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靜 張鵬臻 劉曉芹 張 波
(山東省平度市人民醫(yī)院,266700)
保守治療以其創(chuàng)傷小、價位低而受到關(guān)注,絕大多數(shù)患者可通過牽引、熏洗等非手術(shù)療法得到緩解[1]。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及髓核組織突出、刺激和壓迫馬尾神經(jīng)、神經(jīng)根所引起的一種綜合征,是骨科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我科自2013年8月~2015年7月共收治腰椎間盤突出患者86例,均通過保守治療,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對策,使腰腿疼癥狀消失,效果滿意。
腰椎間盤突出患者86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齡23~61歲,平均年齡36歲,病程最長10年,最短的1天。所有病例均由CT檢查證實。其中最嚴重者突出約0.8cm,輕者突出約0.2cm,以腰4-5,腰5-骶1最多見。
本病大多見于青壯年,而青壯年時期既是創(chuàng)業(yè)的黃金期,又是家庭生活的主力。腰椎間盤突出癥由于病程長、易反復,疼痛導致活動受限,與外界溝通減少,易使患者感到孤獨寂寞。患病后給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均帶來諸多不便,嚴重影響其工作效率及生活質(zhì)量,極易出現(xiàn)急躁、焦慮、恐懼及緊張心理。首先我們通過誠摯而富有同情心的語言同患者交流,用具有說服力的語言、端莊的舉止、親切的問候與之建立良好的護患關(guān)系,通過扎實的醫(yī)療護理知識進行疏導解釋,消除患者疑慮,充分調(diào)動患者的主觀積極性,向患者講明預后,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讓患者了解本病發(fā)生的普遍性及目前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增強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告訴患者良好的情緒對此病的康復起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初次病人或慢性病人急性發(fā)作期,應嚴格臥硬板床休息。臥位時腰間盤承受的壓力比站立時下降50%。故臥床休息可減輕體重對椎間盤的壓力,緩解疼痛[2]。特別是墊高小腿使髖和膝部屈曲,髖腰部肌肉放松的臥位可以使可以使腰間盤內(nèi)壓降至最低水平,有利于消腫使癥狀緩解。輕癥病人嚴格臥床不宜超過1周,過久的臥床并無必要,且能引起肌肉萎縮、骨質(zhì)疏松,不利于功能康復。臥床3周后可考慮帶腰圍下床活動,腰圍能加強腰椎的穩(wěn)定性,對腰椎起到保護作用。同時應注意病人雙下肢感覺、運動及肌張力變化情況,鼓勵病人在床上做力所能及的自主活動。
腰椎間盤突出的病人有時腰腿痛劇烈,不敢翻身,此時就要講明翻身的重要性,鼓勵患者定時翻身及行直腿抬高鍛煉,指導協(xié)助病人正確翻身,使病人臥位舒適,避免腰部屈曲和扭轉(zhuǎn)。對于疼痛明顯的患者可應用非激素類的抗炎鎮(zhèn)痛藥物,如氯諾昔康、芬必得等,注意此類藥物副作用,囑飯后服用,有胃病史者不用或慎用。對伴有下肢疼痛、麻木的病人,給予皮質(zhì)激素醋酸曲安奈得25~40mg加2%利多卡因5~10ml,做痛點封閉注射,中頻電療或超短波每日照射2次,每次20~30分鐘,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輕肌肉痙攣,從而緩解疼痛。
指導病人保持正確姿勢,使病人認識到保持正確姿勢的原理、重要性及對疾病的影響,讓病人知道腰間盤突出患者普遍存在腰肌無力,損害腰椎的穩(wěn)定性,使癥狀遷延或易于復發(fā)。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先做床上練功,待腰背肌有一定的恢復后,再做站位練習。每次鍛煉以不引起自身疲勞和疼痛為原則。囑患者出院后3個月內(nèi)不宜做彎腰拾物動作,可用髖膝關(guān)節(jié)彎曲下蹲、腰背伸直撿拾地上的物品;酌情進行腰背肌及腿部肌肉鍛煉,增強脊柱的穩(wěn)定性。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門診常見疾病,目前仍主張保守治療為主,目的是糾正偏歪的椎體與椎體之間軟組織關(guān)系,改變過度的組織異位,緩解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對腰神經(jīng)根的壓迫和刺激,從而達到病愈[3]。我科住院的86例患者經(jīng)短期臥床休息、藥物治療及物理療法,明顯好轉(zhuǎn)出院,無一例手術(shù)。我們認為腰間盤突出患者保守治療期間,運用整體護理模式或運用個性化的心理護理,關(guān)系到病人的康復及預后。如何做好護理和護理指導以保證治療效果,提高治愈率,是保證早日康復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