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梅
濕氣是一種中醫(yī)理論概念。中醫(y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濕、食肉等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易傷陽氣。日常生活中,人們可通過飲食、起居對濕氣進行調(diào)節(jié)。以下是幾種可在家自我調(diào)理的排濕方式,快行動起來,為過一個“暖冬”做好準備吧!
由于身體是一個循環(huán)系統(tǒng),因此能透過按壓穴位的方式,針對人體內(nèi)的12條筋絡(luò)走向進行治療。其實,時常讓人們納悶的中醫(yī)“頭痛醫(yī)腳、腳痛醫(yī)頭”的狀況,就是透過穴位對癥下藥。幫助身體排濕的穴位,分為頭部、手部、腹部以及腳部穴位,按壓每個穴位皆有助于體內(nèi)循環(huán)。方式:以拇指指腹進行,只需持續(xù)輕微按壓即可,感受穴位有酸、脹、麻即可收手,不要按壓過度導致疼痛。頻率:每天早晚皆可按摩一次,每次持續(xù)約3~5分鐘。
1.頭部。百會穴:頭部有許多穴位匯集,可從頭頂正中央找出百會穴,倘若感到頭部沉重,或頭皮有腫脹感的人,可透過按壓此穴位提神、防暈、促進新陳代謝。濕氣較重的人,按壓時的酸度也會特別明顯。
2.手部。合谷穴:位于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按壓有助于緩解濕氣造成的精神不濟,同時也能解決頭痛等相關(guān)問題。曲池穴:位于手肘關(guān)節(jié)中間,按壓此穴也有助于身體泄熱。
3.腹部。中脘穴:當腹部感到脹氣不適時,可從肚臍位置上3指找到中脘穴。按壓此穴有助于緩解腸胃不適,促進腸胃蠕動與吸收,加速身體循環(huán),進而加速身體去濕。
4.腳部。足三里穴:位于膝蓋的外膝窩往下4指寬的距離處,是除濕第一大穴,按壓此穴不僅能除濕,更能保健腸胃。豐隆穴:從腳掌的外踝到膝蓋中間的位置,找出豐隆穴,經(jīng)常按摩有助于去濕化痰。
許多人會將運動視為排除濕氣的秘方,甚至以提升運動強度、大量排汗來加速去除體內(nèi)濕氣,但此舉反而容易因為汗液分泌出的鹽分、電解質(zhì)、礦物質(zhì)等阻塞毛孔,若沒有實時擦干,就容易引發(fā)皮膚問題。尤其是體內(nèi)濕氣重的人,容易因濕氣而難以散熱,皮膚大量排汗所形成的分泌物反而會加速毛囊阻塞而引發(fā)皮膚過敏、毛囊炎、紅疹以及濕疹等皮膚病癥?,F(xiàn)代人工作多是久坐的形態(tài),也容易造成濕氣難以排除。不僅運動量減少,下肢肌肉也會退化,進而導致身體基礎(chǔ)代謝率降低。因此,中醫(yī)師建議,可透過強化下肢與核心肌群的運動,提升基礎(chǔ)代謝率,進而加快體內(nèi)濕氣的排除。
泡腳與泡澡的方式,其實在概念上相同,主要是透過外在溫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加快血液循環(huán),同時去除體內(nèi)濕氣。以泡腳為例,度過忙碌的一天后,血液容易集中在末梢,導致雙腿水腫,透過適當溫度的水泡腳,能夠促進雙腳血液循環(huán),自然有助于消水腫以及出汗排濕。泡腳與泡澡的水溫該如何拿捏?中醫(yī)師建議,只需比人體體溫高一點即可,水溫無需太燙,太燙不僅不舒服,也傷身體。
每當感到頭或身體沉重時,利用刮痧板自行在手臂的內(nèi)(陰面)、外(陽面)側(cè)的中間位置,進行輕微刮痧直到出痧,就能將累積在皮表的毒素、淤積物去除。但必須拿捏好刮痧的力道,如果太用力,反而會造成皮膚受損或發(fā)炎。另一種刮痧方式需他人幫忙,即在背部中央的位置進行刮痧,但需注意避開脊椎,刮痧的力道也是只要輕微出痧即可。背部的刮痧時間盡量選在每天工作完、準備休息前進行,經(jīng)刮痧去除表皮的毒素后睡眠更有助于身體循環(huán),從而達到身體去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