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琦
(青龍滿族自治縣文物保護所,河北 秦皇島 066500)
前言:伴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得到高速發(fā)展,我國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從側面推動了我國博物館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對人民群眾免費開放,更多人愿意走進博物館,通過參觀博物館內文物的方式,開拓視野、學習相關歷史文化。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打造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文化平臺,在對博物館的文物進行講解的時候,必須通過多種方法,激發(fā)博物館文物自身的活力。
習總書記曾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在這一過程中,博物館的收藏、研究、陳展和教育等一系列工作是至關重要的。講解能夠使博物館自身的社會職能得到充分發(fā)揮,能夠起到很好的社會教育作用。
對于人民群眾而言,講解是人民群眾了解博物館文物的重要途徑,在講解員的精彩講解過程中,人民群眾會獲得更優(yōu)質的參觀體驗,從而對博物館內文物的特色、展出方式以及歷史文化背景進行更為深刻的了解。不僅如此,講解也是博物館與人民群眾進行互動的必要方式,引導人們對文物產(chǎn)生興趣。
不同的博物館有著不同的性質,前來參觀文物的人民群眾,其年齡、職業(yè)和學歷等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會出現(xiàn)不同的陳展接受能力。為了更好地幫助人民群眾對文物進行理解,博物館的文物講解員需要利用講解的方式,對人民群眾進行引導和幫助。如果沒有講解員的講解,人們在參觀文物的時候,很可能會出現(xiàn)理解困難的情況,無法體會到文物自身擁有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講解員的講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博物館陳展方面的不足,帶來更加新穎的體驗。講解員對文物的講解,能夠有效激發(fā)文物自身的活力,將美好的印象給予前來參觀的人民群眾[1]。
曾經(jīng)有相關領域的學者認為,在博物館內,文物是其心臟,教育是其靈魂,而掌握其靈魂的人,就是博物館的文物講解員。藝術性強的講解語言,能夠幫助人們拉近與博物館文物之間的距離,真正使文物在講解中“活起來”。
免費政策已經(jīng)在諸多博物館實行,與以前相比,人民群眾更愿意走入博物館,而且前來參觀的人民群眾,在職業(yè)、年齡、文化程度、社會階層等方面,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講解員在面對人民群眾的時候,需要將上述方面作為基礎,適當?shù)貙χv解語言進行選擇。例如在對小學生進行講解的時候,語言要簡單易懂、生動靈活;而在對大學生、已參與工作的知識分子進行講解的時候,則需要運用有深度的語言。
順利講解文物的前提,是將博物館文物的信息進行充分發(fā)掘。在講解的過程中,講解員必須聲情并茂、投入感情,還要表達出正確的觀點,從而使講解語言富有感染力以及吸引力。講解過程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因此講解員還要注重講解內容的互動性以及啟發(fā)性。
博物館的文物講解員,與前來參觀的人民群眾的關系,就是博物館本身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文物講解員的精神面貌,就是整個博物館的精神面貌,因此文物講解員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文化素養(yǎng),呈現(xiàn)出落落大方的禮儀禮節(jié),同時還要在講解的時候做到不卑不亢、談吐文雅,這樣做能夠提升博物館對社會的影響力。
尊重前來參觀的人民群眾,就是講解員禮節(jié)的核心要素。前來參觀博物館文物的人民群眾,由于受到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人們心中對文物的理解各不相同。講解員需要在講解的過程中,做到耐心和細心,態(tài)度真誠,熱情洋溢,尤其是在面對學歷和文化水平較低的參觀者的時候,不能因為其難以理解文物而出現(xiàn)“差別對待”的情況。講解員需要穿著干凈整潔的服飾,時刻面帶微笑,動作大方得體,講解文物的語言要富有感染力。
如果講解員在講解文物的時候,沒有投入任何感情因素,只是在機械地“背稿子”,必然會導致前來參觀的人民群眾失去參觀興趣,甚至可能產(chǎn)生厭煩情緒。博物館展出的所有文物都是靜止的,文物不會開口說話介紹自己,因此必須借助講解員的講解,來呈現(xiàn)出自身的價值。因此,在講解過程中加入適當?shù)那楦幸蛩?,能夠讓前來參觀的人民群眾在心理上產(chǎn)生共鳴,從而把靜止的文物,轉變?yōu)椤盎钇饋怼钡奈奈铩?/p>
要想使前來參觀文物的人民群眾,真正融入博物館的整體文化氛圍之中,講解員必須把“以人為本”的思想放在首要位置,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在工作之余,講解員應當主動學習歷史學、博物館學、考古學以及教育學等相關專業(yè)知識,讓自身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掌握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在一段時間的學習過后,講解員可以對講解語言進行完善和創(chuàng)新,同時將豐富的情感融入講解語言之中[2]。
結論:綜上所述,博物館的文物要想引發(fā)參觀者的共鳴,必須借助講解員的力量。講解員的講解過程,不僅僅是讓博物館文物活力得到激發(fā)的過程,更是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博物館應當加大力度,對講解員進行培養(yǎng),從而讓講解激發(fā)文物自身的活力,讓人民群眾開拓視野,以此來增強我國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