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徽縣江洛鎮(zhèn)游龍中心小學,甘肅 徽縣 742300)
小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交流能力是指人們知道在什么地方,對誰,什么時候,說什么話,怎么說。簡而言之,就是言語不僅要語法正確,還要適宜得體,它能反映出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這樣看來,小學英語教師必須重視語言文化教學,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很好地結合起來。
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載體,它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都與熟悉英語文化密不可分。在形成一定的英語語感后,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障礙就是“文化感”,即對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知識了解的不足,對其文化與交流模式的不適。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語,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意識,有益于加深學生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忽視文化差異,可能致使學生判斷失誤,在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障礙,甚至產生誤會。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結合文化教學。
小學生求知欲強,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能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學習英語,其樂無窮”的感覺,從而真正愛學英語、學好英語。可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適時、適量地進行文化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文化背景知識的講授,必須在語言教學的框架內進行,其目的是為語言教學服務,所以在文化教學時,教師應遵循實用性原則,使之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lián)系起來。如教師、家人、朋友的稱呼,打招呼和問候,答謝,致歉,贊揚和應答,以及小學生愛玩的游戲和運動項目,社交活動(同學的生日聚會、走訪親戚等),重要的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西方節(jié)日等。這些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容易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促使學生急切地想要了解和學習。學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文化知識,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才能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學好英語的興趣。
文化背景知識應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經驗水平,教學方法要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畢竟小學生的知識范圍和生活經驗有限,諸如政治、經濟、宗教等抽象、復雜的文化項目均超出了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范圍,因而不適合作為文化教育的內容。即使是風土人情、人際交往、休閑娛樂等文化知識,教師也要盡量簡化它們,讓學生粗略地了解即可。否則,就會使學生對英語產生畏難心理。
傳統(tǒng)觀念主張學生要服從教師和家長,于是課堂上就形成了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教師有著絕對的權威。但是,西方國家提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長幼之間是平等的,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Thank you”和“I'm sorry”。因此,在英語教學中,筆者經常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不放過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每一個閃光點,一句簡單的“Thank you”或“I'm sorry”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出民主和平等的課堂氛圍。
課堂是英語教學的主陣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可以滲透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1.在語言教學中傳授文化背景知識
教師需要注意,說解語言材料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內容時,應指明文化意義或文化規(guī)則。
通常,在上第一堂英語課時,教師都會進行介紹與問候。由于中外兩種文化對禮貌稱呼語的習慣存在差異,所以教師有必要向學生簡單地介紹,讓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習慣稱呼教師為Mr/Miss…,而teacher是指職業(yè),一般不用作稱呼語。
隨著教學內容的逐步深入,教師可以適時地向學生傳授英美人談話的禁忌。如有的學生喜歡問“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going?”等,但是英美人視個人的宗教信仰、行動去向、年齡、經濟狀況等為個人隱私,故常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
在學習家庭成員的單詞時,學生對英語中家庭稱謂的單一感到困惑,于是教師可以向學生簡單地解釋中外種族文化的差異。
2.挖掘教材資源,適時傳播文化
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滲透了文化意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每一個細節(jié),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傳播淺顯的文化知識。
如有一部分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用“Where is he/she from?”“What’s his/her job?”進行問答,教師可以借此機會,把學生帶到London、New York、Tokyo、Beijing、Sydney等城市。每到一處,教師就會請學生扮成導游,向其他同學介紹這些地區(qū)的主要建筑和標志。如Big Ben(英國的大本鐘)、the Liberty Statue(美國的自由女神像)、Fuji Mountains(日本的富士山)、the Great Wall(中國的長城)和Opera House(悉尼歌劇院)等,這些標志物通常是該國人民引以為豪的民族象征。
3.收集各種信息,感悟文化知識
首先,校園里都有宣傳欄和板報欄,教師可以開辟英語學習園地,介紹一些習慣用語、名言名句、猜謎游戲、各國風俗和朗朗上口的童謠等,利用這些展板定期宣傳英語文化。
其次,2011版《小學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定期收看英語動畫片或教學節(jié)目,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經典的動畫片讓學生欣賞。除了課本外,還有很多深受學生喜歡的英文教材。教師可以有選擇地讓學生觀看,了解和辨別不同的語音、語調,欣賞原汁原味的英語。
第三,現(xiàn)在的小學都開設了信息課,很多學生都掌握了上網的技能,能搜集有關英美文化的資料。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到圖書館查找資料,或者到書店購買相關書籍等。
通過教學實踐,筆者深深地體會到英語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使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根本差異在于思維模式,語言形式及詞義的差異均源于此。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得體地運用語言,最終達到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