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瑞娟
(河北省唐山市灤州市中山實驗學校,河北 唐山 063700)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木蘭詩》可謂是我國古代詩歌精華,其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杰出成就,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也占據(jù)著較為顯著的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之中對于詩歌教學有進行概述,其認為詩歌教學期間要注重朗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與思想,學會使用恰當方法來進行朗讀。由此可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期間,多樣朗讀是有效學習的重要手段,而本文也是以部編版《木蘭詩》為例就如何有效展開多樣朗讀,提出了如下建議: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環(huán)境下,越來越多教師都開始意識到學生朗讀的重要性,可是也有部分教師在進行朗讀教學的時候,大多是為了讀而讀,學生的朗讀可謂是毫無目的,在這種缺少目標的朗讀課堂之上,學生自然也就缺少思考,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無法強化學生閱讀感悟與體驗[1]。針對這一點,教師在鼓勵、引導學生朗讀之前,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來為學生設計問題,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思考,這樣學生自然能夠有效實現(xiàn)讀中思。以《木蘭詩》為例,很多學生一想到木蘭就覺得她是一個英雄,可是她本就是女嬌娥,所以民歌也為其設計了一個女性出場方式:“既沒有嬌美的容貌,也不具備颯爽的英姿,反而是帶有憂愁的嘆息聲……”對于這一開場,教師即可提出如下問題情境:“為什么木蘭會嘆息?請同學們在朗讀之后從文章中回答這一問題。”通過這一方式來有效點燃學生朗讀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朗讀,這樣不僅能夠實現(xiàn)有效朗讀,還能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對這一課時內容形成大概把握。
在語文朗讀過程中,要想真正在朗讀期間對朗讀文章形成良好感悟與理解,還需要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抓住關鍵詞來展開朗讀,借此來有效引導學生對文章關鍵詞進行品味與思考,從而強化學生對于閱讀文章的把握。例如,在《木蘭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即可抓住文章中的“嘆詞”來助力于學生朗讀,木蘭在權衡之后決定替父從軍,可是她身為女兒身,第一次遠離家鄉(xiāng)心情自然會十分復雜,這個時候為了能夠幫助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木蘭的心情,教師即可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于“嘆詞”輔讀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品味木蘭復雜的心理,在學生朗讀“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這四句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加入一個“啊”字,同時讓學生思考一下為什么要在這里加這個字,以及他傳達出來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借此來有效活躍課堂氛圍、點燃學生閱讀思考,這樣學生就能在朗讀“旦辭爺娘去啊”這一句中感受到木蘭的不舍;在朗讀“啊,暮宿黃河邊”這一句的時候感受到木蘭的悲傷與寂寞;還有在“啊,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之中體現(xiàn)出來的豪邁……這樣學生就能在多樣化品味中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同時適當激發(fā)學生想象力與求知欲,真正讓學生在朗讀與品味中走入文本深處[2]。
在多樣化朗讀過程中,為了能夠讓語文課堂因此而變得更加的精彩紛呈,教師在朗讀教學課堂之上還可以組織學生看圖誦讀,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圖片,然后要求學生看著圖片有感情的誦讀相關詩句,并且讓學生思考一下假設自己是木蘭的話,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會產(chǎn)生什么感悟,這樣自然能夠有效強化學生感悟,提升多樣朗讀教學效果。在木蘭詩之中,木蘭最后榮歸故里,踏進了闊別十年的家門,這個時候作者在描寫木蘭的時候使用了幾個動詞來表達木蘭內心的歡喜,即開、坐、脫、著、理、帖,而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木蘭這一情感,教師可以在課堂之上為學生投影三幅圖片,圖片內容情境分別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然后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想象自己是木蘭,然后有感情的誦讀,這樣自然能夠更好地強化學生對于作者情感的把握。
在多樣化朗讀過程中,為了能夠讓語文課堂因此而變得更加的精彩紛呈,除了上述幾點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積極開展師生對讀,通過這一種全新的朗讀方式來更好地實現(xiàn)讀中悟,提高學生對于文章的把握[3]。在《木蘭詩》之中,作者更加注重的木蘭女性本色,對于木蘭的英雄行為并沒有過分渲染,因為相對并不重要,所以在教學期間教師即可使用師生對讀的方式來進行朗讀教學,如:
師:不遠萬里,飛赴沙場
生: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師:軍營苦寒難將息,一心衛(wèi)國保家鄉(xiāng)
生: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課堂之上,多樣朗讀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品味、理解文章表達情感與思想,教師在朗讀期間不能只是局限于一種形式,可以鼓勵學生在小組、個人、分角色朗讀過程中實現(xiàn)讀中思考、感悟與品味,這能夠讓語文課堂因此而變得更加的精彩紛呈,而學生對于語文教學文章也能形成良好把握與理解,真正有效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