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慧
(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肝癌屬于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病不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一定影響,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臨床常用治療手段為肝臟切除術,雖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但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選擇一種有效的護理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鑒于此,本文對肝癌圍手術期進行以問題為導向護理措施進行研究和分析,詳細情況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74例肝癌患者,均接受肝臟切除術治療,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齡24~52歲,年齡(44.36±3.58)歲;肝功能:A級(18例)、B級(10例)、C級(9例);觀察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23~52歲,年齡(44.07±3.67)歲;肝功能:A級(19例)、B級(11例)、C級(7例),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健康宣教,告知其合理控制飲食、維持良好情緒、加強運動鍛煉以及定期回院復查。觀察組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措施。(1)描述問題:在手術前后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鼓勵其描述當前出現(xiàn)的問題或疑慮,同時明確出需要為患者解決的問題。(2)構建目標:明確必須采用的應對方法和期望目標,以開放式提問與患者溝通術后如何采取措施以及是否尋求幫助等問題,回答完畢后觀察其應對心理狀態(tài),若其提出問題脫離現(xiàn)實,擇需引導正視現(xiàn)實。(3)實施干預:引導幫助患者挖掘自身潛能和自愿,講解典型成功病例,通過反向推理并以肝癌角度出發(fā)解決遇到的問題。(4)反饋隨訪:隨時觀察干預措施執(zhí)行情況并給予鼓勵,出院后以電話隨訪方式評估預期效果,對進步患者予以表揚,不理想患者則需要探討原因、調整目標。
負性情緒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和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進行評分,分值與負性情緒改善情況成反比[3]。
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2](QOL-C30)進行評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應用SPSS22.0,計量進行t檢測(±s)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兩組HAMA、HAMD評分比較存在差異(P<0.05)。
兩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等評分比較存在差異(P<0.05),物質生活評分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
肝癌患者在肝臟切除術治療期間由于對病情缺乏了解,導致心理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影響治療效果,降低了生活質量。以往傳統(tǒng)護理將重點放在臨床癥狀改善方面,并不十分重視患者的心理需求,導致部分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受到影響,因此為了提高預后效果,本次研究將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應用于臨床探索中,該模式屬于一種新型護理模式,通過描述問題、構建目標、實施干預、反饋隨訪四個步驟逐漸挖掘出患者的自身潛能,提高其主觀能動性,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和樹立抵抗疾病的信心,促使負面情緒得到疏解,生活質量提升[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HAMA、HAMD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肝癌患者在圍手術期護理中采用以問題為導向護理措施可改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提升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