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南梅
投入200多萬元,在全區(qū)中小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六有”基礎建設,即有心理健康教師、有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境、有心理咨詢熱線或信箱、有心理咨詢室、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目前,全區(qū)所有中小學校均建立心理咨詢室,實現全覆蓋。嚴格按照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制定的心理咨詢室建設標準,對各校的心理咨詢室進行標準化配置,統一配備靜音計時器、游戲沙盤、音樂放松椅、綠色植物、抱枕和心理圖書等,為心理咨詢活動提供了專業(yè)化的硬件和技術支撐。
繼“六有”之后,北碚區(qū)又提出心理健康教師要逐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技能——九會。即:會策劃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會建立和使用學生心理檔案、會組織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會對學生進行個別心理輔導、會指導教師和家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會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會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和個案、會進行自我心理調試、會編寫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每年開展課堂研修和課題研究活動,反思總結撰寫調研報告、教學設計、論文等物化成果,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三三策略”心理健康教研活動,創(chuàng)新“一節(jié)一課一報告”的區(qū)域心理教育教師行動研修模式。
一是構建“名師工作室”。率先在全市成立心理健康名師工作室,由研究員級教師做主持人,在全區(qū)各學校選擇有研究能力的心理健康教師為學員,主要開展學習交流、引領示范、學術研究和師資培養(yǎng)等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名師與中青年教師合作互動機制,培養(yǎng)了一個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師團隊,取得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實現了學校名師資源共享最大化,更好地發(fā)揮了名師效應。
二是搭建“校地合作”平臺。與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長期合作,一方面,建立“C-R”北碚心理健康教師培訓模式,聚集西南大學等高校專家教授,以本區(qū)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為載體,對全區(qū)教師進行通識性培訓;另一方面,每年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初級研修班,每2年舉辦高級研修班培訓,目前北碚區(qū)已有82名教師獲得國家二、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 900余名教師獲得心理健康C級證書,做到持證上崗。
三是打造“引領示范”團隊。成立由高校心理學專家、教授、教研員和骨干教師為主體的“北碚區(qū)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專委會”,具體負責全區(qū)心理健康教育的規(guī)劃、協調和業(yè)務指導工作,為全區(qū)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供了高層次的智力和實踐指導。
一是課題拉動。以課題研究來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策略,形成國家、市、區(qū)、校四級課題網絡。相繼開展了《北碚區(qū)留守兒童自主情感能力實踐研究》《區(qū)域推進中小學校園心理劇的策略研究》等13項國家級、市級重點課題研究。特別是對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單親家庭和困難家庭學生等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取得了突出成效,《北碚區(qū)留守兒童自主情感能力實證研究》《留守兒童社交焦慮的影響因素及心理干預研究》等課題成果得到教育部總課題組高度贊譽。
二是活動帶動。全面開展“六個一”活動,即全區(qū)每年開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節(jié)”活動、上好一堂區(qū)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課或示范課、完成一個調研報告、教學設計、個體咨詢報告或論文、獲取一個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或心理健康等級證書、讀一本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書籍、研究一項課題、每個學校有一項心理健康教育課題進行研究。聯合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應用心理中心開展“全人心理學·教師心理成長工作坊”活動;連續(xù)舉辦八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校園行活動,活動主題從“尊重生命·追求陽光”到“陽光留守·快樂成長”;從“積極心理·自信人生”到“尋找最美笑臉·傳遞青春正能量”;再到“關愛留守女童·紅櫻桃在行動”“浸潤心靈·共同成長”,活動內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觀摩研討活動、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心理輔導課、現場心理咨詢、心理繪畫、校園心理劇、心理電影、心理拓展訓練和心理手抄報比賽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將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如今北碚區(qū)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從心理預防到心理輔導、從成人思維到了解學生需求、從德育要求到情緒自我管理、從教師引領到同伴互助、從成人說教到角色體驗、從心理交談到網絡對話、從心理教育到心靈影響、從課堂講授到心理活動、從德育到心育,再從心育到德育的方式的變革與發(fā)展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