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旭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法官責任,根據所應承擔責任的種類可以分為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根據所應承擔責任所處的場域不同,可以分為司法內責任和司法外責任;根據所應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的不同,可以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違法審判責任。法院系統(tǒng)在法官問責方面存在著錯案責任追究、違法審判責任追究、紀律責任追究、案件改發(fā)責任追究、信訪責任追究等多種不同的名目。
第一,責任追究的對象和標準不統(tǒng)一?!稇椃ā贰缎谭ā贰斗ü俜ā芬约白罡呷嗣穹ㄔ骸秾徟腥藛T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工作人員紀律處分條例》等法律規(guī)范性文件對我國法官責任追究制度均進行了相關規(guī)定。但這些原則性的規(guī)定在為什么追責、追究何責、如何追責等問題上表述并不一致,容易造成追責問題的混亂。
第二,追責程序啟動的隨意性?!斗ü俜ā返诎藯l第三款規(guī)定:“法官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被免職、降職、辭退或者處分,對法官的追責應遵循正當程序原則?!毙姓幏稚星矣腥绱藝栏竦脑瓌t性規(guī)定,刑事追責更應該謹慎。但是,在實踐中,當錯案結果發(fā)生時,部分單位可能根據結果隨意啟動錯案責任追究機制,用行政權隨意對法官進行制裁。法官責任追究中行政權對司法權的隨意干涉,不僅僅損害了法官個人權益,更會損害司法的權威。
古典憲政理論基于人性惡的邏輯起點,認為人所行使的權力應當受到防范與限制,最終形成了權力制衡制度,即為防止權力被濫用,以權利制約權力,其核心在于控制權力。新憲政論在肯定古典憲政論限權價值的同時,指出面對國家權力擴張,應當呈現的狀態(tài)是保障權力的正確運行,是受到制約與能動進取的統(tǒng)一。審判權作為公權力的一種,不僅要控制審判權擴張,而且要設置制度保障審判權獨立、公正的運行。法官行使審判權是典型的司法權運行樣態(tài),為保障法官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懲戒制度應運而生。但懲戒制度最根本的目的仍然停留在權力控制層面,并不能滿足審判權獨立行使的價值需求。法官在嚴苛的追責程序下最先考慮的是如何避開法律的追責,而不是如何行使審判權。當法官把規(guī)避法律風險而非獨立行使職權作為最優(yōu)先考慮的因素時,審判權獨立運行便不會存在了。故審判權運行機制首先應該考慮的因素是保證法官權力的行使,而非控制權力的濫用。基于保權的目的,就需要一種遵循法官內心,自由的行使所擁有的審判權力,而這種保障制度核心在于法官行使職權免于司法責任的追究,即法官責任豁免。
第一,法官責任豁免制度的法律淵源層級較低。雖然《法官法》保障了法官的部分權利,但是規(guī)定的十分籠統(tǒng),概括性強。通常將《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和《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作為法官責任豁免制度的法律淵源,但這兩個文件都作為規(guī)范性文件,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位階較低。
第二,法官責任豁免制度立法內容粗糙,可操作性不強。首先,《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guī)定了審判人員因認識上的偏差而導致裁判錯誤的不承擔責任。無論什么案件裁判結果錯誤的理由都可以解釋為在適用法律和認識案件事實上存在偏差,即便客觀真相并不是這樣,也并不難運用“不作為錯案”的情形來逃避追責。其次,《人民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第二十二條第五款“其它不應該承擔責任的情形”作為兜底條款如何適用也是一個難題,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文件時采用列舉式無法窮盡法官免責的情形。
法官責任豁免制度設立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保障法官獨立有效行使審判權,但是太過注意法官權利的保護,容易造成法官權力膨脹,滋生權力腐敗。因此,法官責任追究制度就是把法官關進制度的“籠子”,約束法官的正常司法行為。與之相反的是,如果過于強調法官責任制度,而不去保護法官的正當職權,就會使法官由于懼怕受到法律責任的追究,在作出法院判決的過程中畏畏縮縮、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就我國當前司法改革的背景來談,司法責任改革著力強化了法官的責任制,并構建了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追究制。這一改革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司法公信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這些措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司法責任制改革對法官充分賦權,希望法官能依法獨立審判;另一方面,司法責任制又要求法官能夠沒有不當行為,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因此,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成為了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并且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關系到司法責任制改革的成敗。法官責任豁免與法官責任追究需要相互配合,共同發(fā)揮作用,已達到實現司法價值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