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利普尼茨卡婭
◆谷羽(譯)
打開扇子!扇面有中國房子,
扁平的象牙扇骨呈現(xiàn)黃色,
一個放牧者來自悠久的歲月,
從橋上走下來短暫做客。
他在樹林漫步,贈我荷花,
為我講述遠古時代的傳說,
轉(zhuǎn)了一圈,突然跟我告別,
這微妙的邂逅實在奇特。
我目送他緩緩走進峽谷,
融入畫卷,消失在山麓,
長長的粉紅花柄留在路上……
合上扇子。我輕輕撫摸扇骨。
我尚未起床,我的姊妹,飄然來臨,
我們彼此間很久很久無緣聚會!
我有些勞動成果正好快要成熟,
你的詞世代長存,漆器般閃爍光輝。
你擅長分辨從未來回歸的路,
我們的身邊真可謂變化紛紜,
那些花園仍在,渴望的世界美好,
這讓我們醒悟,該有多么幸運。
不要悄然離去!請伸出你的手,
觸摸及時抵達的那條航船的帆,
一種細微的聲音在四周輕輕擴散,
恍惚間,水面成了明亮的錄像帶,
生成畫面,描繪我們短暫的相見。
給他斟酒,再斟酒,
他覺得心曠神怡!
宣紙和墨汁齊備,
他總是一飲見底!
給他斟酒,給好酒,
一杯接一杯。喝得
胸中的血液沸騰,
筆畫跟詞語糅合。
他從頭頂摘掉帽子——
任頭發(fā)水一樣流瀉!
銀白,如初雪飄落,
呼叫、癲狂、舞蹈。
像個滾動的葫蘆,
緊貼著宣紙書寫,
暴烈的馬匹奔馳,
相繼在紙上騰躍。
發(fā)縷隨心,隨手腕
把精微的細節(jié)描摹。
不朽的駿馬馳騁
天生神秘的毛色。
快給他斟酒,斟酒!
他的力量用之不竭,
只要看見美酒滿杯,
就想揮筆永不停歇。
活的葫蘆及其靈魂,
漢字開出墨色花朵。
我心多牽掛, 牽掛天津,
牽掛湘潭、金華、北京。
中國大運河悠久古老,
河水涌流,無可阻擋,
倘若時光可以倒流,
我愿奉陪李清照歌唱,
為大自然譜寫詞的樂章。
縱然詩句磨損顏料褪色,
作家和智者在那里生活——
心靈仍是自由的避風(fēng)港:
牽?;ㄩ_,蝦米游動,
齊白石畫筆富有靈性。
寶塔頂如從云霄降落,
葡萄藤就是不朽的根。
我心分幾瓣, 牽掛天津……
楊麗萍——
跳舞的孔雀。
她是白族
舞者精英:
“這姑娘
從神話中飛來!
手指
像孔雀的喙,
指甲
劃過虛空。
雀屏展開
華麗恢宏。
楊,跳舞如繪畫,
自如又輕松。
輕似花瓣落水,
水中有拱橋倒影。
蝴蝶紛飛的節(jié)日,
觀世音的節(jié)日,
目光所及之處,
都是節(jié)日的喜慶。
姑娘的舞姿
如天堂之鳥:
舞步輕盈,
體態(tài)空靈?!?/p>
注:楊麗萍,中國著名舞蹈家,代表作為《雀之靈》。
◆谷羽(譯)
尊敬的谷羽教授:
提筆寫信,就沉浸在閱讀詩歌、書籍、書稿的回憶中……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繼父常給我朗讀《世界各民族童話故事》:中國的、日本的、朝鮮的、波斯的、印度的,當然也有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尤其是我生病的時候,那時候我常常生病,跟隨故事中的主人公,我的心飛向了古代中國的京城和外省,幻想著自己進京趕考,考中了就能當官,在夜鶯的歌唱聲中萌生愛情,游覽皇家花園,不然就困居鄉(xiāng)間,倒在茅舍的竹席上發(fā)愁……
我們這個猶太人家庭(實際上我的生身父親是烏克蘭人,可養(yǎng)育我成人的是繼父和媽媽,他們倆都是猶太人。)在我十四歲的時候,面臨著被迫搬遷到遠東地區(qū)的比羅比詹市,那里是新建不久的鐵路中心,安置猶太人,一部分搬遷的人到不了那個地方就會死在半路途中,我的父母開始把我的玩具分送給親戚朋友……
就在這個時候,那個大人物死了。我們終于可以留在家里,留在烏克蘭這座小城蘇梅,再也不必離開它了。
家長送我去芭蕾舞學(xué)習(xí)班跳舞,參加戲劇小組演戲,去音樂學(xué)校學(xué)唱歌,當然也上普通學(xué)校,可是我不太喜歡那樣的學(xué)校,對學(xué)校的功課不感興趣。
我記得曾經(jīng)學(xué)習(xí)跳中國舞,有充滿革命激情的“紅綢舞”,還有非常柔和的“荷花舞”,身穿長長的裙子,裙子邊沿綴滿了美麗的花朵。我們穿著非常漂亮的服裝,想象中漂浮在湖面上,輕輕地移動舞步——那種感覺簡直奇妙極了。
我看演出的時候,聽到過臺上朗誦有關(guān)中國的詩歌。有一次,文化宮的頭一排坐的都是中國人,他們一律身穿藍色制服,滿臉嚴肅,讓人猜不透他們心里想什么。當時我很激動。那時候特別想聽北京電臺的俄語廣播,甚至還寫了一封信寄往中國,請求重新播放我最愛聽的歌曲《我們栽種小樹苗》。也不知道那封信寄到了沒有?
1956,也許是1957 年,我陪媽媽去烏拉爾,當時我哥哥住在下塔吉爾城。鄰近哈里科夫的一站,有一對年輕人上了火車,他們倆是莫斯科大學(xué)的學(xué)生。姑娘是猶太人,一路上在包廂上層睡覺,總也睡不醒,小伙子是個中國人,身材修長,儀表英俊,他用俄語跟我媽媽說話,也跟我說話。他的話音那么輕,那么柔和,我從來沒聽到過一個男人會有這樣的嗓音。他一邊說話,一邊拿出一張紙,很快剪裁折疊成了一把扇子,笑瞇瞇地把這禮物送給我。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陽光照在他小小的耳垂上,閃閃發(fā)亮。他動作敏捷,臉上的笑容很迷人。這樣的不期而遇以及其他跟中國有關(guān)的生活經(jīng)歷,我都寫進了一篇小說。1995 年,在我移居到以色列之前,我把這些手稿和資料都送給了蘇梅當?shù)氐囊粋€檔案館。
我對中國的熱愛,從來不曾消退,反而越來越穩(wěn)固。我開始閱讀中國文學(xué)作品和哲學(xué)著作的俄譯本。我喜歡很多中國詩人的詩詞。讓我格外開心的是,我在藝術(shù)博物館從事研究工作,有機會接觸這個博物館遠東地區(qū)的藝術(shù)收藏品。因此也有機會出差去莫斯科、基輔等大城市,參觀那里的博物館,接觸那里各種各樣的展品、文獻、珍貴藏品,從事藝術(shù)藏品的鑒別與研究。
記得在莫斯科艾爾米塔日博物館“中國藝術(shù)品”展廳,有一次偶然只剩下我一個人,我情不自禁地撲上去擁抱了自己格外迷戀的一只大瓷瓶,它是中國宋朝的文物,繪有美麗的蝴蝶圖案,還有天然形成的花紋兒(我知道,這是違犯規(guī)定的錯誤行為)。這段時間,我有幸聆聽“中國瓷器”講座,我很喜歡訴說這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
我閱讀過的中國哲學(xué)書籍有孔夫子、老子,最喜歡的是莊子;喜歡漢學(xué)家弗拉基米爾·馬良文寫的有關(guān)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書籍。當然,還有中國詩歌。我多次搬家,舍棄了許多珍貴的藏書,但是,即便如此,到現(xiàn)在我家里依然有很多中國詩人選集的俄譯本。我特別喜歡描寫狐妖鬼怪變成美女的聊齋故事,小說《紅樓夢》讓我癡迷,愛不釋手。
蘇梅博物館里有一批數(shù)量不少的東方藝術(shù)收藏品,其中有金屬文物、有瓷器、陶器、刺繡、帶鑲嵌花紋的琺瑯器皿……這些文物都等待著我去鑒定真?zhèn)?,我必須一趟又一趟去大城市的博物館找專家咨詢求教,我特別喜歡去莫斯科的東方藝術(shù)博物館,那里收藏有不少中國瓷器和畫卷。當然,我也喜歡日本的、印度的文物,可以說,世界各民族的藝術(shù)品我都喜歡。
1984 年我有幸認識了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巴斯曼諾夫,他是外交官、著名的漢學(xué)家和中國詩詞翻譯家。我曾應(yīng)約到他莫斯科的住所去拜訪求教,把自己寫的有關(guān)李清照的詩送給他。他很欣賞這首詩。就在我這次訪問之前不久,世界各地舉辦活動紀念李清照誕生九百年,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為我的詩未能在這個日期之前收進紀念文集而惋惜遺憾。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跟我說,格魯吉亞有個樂團,演出節(jié)目當中有為李清照詞譜曲的音樂,樂團把在莫斯科演出的海報送給這位翻譯家留作紀念。巴斯曼諾夫把海報轉(zhuǎn)贈給我,讓我喜出望外。我把這張海報在自己房間里掛了很長時間:湖水岸邊站著一個身穿民族服裝的女子,她附身向一條小船,背后有座金色琉璃瓦涼亭……
您不是在信中問過我嗎,為什么我把李清照稱呼為姐妹?我也很想把茨維塔耶娃的女兒阿里阿德娜·艾伏隆稱呼為姐妹,我和她之間有相似的悲劇性的苦命遭遇。不過,要講述這些經(jīng)歷,需要下一封信再說了。李清照讓我深感親近的還有其詩筆的簡潔凝練、瞬間的情感抒發(fā)、領(lǐng)悟自然的敏捷精確,心靈活動的微妙細致。一連幾天不停地下雨,白天我讀她的詞,夜晚夢見她乘坐小船來看望我。她的模樣清晰真切,我們相互談心。我寫了幾首詩,留下來的一首寄給了您。您把這首詩譯成了漢語。
這件事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那還是在1982年,這以后又過了幾年,我的生活中發(fā)生了最為可怕的事件。1995 年我移居以色列。離開我心愛的蘇梅市博物館之前,我把一冊厚厚的筆記本留在了那里,其中記載了有關(guān)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家的文物術(shù)語,比如龍的象征意義,各種花鳥樹木以及方塊字的含義……雖然我并不認識漢字。
寄給您我所喜歡的中國詩人名單:杜甫、王維、白居易、蘇軾、辛棄疾…… 當然,還有我最敬重的李清照,這名單還可以繼續(xù)羅列下去。陶淵明的詩句“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讓我震撼,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應(yīng)該離去的客人。白居易的《爭得大裘長萬丈》是我最欣賞的詩歌作品之一。
我小的時候,媽媽經(jīng)常給我朗誦涅克拉索夫的詩歌,安徒生的童話,培養(yǎng)我對文學(xué)的興趣。她教導(dǎo)我要有同情心,善于感受別人的苦難,因此我記住了列夫·艾德琳翻譯的白居易同情貧苦百姓的詩句(我特別喜歡艾德琳的詩歌翻譯和他寫的文章)。讀他的譯詩,內(nèi)心深受觸動。
除了寫詩,我還畫畫兒,作為畫家,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各種流派給了我特殊的影響,我尤其喜愛石濤的畫論。石濤說過,心動手動,落筆于紙。我還從中國畫家那里學(xué)會了正確地調(diào)理個人的情緒,通過細微的現(xiàn)象把握宇宙的律動。
我對佛教的禪宗也很著迷。長老們的智慧有助于抉擇。正是他們的指點,使我學(xué)會了讓個人的重心與世界的中心點保持和諧,善于從四面八方自我審視。學(xué)會深入思考自己所遵循的道,學(xué)會認識主流,體會與領(lǐng)悟中國人所說的“中庸之道”。
尊敬的谷羽,給您這封書信寫了三個晚上。不得不翻來覆去回想個人生活的部分經(jīng)歷。不過,這對我個人說來倒也有好處。
您住在哪個城市呢?
若有可能,請給我寄一張照片。
致以友好的問候!
阿拉 2018 年7 月23 日
◆谷羽
阿拉·利普尼茨卡婭,是移民到以色列的烏克蘭詩人與畫家。我從因特網(wǎng)上讀了她寫的三首詩:《中國折扇》《凌晨細雨紛飛——給李清照》《致無名禪師畫家》,印象深刻,很有個性和詩意,忍不住譯成了漢語。
后來,通過俄羅斯朋友的幫助,找到了這位詩人的電子郵箱,開始跟她通信。我問她為什么喜歡中國古典詩歌?為什么把李清照視為姊妹?為什么喜歡石濤?她在一封長信當中,詳細回顧了自己不平凡的坎坷經(jīng)歷,談到了如何在一家博物館從事文物鑒別的工作,如何認識了翻譯李清照詞的漢學(xué)家巴斯曼諾夫,為什么移居以色列等等情況。我覺得這對于我進一步理解她的作品很有啟發(fā)和幫助。
現(xiàn)在把阿拉的三首詩和一封信提供給愛好詩歌與繪畫的廣大讀者,或許有助于大家了解這位詩人與畫家,了解她的情懷與才華,了解中國詩歌與繪畫如何走出國門,進入外國人的視野,文學(xué)與詩歌翻譯如何架橋鋪路,協(xié)助經(jīng)典佳作滲入外國詩人的心田,啟迪他們的靈感,創(chuàng)作出發(fā)自內(nèi)心,感動讀者的名篇杰作。
我在這里深深感謝阿拉·利普尼茨卡婭,同時也感謝翻譯《莊子》的俄羅斯?jié)h學(xué)家馬良文先生,翻譯陶淵明詩選和白居易詩選的列夫·艾德琳先生。是他們的譯作擴大了這些經(jīng)典作家與詩人在俄羅斯的影響,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默默的奉獻。
谷羽 2019 年6 月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