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
(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qū)玉石小學校,四川 成都 611130)
一個人知識結構的建立,意志品質(zhì)的鑄煉,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道德情操的形成,都離不開交流活動。交流不僅可以涵養(yǎng)其性情,陶冶其情操,健康其情緒,成熟其性格,還能培養(yǎng)直面人生的心態(tài),使人形成獨特的風格。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交流活動更為重要,交流活動的是否有效更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思想道德和能力的提高。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盡可能在群學中為學生安排豐富的交流活動,給予學生們充分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自己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做了初探: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群學中的交流活動形式的多樣化會使學生的交流活動更有效,使學生在活動中更能積極地主動參與。但是,在很多的道德與法治群學中開展的學生交流活動形式單一,學生在課堂中只是參與到同桌交流的活動中去,也只會參與到讀課本內(nèi)容的活動中去。形式多樣的辯論賽、模擬法庭、小記者采訪等活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少之又少。其實,學生只是在課前時,他們不知道怎樣去收集資料?又怎么把已有的資料進行整合使用?這些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群學中參與到交流活動中時,不夠自信、有效性地進行交流。
大部分學生會主動參與到同桌交流或者是小組交流的活動中去,但學生在交流的活動中談論的很表面、很膚淺,只能把一些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的東西討論出來,教學更深層的內(nèi)涵則是呈現(xiàn)無從下手的交流狀態(tài)。交流活動時,學生只挑能說的談、有趣的談,少數(shù)學生更是隨便談談而已。沒有良好的傾聽的習慣,這樣就讓學生在群學中的交流活動的有效性不強。
小學道德與法治群學中學生能充分地交流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道德與法治群學中學生交流的時間為老師規(guī)定交流時間的一半,完成老師規(guī)定交流時間的人很少。班里所有的學生都希望在進行交流活動時有話可說,可就是無話可說或者膚淺應對。學生還沒有具有有效收集資料的途徑,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的時候能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進行,但是學生都是隨性地收集而已,敷衍了事。學生收集資料的途徑不廣闊,有一半學生收集資料只是為了應付而已,及時收集后也不能很好地進行整理。這些都是造成學生在群學交流時不充分的重要因素。
小學道德與法治群學中良好的教學交流氛圍,能使學生學習保持最佳狀態(tài)的關鍵,它可以感染激發(fā)學生潛在的認識興趣,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激發(fā)學生主體學習的興趣,必須創(chuàng)設一定的生活情境來啟發(f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在情境中誘發(fā)學生探究性的思維活動,以加強教學的感染力。
1.開闊式教學陣地。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進行教學外,還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睹琢5脑V說》一課,可以要求學生走進家庭,走近農(nóng)民伯伯的身邊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認識糧食作物”、“走進田野”的活動。盡可能地強化“知”“行”統(tǒng)一,這樣收到了的教學效果就是有效性的。
2.情境式表演的多樣化。教師們在自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結合有關教學內(nèi)容,采用多樣化的情境式表演,學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時,這更應該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
1.小組合作的群學交流活動。群學中,在小組合作交流時,小組組員要靈活,組內(nèi)分工要明確,教師引導要巧妙,效果評價要全面。在小組討論交流之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將要討論的問題。另外,對知識的查缺補漏,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群學交流活動效果更好、更有效。
2.以體驗為主的體驗式群學交流活動。“體驗式”交流是一種深受學生歡迎的交流活動,它能促使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學習品質(zhì)等的養(yǎng)成。體驗式活動至少包括:學習的過程的體驗和學習的結果的體驗。例:《好山好水好風光》,首先創(chuàng)設和學習有關的情境,這個情境可以是模擬的,也可以是真實的,再讓學生在情景模擬中更好地體驗——感受,從而促使學生的交流更有效。圍繞這個情境進行教學。
3.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群學交流活動。這樣的交流活動是指學生在認知、動機、行為三方面都是學習積極的參與者,交流的主動者。老師在課堂中要以學生真實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抓學生的生活資料,應用在課堂群學中,使學生自主地交流。
4.廣泛采用探究式的群學交流活動。探究其實就是探索和研究,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得學生彼此得到啟發(fā)。學生在課堂中探究式的交流活動處處可見。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在各種群學交流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xiàn)的。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交流活動,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充分地交流,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主體參與能力,從而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群學活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