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柏楊 (太原師范學院)
近些年來,高等院校舞蹈編導專業(yè)陸續(xù)開設了一些音樂類的課程。比如樂理、視唱練耳、音樂欣賞等,在一些師范類院校的舞蹈專業(yè)甚至還開設了音樂表演課,以學習器樂和聲樂為主,除了可以提高舞蹈編導專業(yè)學生的綜合素質外,對學生將來的就業(yè)也增加了砝碼。音樂編輯課也成為了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一項技能。它的開設,使舞蹈編導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由感性轉向理性,直覺走向實踐。筆者在教授這門課的過程中,發(fā)現了幾個耐人尋味的現象,現加以總結,以期和同行一起探討和分享該門課程的一些成果,希望這門課能夠在高校舞蹈專業(yè)中擴充知識,獲取實效。
音樂剪輯,主要是用在電影制作、音樂包裝、電臺配樂、舞蹈伴奏等各種領域,是將一段或多段所需要的音頻素材通過編輯者的審美以及要求加以拼接,最終用所需音樂素材,實現和塑造合理真實的情感場景。這是近些年來興起的、過去不曾有的一門課程,學生對這門課興趣很高,尤其是高校舞蹈編導專業(yè)的學生,這門課的掌握對本專業(yè)的學習意義十分深遠,同學們在課后作業(yè)中,都會涉及到音樂的編配,而音樂的結構,無形中影響著舞蹈作品的結構。所以對于他們來講,要做好相關知識的前期準備。這些前期知識包括曲式結構的分析、音樂基礎理論中節(jié)奏和調式的講解、音樂素材的分類,和音效方面的知識。而音樂基礎、曲式分析等課程,在不少高校舞蹈專業(yè)中都有開設。但是,音樂剪輯課,需要對這兩門知識的個別要點進行重新整合,以便學生們在知識的橫向與縱向上,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加理論知識向實踐應用的過渡。這和為電影和電臺剪輯配樂是不一樣的,電影的配樂以畫面為主,而電臺則側重于人聲誦讀配樂,這兩者只要符合情景意境即可,即使不懂音樂理論也可,它更側重編輯者的直覺。而舞蹈配樂則不同,它除了兼帶為電影、電臺配樂的要素外,還要考慮音樂為舞者提供的可舞性原則,所以更要懂得音樂的基礎理論知識,在節(jié)奏知識點的提取上,我們更應側重讓學生對節(jié)奏型有全面的認識,并對節(jié)奏型的名稱于以歸納,以表格形式羅列出來。這樣使學生們一目了然,每種節(jié)奏型可以附一些相應的舞蹈作品來說明,蒙古族舞蹈《奔騰》中用了大量的后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型,這種節(jié)奏型表現了草原上萬馬奔騰的情形,學生如果記住了這種節(jié)奏,日后在編類似騎馬奔跑的舞蹈時,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在網絡上找到這類音樂。表現奔馬、與《奔騰》相類似的名曲還有蘇軍紅旗歌舞團的馬刀舞,后改編成手風琴獨奏曲,在中國十分流行。作為軍人舞蹈,它除了連綿不絕、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滾動的演奏技巧之外,還多了一份殺氣。這種殺氣,為剪輯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路:同樣是十六分音符的快速節(jié)奏,萬馬奔騰和殺氣騰騰的區(qū)別在哪里?相對于《奔騰》的《小馬舞曲》、《馬步舞曲》,無論是節(jié)奏還是韻律,則完全是另一種風格,這也是音樂剪輯課不可忽視的內容。有一種探戈舞曲,不管樂曲旋律如何變化,伴奏節(jié)奏始終以小附點節(jié)奏型為主。在編導新疆舞蹈時,短切分和長切分節(jié)奏型的運用是該類舞蹈的特點之一。同學們如果能夠識別并能打出這些常用的節(jié)奏型,那么在音樂剪輯選取音樂時,就可以更精準的表達舞蹈內涵、更符合舞蹈動作規(guī)律。此外,對音樂素材和音效歸類的學習,也是音樂剪輯課的重點。在學會軟件操作之前,要善于積累相關音樂素材,這個歸類可以從不同維度進行,例如從人的情緒方面來分類的,傷感的音樂、興高采烈的音樂等,也可從舞蹈所需場面進行,如恢宏大氣、悲涼冷清等。但筆者認為對音樂音色的講解,是該門課程的重要一環(huán)。眾所周知,音樂剪輯課實際上就是根據舞蹈主題的需要,將不同的音樂片段進行拼接,如果能將音樂主題用不同的樂器表現出來,它的效果要好于拼接不同風格的音樂片段。每種樂器對情感的表達都有其特點,教師可以用對比方式結合實例進行講解。例如小提琴和二胡,這兩種樂器都屬于弓弦樂器,對于情感表達各有不同。小提琴更善于描述人與人之間的細膩感情,而二胡則善于描述情感的悲苦。以古典雙人舞《萋萋長亭》為例,舞蹈原作選用了華彥君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舞蹈表現了長亭送別時,夫妻之間纏綿惜別、依依不舍的情形,很是感人。但新的編導從舞蹈注重抒情為出發(fā)點,改用小提琴作為主奏樂器,這種從音色入手考慮問題的方式,值得我們編導專業(yè)同學借鑒。在現實中,同一個作品,使用不同的樂器,來表達同樣的情感,都是允許的,關鍵是誰能表達得更深刻、更確切。此外,音效在舞蹈作品中所承擔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恰當的音效使用,能增加舞蹈作品的現場真實感。特別是在不同的曲子連接部分,加入音效,可以彌補曲子因前后情緒、速度不同而造成的空白。
很多同學認為,音樂剪輯課是一門技術課,只要記住軟件的操作流程就夠了。持這種觀點的同學既對又不對,說對,是因為這確實是重在技術處理,而非藝術創(chuàng)作。以電影為例,劇本是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作,但也是初始創(chuàng)作,要把電影拍好,還必須經過導演和演員的二度創(chuàng)作,劇本的結構和人物的表達,才能臻于完善。但電影拍完后,還要過剪輯這一關。剪輯不是創(chuàng)作,但又不是絕對的技術活。一個好的剪輯工作者都懂得,技術是基礎,創(chuàng)造性才是剪輯的靈魂。比如,剪輯工作中有一句重要的術語叫“蒙太奇”,《辭?!穼@個辭條有詳盡的說明,簡言之,就是通過剪輯,把這些鏡頭(畫面)有機地連接起來,使其通過形象間相輔相成的關系,產生連貫、呼應、懸念、對比、暗示、聯想等作用。例如,甲對乙說:你去過北京嗎?你知道在北京什么地方才能找到丙嗎?緊接下一個鏡頭便是乙和丙在天安門前握手。這種表現方法通常稱為“蒙太奇”。運用這一技法來處理鏡頭的聯結和段落的轉換,可使全片達到結構嚴整、條理通暢、節(jié)奏鮮明的要求,有助于充分揭示畫面的內在涵義,增強藝術感染力?!懊商妗背嬅媾c畫面之間的組合關系外,也包括畫面與音響、音響與音響之間的組合關系,這些組合關系都是從屬于影片內容,為影片內容服務的。這里提到的畫面與音響、音響與音響之間的組合關系,在舞蹈編導的剪輯課程中應予特別重視。近些年,舞蹈專業(yè)的學生在剪輯音樂時,有一個趨勢,那就是只要能配合上動作節(jié)奏,什么風格的音樂都可以進行拼貼。這樣的音樂給聽者帶來了不舒服的感覺,也使舞蹈作品大打折扣,因為,舞蹈是視聽藝術的結合體。如果將任意的兩個片段隨便拼湊在一起的,如同輸血的病人,血型不對,那會是要命的。把不同的音樂編到一起,講究的是調性與和聲,如果胡來,就會產生刺耳難聽的效果,聽者也會脫口喊出:這不是要命嗎?用兩個不同的音樂片段相拼接,除情感、節(jié)奏等因素外,就是和諧,這就牽扯到和聲、轉調等知識,同學們在樂理課堂上都曾學過,這里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學問,但要對和弦構成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比如,四種原位大小增減三和弦,它們的協和程度要搞清楚。大小三和弦因為含有大小三度和純五度音程,所以是協和和弦,而增減三和弦因為含有增減五度,所以是不協和和弦,在視唱練耳課中,可以讓學生構唱一下這四類和弦,并通過實際作品讓學生懂得和弦是構成和聲的基礎材料,一樣的旋律,會因為和聲配置的不同,而對舞蹈主題產生影響。例如蒙古族民歌《牧歌》,以該曲結構的同名舞蹈有多個版本,其中以萬瑪尖措和丁偉編導的《牧歌》最為有名。萬瑪尖措編導的《牧歌》,音樂的和聲配置多為空泛的純五度,這使得旋律更加突出,表現了草原牛羊成群、地肥水美的自然景象,抒發(fā)了編導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而丁偉編導的舞蹈《牧歌》音樂運用了男女聲混聲合唱,這使得蒙古族民歌《牧歌》的旋律由橫向線性變?yōu)榱丝v向復合的和聲。由于豐富了和聲色彩,也讓作品的主題更側重于描寫草原牧民的幸福生活,而這個舞蹈作品的配樂也屬于剪輯音樂。關于調式的問題,筆者認為,它是音樂剪輯課中非常重要而又棘手的問題。說它重要是因為,無論中外的舞蹈作品音樂都涉及到調式的問題,而且從舞蹈專業(yè)角度來講,調式甚至是辨別舞蹈種類的一種必要手段。說它棘手,是因為調式知識的學習對于舞蹈專業(yè)同學來講,不像音符、節(jié)奏、音程、和弦知識那樣在內容上具有獨立性,調式的學習是前面諸多知識點的綜合,所以對舞蹈專業(yè)學生進行調式知識的講解時,更應該側重于聽覺,歐洲大小調的音樂的運用使芭蕾舞風格更加正宗,而中國的五聲調式、六聲調式、七聲調式使得我們的古典舞、民族民間舞在音樂的選配上更貼近百姓生活、更接地氣。有了這樣的音樂基礎,就不愁拼貼不出好的音樂了。
綜上所述可見,從思想上重視剪輯的創(chuàng)造性,是學好這門功課的重要前提??梢赃@樣說,這門課程的技術,只是對固定流程的熟練操作,而藝術則具有不同程度的情感色彩,通過對情感的感知.從整體上把握剪輯音樂,是否能更好地為舞蹈主題服務,同時還可測定,我們在舞蹈音樂曲式分析課中學到的理論知識,能否變成實踐操作。如獲第六屆CCTV舞蹈大賽國標舞專場決賽第一名的《探戈的變奏》,該舞蹈的音樂,稱得上是真正的舞蹈音樂,因為它不能脫離開這個舞蹈去聽,編導選用了通俗曲《靜夜思》和網絡神曲《忐忑》,這兩首樂曲曲風不同,音樂編輯通過特殊聲軌處理,讓兩首樂曲旋律根據舞蹈探戈動作的需要,此起彼伏地呈現給觀眾。它所要表達的是現代都市人在金錢、愛情、工作上表現出的浮躁心理,通俗歌曲《靜夜思》表達平靜的人情,而網絡神曲《忐忑》,則顯示出了浮躁的心理。上面提到,這兩段音樂是通過兩個聲軌特殊處理,讓兩首歌曲的旋律依據舞蹈內容的需要此起彼伏地出現,并采用技術手段,讓這兩段本不相干的旋律互不干擾,這樣做,非常貼切地揭示出了舞蹈的內涵,這在剪輯拼貼音樂中,實屬難得。近些年音樂剪輯軟件已由單軌拼接向多軌制作發(fā)展,像《探戈變奏》這樣的作品,對編導同學來說,制作上需要掌握更多的技巧,但是,這種對舞蹈音樂通篇思考的能力,則值得我們學習和認真推敲。學習音樂剪輯,不一定死抱住旋律不放,可以把思路放得寬一點,比如,向民間的打擊樂學習,向戲曲的武場學習,這是一個豐富的寶藏。例如戲曲《擊鼓罵曹》,在那里,就憑一面鼓,能打出多種情感;還有山西降洲鼓樂團的群鼓《滾核桃》,那是多么精致,又是多么有氣勢的表演!難道這么好的音樂(沒有旋律也是音樂),就不能為相應的舞蹈場面配音嗎?搖滾樂可以選嗎?回答是肯定的。這里要澄清一個問題。搖滾樂作為一種音風格,不僅國外有,中國也有。在中央電視臺2016的春節(jié)晚會上,譚維維演出的《華陰高腔一聲吼》,從樂隊的構成,樂器的音色(包括擊打板凳),到演唱的聲腔,完完全全是陜西的民間音樂,譚維維是著名的搖滾歌手,但這次春晚的演出,完全吸收了秦腔的聲腔,使她的演唱,具備了鮮明的民族風格,處而,被業(yè)內專家認定,這就是中國的搖滾樂。筆者認為,如果剪輯者需要為某個街舞配樂(或者類似于華陰的民間歌舞的節(jié)目),沒必要費盡心思去搜尋外國名曲,就用中國的搖滾樂不是更好嗎?因為類似于陜西搖滾的,云南、四川都有,能夠借用剪輯的平臺,弘揚民族民間音樂,何樂而不為呢!這一切,認知與否,成就的高低,就看剪輯者見聞的積累和學識的深度了。這也正是一個高校學生所必須追求的。
音樂剪輯課是應用性類型的課程,該課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針對舞蹈編導專業(yè)的固定教材,音樂剪輯類軟件種類繁多,軟件功能也在不斷更新,這也是該課程教材難寫的原因,筆者認為,軟件更新雖然快,但音樂類理論知識卻是固定的,在該課程的教學中,更應該聯系音樂學習的知識點去講解,讓理論中的知識點不再是學生頭疼和死記硬背的包袱,希望在不遠的將來,高校舞蹈專業(yè)中,具有綜合素質的新時期的舞蹈學生。后浪堆前浪,一年更比一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