程的網絡平臺教學。而線下實踐教學則以課堂、課外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研究能力、調查能力、教學能力等。實踐內容包括一些實踐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外學生文化交流、北京高校專家講座與文化交流活動、境內線下中文教學實踐、赴海外實習基地實習、畢業(yè)論文等。
圖1 實踐教學課程之間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2)實踐教學類課程中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像語言測試理論與實踐、國際漢語教學熱點問題研討等實踐類課程采取三步教學法,即學生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和教材先行探索——師生在真實課堂和網絡教學平臺上合作探究和實踐——學生線上線下拓展實踐。具體如下:首先,學生課前在線下先預習教材,然后根據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上發(fā)布的探究性導學問題,觀看教學視頻、閱讀相關電子資源、完成課前自測。而這些教學視頻都是教師根據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所錄制的微視頻,既可以用于課前預習,又可以用于課后復習鞏固。其次,教師根據學生自測結果調整教授內容,在真實課堂上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反饋,并對重難點進行分析和研討,精講多練,指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動手、多討論、多實踐,在此基礎上借助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課堂互動,深化學生與教師、同伴之間的深度互動,比如對學生發(fā)表的關于國際漢語教學熱點的觀點進行投票,對學生設計的口語測試試卷進行互評等等,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最后,課后學生組成小組協(xié)作進行實踐,比如一起策劃一個漢推的活動,設計活動方案,邀請本校留學生參加,將整個過程錄制視頻,提交到網絡教學平臺上。與此同時,在線上還可以進行在線提問、在線討論、階段性測驗等等。
圖2 實踐教學類課程中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
這樣,線上線下、課程之間、課前課中課后互相交織、互相融合、互相銜接,使實踐教學突破時空界限,真正實現學習的碎片化、實用化,從而構建出動態(tài)、靈活、開放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O2O實踐教學模式。該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協(xié)助合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2.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
2019年10月,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中指出要嚴把考試關,“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yè)考評制度”,綜合運用多種形式,科學確定過程考核比重。[6]而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O2O實踐教學模式下的考核方式正是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基于大數據的科學分析,全面動態(tài)地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行為,跟蹤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對課堂學習和線上學習的全部信息都進行記錄和分析,同時開展課堂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同伴之間評價,從而實現了“多主體、多依據、多方式”的多元化、全方位評價。
以語言測試理論與實踐這門課為例,首先是其成績的構成。課程總成績=形成性評價成績(50%)+終結性評價成績(50%)。具體如下:形成性評價的考核內容包括網絡教學平臺學習與課堂學習過程、語言測試實踐,前者占形成性評價成績的60%,后者占40%;終結性評價成績即期末考試成績,卷面總分100,主要以理論考核為主,在線下以閉卷形式進行考試。其次是形成性評價的具體實施辦法。(1)網絡教學平臺學習與課堂學習過程各段成績。這部分成績具體包括:①出勤簽到占5%。教師可采用網絡教學平臺上的簽到功能,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普通簽到、手勢簽到、位置簽到或者用二維碼簽到來考查學生的出勤情況;②課堂互動占25%。包括投票、問卷、搶答、測驗、選人、評分等。課堂上教師借助網絡教學平臺輔助教學,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③主題討論占30%。教師根據授課內容設置討論題目,學生自由討論,激發(fā)火花;④階段性測驗占25%。階段性測驗使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測促教”,使教學更加精準、有的放矢;⑤觀看學習視頻占15%。(2)語言測試實踐成績。語言測試理論與實踐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通過理論的學習,學生要能設計出具有較高信度和效度的語言測試試題,能根據語言測試的結構和過程,分析研究試題的設計與評估,以及學生考試成績與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之間的關系。因此,這部分考核包括設計語言測試試題、學習同伴之間互評測試試題、分析和研究考試成績與留學生漢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之間的相關度。這樣,通過線上線下,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它不僅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漏洞,使其更加重視學習過程,同時能提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行為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優(yōu)化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課內外、校內外、境內外、教學與科研四維度有機結合
首先,構建校內實踐教學網絡平臺和以社團活動為主的課外實踐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合力打造校內實踐教學網絡平臺,并借助社團聯(lián)合會,將課內實踐延伸到課外。其次,構建校內實習平臺和校外實習平臺。與企業(yè)、培訓機構、國際學校等建立合作,多舉措推進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再次,構建境內線上國際中文教學平臺和境外線下國際中文教學平臺。最后,構建師生科研工作平臺。在實踐教學中,加強科研新方法、新技術的引入和精選科研中的實際案例,以及展示新觀點、新知識和學科最新研究成果,據此構建以大創(chuàng)、學科競賽、學術講座為框架的師生科研工作平臺。該平臺重點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的學生科研團隊,同時組建校內科研創(chuàng)新導師專家?guī)?,吸收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申報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開展學術講座活動,從而將實踐教學與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通過科研實踐氛圍的熏陶,激發(fā)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終將成熟的科研成果運用于實踐教學中,讓科研成果反哺于自己的實際教學中,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圖3 課內外、校內外、境內外、教學科研相結合
以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為出發(fā)點,發(fā)現在“互聯(lián)網+高等教育”新形態(tài)下河北省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實踐教學主要存在三大問題,首先是學生信息化教學能力薄弱、信息素養(yǎng)不足,其次是學生線上實戰(zhàn)教學經驗欠缺,最后是實踐教學類課程授課模式和評價方式單一。針對這些情況,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實踐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構建了將線上實踐教學與線下實踐教學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四維度相結合的河北省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的O2O實踐教學模式,以期能夠提高學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河北省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實踐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