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杰
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向要同我國發(fā)展的現(xiàn)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1]。高校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陣地和獨特戰(zhàn)線,必須堅決守住、牢牢守住。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高校辦學育人全過程,體現(xiàn)在學校規(guī)章制度和師生行為規(guī)范中[2]。因此,將“民主集中制”這一關鍵制度融入到學校黨建、團建、學生干部管理及方方面,不但是提高效率的問題,更是政治方向和政治規(guī)矩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6 月28 日全國創(chuàng)先爭優(yōu)表彰大會上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它正確規(guī)范了黨內政治生活、處理黨內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反應全黨和全國人民利益與愿望,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制定和執(zhí)行的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制度,因此,這是我們黨最大的優(yōu)勢?!蔽覀凕h的制度有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就是民主集中制??梢哉f,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區(qū)別于任何其他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最本質的地方[3]。從為國家、為黨培養(yǎng)人的政治角度考慮,讓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干部、全體學生知道、記住、用會、習慣“民主集中制”的原理和方法,不但是一個做事思維的問題,更是一個堅持正確政治立場、堅持正確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
作為學生群體中的學生干部,在學校學習、工作、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他們的一言一行起著示范、熏陶和帶領其他同學的作用,將來他們更是黨和國家建設者、接班人中的優(yōu)勢人群,選好有政治立場、有優(yōu)良品德、有模范作用、有服務意識的學生干部,既是在工作細節(jié)中貫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需要,更是堅守正確意識形態(tài)陣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需要。在學生干部選舉中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就顯得極其重要和意義非凡。
關于“誰當學生干部”這個問題,基本答案都是讓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來擔任學生干部,在此動機之下,目前主要有三種途徑:一任命,二自由普選,三民主集中制,當然還有一些如組閣法、招聘法、輪流坐法等[6]。任命制主要是由學生管理者來主導,一般由班主任任命,而學生會干部主要是政治輔導員任命。而自由普選制是由學生根據(jù)自薦人自己的提議,由全體學生根據(jù)其日常表現(xiàn)來自由投票選舉產生[4]。在校級的學生干部尤其是團組織干部選舉中民主集中制應用較多,操作也更規(guī)范,但也會因學校規(guī)模大小、層次高低、領導重視而有所差異。
任命制的積極性體現(xiàn)在速度快,效率高,無論上任還是撤職都能迅速完成,對于剛入校新生,在相互之間不熟悉,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學生管理者根據(jù)自身工作經驗的判斷,及時任命班級學生干部,有利于班級的有效管理。但缺點是容易形成專制文化,想當學生干部的討好管理者,不想當干部者也會憤憤不平,嚴重時還會造成班級分裂,班風散漫,甚至使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對立起來。
自由普選制是目前更為普遍的方式,有資料顯示,有67%的學生接受“自由競選”模式[5]。這種模式能給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同時這種模式若不加干涉,往往會讓“老好人”和“能言者”占盡風光,而一些不善言辭、立場堅定、堅持原則、踏實干活者卻得不到“青睞”而競選落敗。
民主集中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選舉制度,其有廣泛的民主,又有相對的集中,民主是集中下的民主,集中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更具有科學性,但在正式選舉前,必須要做好細致入微的民主調查和民主推薦工作,做好候選人的甄別考察,這就需要管理者要有一顆政治意識強、評判眼光準、仁德之風厚、操作程序好的素質,才能真正把有政治立場、有優(yōu)良品德、有模范作用、有服務意識的學生列入干部候選人名單。
對以上三種學生干部的選舉方式,同學們最認同的是占67%的自由普選模式,從實際工作觀察中也可確認,這一模式最受同學們歡迎和接受。部分同學甚至認為由全體同學自由選舉出的干部是最具權威性,班主任無權干涉,更無權撤換,學生干部要對學生負責,極少數(shù)學生干部成為了班級學生各種無理訴求的代言人,對于這一現(xiàn)象,正是引發(fā)本文觀點的初衷,也是最應該引起警覺的部分。
無論是個人或是組織,其意識形態(tài)一定會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仔細甄別和分辨這些現(xiàn)象,尤其是要特別注意披著“自由”、“平等”、“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等外衣,干著西方價值觀滲透的事情,“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是有效防范意識形態(tài)偏離方向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在青年學生中普遍存在“一人一票”的泛化民主意識,或者說是“民主”的異化方式,學生的這種意識首先來源于西方文化滲透,其次是從小學到中學班干部選舉模式的熏陶。這種意識和行為都采用所謂的“民主”外殼,都要求尊重個體意愿,簡單的認為“一人一票”、“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是最高明、最有效、最無可辯駁、是最讓大家接受的方式。遺憾的是這種簡單的模式看起來是最民主、最自由的,實際上是最簡單、最低級的民主,造成的結果只能是破壞整體性、長遠性。這種個體簡單加起來的“民主”掠奪了集體的利益。列寧在《論“民主”和專政》中嚴肅的指出,所謂的“自由的”、“平等的”、“民主的”、“全民的”選舉,實質上都是虛假的、帶有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的幻想,不過是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掩蓋事實而已[7]。值得警惕的是,列寧當年批判的意識形態(tài)苗頭在當下的青年學生中逐漸顯現(xiàn),不能不引起重視,這種過度的民主是對民主的傷害,更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化格格不入。
自由普選的另一個極端是個人專治,在學生干部選舉中具有發(fā)言權的班主任或輔導員一人獨大,一人做主,雖然有時假借“民主”的外衣,但還是按照個人的意志獨斷專行,家長作風顯而易見。選舉學生干部全靠個人的喜好,自己喜歡的類型就容易提拔,容易任職,自己不喜歡的則退而遠之。這種選舉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反感,造成沒有生機,沒有民主,甚至讓學生模仿而學會專權和霸道,對其以后的工作和成長非常不利。這種過度的“集中”也是對民主的傷害,也是對“民主集中制”的嚴重挫傷,不是培養(yǎng)教育學生的正確方式。
西方國家因兩黨或多黨制的歷史事實,形成了適合其本國的民主文化,“組閣”和“輪坐”都是西方國家上演著的現(xiàn)實版。一些青年學生或教師,在追求無差別,絕對化的公平、公正和自由、民主的思想指導下,無意識的將西方國家的做法應運到學生干部的選舉中,結果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和無聲無息中接受了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雖是無意的行為但其方向卻是不對的,影響也是長遠的,應該對此引起警惕,防止各式各樣的“民主”打著“為了學生成長”而悄然蔓延滲透。
在學校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強化專業(yè)技能的學習和鍛煉,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其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對于“民主集中制”除了在課程上進行理論灌輸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學生干部選舉、評優(yōu)評先、項目推薦及學生事務等實際工作中進行學習和實踐,以期為培養(yǎng)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進程中,民主集中制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從不同時期重大決策來看,民主與集中結合使用,為解決重大問題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確保了社會主義方向不偏移,確保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使得中國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自信。民主集中制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過程中的偉大成果,堅持在學生干部選舉中實行民主集中制是培養(yǎng)學生堅定道路自信,樹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主導地位的需要,是以學生干部選舉為契機向其他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普及民主集中制,培養(yǎng)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現(xiàn)實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1]。高校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不得不用好“民主集中制”這個法寶。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中一路走來探索出的最核心制度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在民主集中的思想中形成的,堅持它就是堅持理論自信的重要方面。鄧小平曾說“由什么樣的人來執(zhí)行,是有贊成黨的政治路線的人,還是由不贊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間態(tài)度的人來執(zhí)行,結果不一樣”[8]。因此全面正確的在學生干部選舉中堅決用好“民主集中制”不僅關系到選出有政治素質好的學生干部,為學生服務、為黨培養(yǎng)接班人的需要,而且關系到在師生中形成“民主集中制”氛圍、“民主集中制”紀律、“民主集中制”教育、“民主集中制”生態(tài)的需要,是在學生深層思維中建立起中國式民主,抵御西方不良民主滲透的根本手段[9]。為黨長期執(zhí)政、為中華民族復興,必須也一定要在學生干部選舉及全社會中形成民主集中制的文化氛圍。
習近平同志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是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是我們黨最大的制度優(yōu)勢”[13]民主集中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制度特點,堅持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和應運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特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干部和全體學生樹立制度自信最有利最現(xiàn)實的途徑,反之運用泛化民主就是破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就是淡化制度育人,就是政治意識淡化的表現(xiàn)。
雖然民主集中制的概念最早是由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孟什維克派首先提出的[10],但五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有豐富的民主元素。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泵裰煤弥?,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11]。中華文化的民主是“為民做主”,西方文化的民主是“由民做主”,“為民做主”的途徑是通過選舉加選拔的方式選賢舉能,從而為百姓做主,為百姓服務。自從民主集中制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制度與中國文化、中國實踐相結合后,就在中國產生了磅礴之力,推動了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的事業(yè)不斷前進。民主與集中的關系處理得好,民主集中制就貫徹執(zhí)行得好,黨和人民事業(yè)就興旺發(fā)達;相反民主與集中的關系處理得不好,違反和破壞民主集中制,黨和人民事業(yè)就會遭受挫折[12]。因此,在學生干部選舉和學校事務中堅持民主集中制既是堅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生動體現(xiàn),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寫照,堅持它就是堅持文化自信,就是守牢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xiàn)。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民主”是核心之一,但必須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集中了廣大人民利益,考慮了中華民族整體及歷史長遠戰(zhàn)略下的集中民主,不是如西方國家“泛化的民主”。這種“民主”不是個人私欲的簡單相加,而是集體智慧下的高層次民主。堅持在學生干部選舉中實行“民主集中制”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貫徹執(zhí)行,具有實踐教育的意義,同時堅持“民主集中制”是保證選出具有正確政治立場的學生干部,防止花言巧語者或境外宗教份子滲透,抵御外來不良思想散播的需要。
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產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必須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用極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確保黨的事業(yè)薪火相傳,確保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14]“民主集中制”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斗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中建立起來的一項最基本、最核心的組織原則,在實踐中起到了顯著成效。因此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尤其是各類學生干部選舉工作中堅持和應用民族集中制,不僅僅是工作方法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堅持政治方向,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當下從嚴治黨如火如荼開展,民主集中制在各級各類黨組織中得到切實的貫徹落實,使得黨的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黨組織面貌煥然一新。共青團工作作為黨的一項政治工作,關系到千秋偉業(yè),關系到合格接班人的問題,必須抓緊抓好。抓好團建對黨而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嚴治團中的一條就是要堅持將“民主集中制”貫徹到團建的各項工作中,以此領導各類學生會、學生社團及學生聯(lián)合會在干部換屆、重要事務決策上實行民主集中制,讓團學干部在實際工作中體會“民主集中制”的強大生命力和真民主內涵。在此基礎上,將民主集中制推行貫徹到班級干部的選舉中,讓每一個青年學生學會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民主集中制的力量,民主集中制的價值,營造出全方位民主集中制的校園文化。
培訓是提高規(guī)范性、程序化的最有效途徑,搭建由黨支部牽頭組織,黨組織安排專人講課,團總支、團支部主要干部參與,班級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列席的專題“民主集中制”培訓班,采用理論講解和實踐操作的模式,讓各級學員不但認識到民主集中制的地位價值,更讓他們明白“民主集中制”是更符合中國國情,更能真實服務人民的真正民主制度,是比西方泛化民主更高層次的民主。在此基礎上,常年堅持、重點培訓,使之成為一種常態(tài),等到班級干部換屆選舉時,派專門人員指導班級干部的換屆選舉工作,點評換屆選舉中的不足和優(yōu)點,將常見問題再匯集成冊在下一輪培訓中使用和矯正,讓民主集中制在實際工作中真正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在學校若只培訓學生而不培訓老師,只注重實踐而不重視教學,顯然就失去了其灌輸?shù)闹麝嚨兀鲬?zhàn)場,主隊伍。因此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中融入民主集中制的教學元素,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政治意義的。對于老師的民主集中制培訓必須要求全員參與,無論其是否是黨員都要參加專題“民主集中制”的培訓,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內涵和方法,都要在其擔任的教學工作和班主任的工作中切實貫徹執(zhí)行,以此來配合學生干部換屆,提高民主集中制的效果。同時,要在班會或主題團日活動中,召開專題“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內容,讓師生都養(yǎng)成富有“民主”精神與“集中”精神的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確保意識形態(tài)陣地紅旗高揚。加強對民主集中的科學研究,完善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新的戰(zhàn)略任務下的新變化,適時地進行調整適應,是民主集中制與時俱進,永葆生機的需要。
雖然本文討論的是學生干部選舉中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問題,但最終目的還是為確保黨的政治路線不偏移,不走樣。從防微杜漸的角度出發(fā),構建全面的民主集中制意識更為重要。從年齡考慮,民主集中制更適合于高中以上的人群,對青年大學生更為恰當,但通過班主任的指導,培養(yǎng)高、中、小學生的民主集中意識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但可以培植民主集中制的土壤,也讓思維的習慣更傾向于“民主”與“集中”的和諧統(tǒng)一,為建構全民性的民主集中制社會環(huán)境而奠定民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