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晨媛 浙江傳媒學院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我國的教育要逐漸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人才強國的戰(zhàn)略。高校音樂史論教學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這一教育目標的需求,就要借助“互聯(lián)網+”的教育模式,運用電腦與手機等多種運營接入端,為音樂史論的教學搭建網絡學習平臺[1]。
將“互聯(lián)網+”引入高校音樂史論教學有以下幾點重要意義:
單純在課堂上進行音樂史論知識內容的講授,效率水平是比較低下的,尤其是對于高校音樂史論這一容易展現(xiàn)地較為枯燥的學科。引入互聯(lián)網+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 CASIO、珠江愛默森、MOOC等網絡學習平臺進行學習,可以將課堂學習與線上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師生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從單一轉變?yōu)槎嘣?,可以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另外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以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隨著時代與科技的變化,我國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豐富,人才培養(yǎng)不能再局限于知識與技能層面,還要拓展到各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過去高校音樂史論課堂一味在講臺上講授型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引用“互聯(lián)網+”模式,學生借助網絡學習平臺,可以培養(yǎng)篩選信息、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在課題討論中培養(yǎng)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也能夠在與教師的溝通中培養(yǎng)獨立思考、文字表達能力。相較于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加入互聯(lián)網的高校音樂史論教學,學生學習的平臺更加多樣,學習時間無限延長,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得到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資源更加豐富,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更加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在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音樂史論教學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和其他學科相比,高校音樂史論教學具有學習內容豐富、學習知識量過大的特點。由于是以歷史為主線梳理音樂以及與之相關聯(lián)的一系列音樂現(xiàn)象的發(fā)展,因此高校音樂史論教學牽涉的知識深度與廣度都是其他音樂學科難以企及的,再加上課程時間有限,所以教學方式稍出問題,很容易使教學課堂陷入“一潭死水”的境地。要解決音樂史論課堂容易陷入枯燥的問題,就需要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度。要保證學生知識儲備與學習效率,就需要學生延長課下查閱資料、自主學習的時間?;ヂ?lián)網就為高校音樂史論教學新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學生可以在課下查閱資料,完成內容繁復眾多的知識點學習,課上教師與學生討論、查驗學生課下學習情況。這既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培養(yǎng)學生思考能力,還活躍了課堂氣氛,對于高校音樂史論教學來說,引入互聯(lián)網教學是一個良好的機遇。
音樂史論教學內容豐富,課堂上牽涉的學科眾多,教師要靠一己之力展示“民族音樂”“流行音樂”“古典音樂”等多種音樂形式,就需要精通多種風格的音樂曲目,這一點對于教師的難度較大。另一方面音樂史論課堂上要展示各種樂器的演奏風格,就需要教師預備多種樂器,這對教學設備、器材等各方面的要求較高。結合互聯(lián)網+之后,教師在課堂上就能夠方便地展示所需教學資源,甚至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可以進行跨地區(qū)教學,在講中世紀古典音樂的時候,可以聯(lián)系歐洲音樂高校,以網絡直播的形式,更清晰直觀地接觸歐洲中世紀建筑風格,聽到相關的曲目演奏與講解。在講民族音樂的時候,請民族大學的教師直播,一邊參觀當地的風土人情,一邊感受民族音樂的風格魅力,這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
將“互聯(lián)網+”與高校音樂史論教學相結合,需要構建一個可用于資源共享,且內容豐富多樣的網絡學習平臺,使學生在課下提前接觸理論知識并且加以鞏固。
音樂史論教學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以音樂史為主,穿插了宗教、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學科內容,對學生的音樂意趣、審美鑒賞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為達到這兩方面的教學目標,需要建立互聯(lián)網的資源平臺,在里面涵蓋音樂、美術、建筑、舞蹈等多方面相關資源,為學生構建充足的理論知識基礎。音樂肩負能力、思辨能力都是建立在充足的理論基礎之上。
在高校音樂史論學習中,技術能力與理論基礎同樣重要,過去的高效音樂史論課堂教學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了繁雜眾多的理論知識上,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重視程度不夠。結合互聯(lián)網+的教學模式就可以為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添磚加瓦”,將繁雜的理論知識學習放在課后進行,通過互聯(lián)網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另外也可以通過設置課題探究的方式,以網絡平臺上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能力,以小組探究、小組討論、網絡分享、題目簡答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合作能力。在課堂上解決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產生的困惑,引領學生的思維向更高、更深層次發(fā)展。
當前人們對于互聯(lián)網學習存在著一個誤區(qū),認為網絡上豐富的文獻資料才是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的方式學習,就是整天泡在理論知識之中。這種學習方式其實是不合理的,網絡學習要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體現(xiàn)出價值。對于高校音樂史論教學來說,更是如此,音樂來源于時代的文化,來源于一方水土,學生學習不能僅限于知識、技能的獲取,還要走向生活實踐。但是對于大部分的學生而言,讀萬卷書容易,行萬里路卻很難,互聯(lián)網可以幫助學生將實際生活與理論知識連接起來,讓北京的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感受塞納河畔的靜謐?;ヂ?lián)網+的教學不能僅限于網絡教學,還應該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實踐,領略更深層次的音樂文化。
面對時代的發(fā)展與教育理念的進步,將互聯(lián)網引入音樂史論教學刻不容緩。利用互聯(lián)網豐富多樣的線上資源,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與鑒賞能力。為國家培養(yǎng)出基礎更扎實、能力更全面的綜合型學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