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均翠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先鋒鄉(xiāng)雙河小學校,四川 涼山 615602)
有效教學即教師采用最少的時間、精力以及物力投入,獲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有效教學提倡個性化教育,重視有效率,基本特點是:課堂上教師可以自由的對課堂進行駕馭;動靜結合,學習與思考并進,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集中精力,每一名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為了更好的實現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目的,教師不但要為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出學生的思想、態(tài)度、情感以及價值觀念。
在數學課堂中創(chuàng)建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課堂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托。它是學生獨立探索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還不夠穩(wěn)定,并且其感知覺的無意性及情緒性較明顯。他們應該在愉快氛圍中學習,這有助于他們理解知識和發(fā)展思維。此外,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游戲活動,所以在教學中一邊做游戲一邊學知識,讓學生體會到課堂上快樂的學習氛圍,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認識線段”這一內容時,首先上課前筆者給學生們發(fā)了一小根毛線,讓學生用手捏住線的兩頭向兩邊拉緊,同時觀察這條線的彎曲變化。接著,筆者告訴學生:“把線拉直后兩手之間的一段就是‘線段’,今天我們來認識線段?!惫P者利用學生經常見到的毛線由彎曲到直的變化來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告訴學生這直的一段就是線段,學生很容易形成對線段最初的感受——直,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一條毛線不但好玩,還隱藏著許多的數學知識!由此可以看出數學也是源于生活的,教師要積極地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數學課堂上。
小學低年級學生是活躍的,讓他們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是初步的學習。但他們還不知道如何合作和探索。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想法,思維能力都有一定的發(fā)展。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引導低年級學生去合作,探索新的學習方式,提高創(chuàng)造力,表達自己的觀點;教會他們在討論中尊重他人,并聽取別人的建議。教師要給每個學生機會去解釋自己的想法,鼓勵他們進行創(chuàng)新和實踐,從而理解和感悟所學到的知識并提高數學水平。
例如,在教學“比一比”的例題時,筆者指導學生比較兩根吸管和兩件衣服的長短,比較飲料瓶、玻璃杯的高矮。首先,同桌交流比較的結果,相互說說自己是如何比較的,為全班交流做準備。然后筆者重點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比較,讓學生相互交流,體會比較的方法,感受長短、高矮都是比較的結果。接著,筆者又為學生提供了一組圖片并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筆者巡視指導,要求各小組推選代表,說說自己是如何比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較的結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最后,筆者又為學生布置了小組作業(yè):在學校里找一些物體,比一比它們的長短、高矮。如此一來,學生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經驗認識物體的大小,初步建立比較的意識,學會比較的方法,體會數學源于生活。如此就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觀察、推理和判斷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與自然美和藝術美不同,小學教學中展示的數學美主要是內在美、邏輯美、理性美,而數學實際上更有一種隱藏的美,一種思想內容上的美。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教導學生理解,以發(fā)現數學之美。通過使用抽象的數學符號,運用數學公式和數學定理,學生們可以探索數學學習思想,進行智力活動,豐富自身的情感。數學教師應深入分析數學所蘊含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數學的潛能,使其有效地掌握數學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讓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造力也得以提高,并教導學生認識數學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筆者設計了“兩只小猴騎圓形輪胎的自行車比賽”的情境。首先,筆者讓學生猜一猜哪只小猴騎得快并思考為什么。因為筆者在圖中兩只小猴的圓形輪胎外面設計了裝飾物,所以學生只能憑直覺來猜。接著,筆者將比賽結果投影在多媒體上,即黃猴雖使出渾身解數但還是落在白猴的后面甚至摔倒了好幾次,白猴則輕松獲勝。然后,筆者再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思考為什么會有這兩種情形發(fā)生,如此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車軸在圓中心是多么的重要,并為學生認識圓的特征——“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此一來,學生就可以體會到數學形象之美,了解到生活中處處蘊含著數學的形象美。
總之,在平時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數學是充滿著美的,每個人都要融入數學課堂來體會數學之美。小學生的想法還是千奇百怪的,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倡導合作學習,讓他們在合作中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