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張美云(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已從早期的IT時代步入DT時代,大數據技術作為當前一項新的顛覆性的技術,正迅速融入各行各業(yè)。作為具有國際性特征的中文教學,在“一帶一路”中具有重要歷史作用,更應該緊跟DT時代步伐,搶抓機遇,迎接挑戰(zhàn)。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不僅為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機遇,國際中文教學也可以搭乘這趟“列車”,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七年來,沿線國家硬件設施及相應的技術支持為國際中文教學提供了前提和基礎,豐富的多媒體信息資源保證了大數據驅動的國際中文教學智能化成為可能。而大數據時代語言資源激增為選擇優(yōu)質資源帶來挑戰(zhàn),世界各國漢語學習“本土化”需求也對教學資源建設提出嚴峻考驗??茖W理性、循序漸進開展基于大數據的國際中文教學是時代的選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文教學基礎各異,水平不一,但中文學習的熱情都很高。特別是今年以來,線上學習普遍被各國學習者接受,大數據時代的數據采集更為便捷,數據使用更為廣泛,數據處理和分析更加科學和深入,為國際中文教學的資源建設提供了條件和機遇。
隨著互聯網技術迅猛發(fā)展,計算機硬件成本不斷降低的同時,功能更加多樣化,不僅滿足了人們生活、工作等需求,在資料儲存方面,亦能滿足人民的較高要求,硬件儲存器和網絡儲存這兩個途徑在網絡技術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等大型存儲設備的升級換代為國際中文教學模式的變革奠定了物質基礎。海量數據的處理速度和挖掘分析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得大數據時代的數據采集更為便捷,數據使用更為廣泛,數據處理和分析更加科學和深入。利用大數據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深度挖掘有用的數據信息,為大數據驅動的國際中文教學決策的順利開展提供參考,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績效有很好的作用。
多媒體數據內容豐富?!耙粠б宦贰眹椅幕S富多彩,中國與各國文化交流頻繁,有著大量的文字、音視頻等多模態(tài)信息資源,這些資源為建立中文教學多媒體數據庫提供了條件。利用多媒體數據庫可以按照內容檢索提取出特定的信息,使得人們有效利用存儲的多媒體信息。隨著計算機硬件不斷更新,媒體數據庫系統(tǒng)中的許多關鍵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如多媒體數據庫系統(tǒng)的建模問題等,在技術研發(fā)領域也取得了明顯成果,為建立本土化漢語多媒體數據庫提供了保證。
大數據驅動的國際中文教學模式具有科學性、精準性、智能性和獨特性等特征??茖W性是指大數據技術支撐下的國際中文教學需要計算機、語言學、教育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專家跨學科合作,打破傳統(tǒng)中文以語言教學為主要模式的局限性,以真實的數據語料為基礎,實現線上和線下教學的有效互動;精準性是指教學目標的實現以精準化的教學設計為基礎,教學輔導更加精益化,教學組織更加精細化,繼而通過對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的數據采集,反哺到教學中,進行數據的深度挖掘分析,以可視化結果呈現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識別學習過程存在不足及缺陷,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精確化的診斷;智能性是根據學習者特征及學習進度智能推送學習資源,數據驅動的國際中文教學,作業(yè)批改、習題測試等實踐環(huán)節(jié)不再是教師的辛苦勞作,而是大多由系統(tǒng)自動進行;獨特性是指大數據驅動的國際中文教學模式會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借助中文學習智能平臺和技術工具實現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確保每一位學生所學習的內容是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盡管大數據時代硬件設施相對有了保障,各國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為數據驅動的中文教學模式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媒體資源。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資源的豐富性為教學內容的選擇帶來了困難,對各國本土化學習需求帶來了挑戰(zhàn)。
就目前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習漢語以及準備學習漢語的人數連年遞增的現狀看,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對學習效率和效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大數據技術為豐富學習資源提供了可能,近年來,生活中的大數據出現急劇增長的態(tài)勢。使用Facebook、Twitter、微信、微博或論壇等社交媒體的人數不斷增多,又因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使得人們極易更新與自身生活、工作和學習相關的信息。數據就是語言,而語言作為日常交流的手段和內容,隨著數據數量劇增和更新速度加快,信息量就會呈指數增長態(tài)勢,體現在中文教學上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數據時代的國際中文教學對傳統(tǒng)教材內容滯后等弊端形成沖擊的同時,在海量數據作為語料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問題上也面臨嚴峻挑戰(zhàn)。
世界范圍內的中文學習者,對中文學習的“本土化”要求,是當前一個學術前沿課題?!氨就粱斌w現的是中文教學逐步融入當地因素、逐漸具有當地特色的發(fā)展趨勢,除了包括教學內容本土化,還應包括中文生活本土化。教材和師資是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瓶頸”,教材本土化問題、中文師資培訓和建設問題等,都需要較長時期才能解決,也是國際中文教學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國際中文教學本土化首先是觀念的本土化,教學工作者要關注學習者的語言、文化背景等對語言學習的補益功能,關注語言學習之后對學習者和所在國家文化的影響和融合,強調發(fā)揮屬地辦學的主體力量和主動性,要重復體現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國際中文教學應該針對當地的學習需求而提供教學服務。
全球過貿易一體化和互聯網的出現更讓世界各國密不可分,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環(huán)球經濟出現去全球化現象。雖然十幾年來部分國家對這種過度全球化存在不滿情緒,但其步伐并沒有減弱。2020年以來,去全球化再次被一些國家重視起來,文化交流節(jié)奏有所減弱,對國際中文教學產生了很大影響。歷史上給全球化帶來推動作用的,更多的是當時的物理條件。從開始的道路運輸依靠騾馬、駱駝、帆船來實現,到今天的互聯網和5G和6G。在硬件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們對中文教學的態(tài)度則顯得尤為重要。
大數據是一種信息資源,也是一種工具。在大數據驅動的國際中文教學模式下,多學科合作專家團隊的研究能力,以及教學者和學習者的數字化媒體的操控能力至關重要。大數據驅動的國際中文教學,需要比較穩(wěn)定的條件保障以及成熟的運行機制,其實施過程可以依托某個國家或該國教育機構進行試點,比如可以在基礎設施位居“一帶一路”國家中等水平且全球華人最多的印度尼西亞作為試點,制定教學策略等,爭取在一國成功基礎上不斷完善,循序漸進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