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旗
一天,自行車前胎跑氣了,去補胎。
很快,師傅就補好了,我說:“左邊的腳鐙子總是吱扭吱扭地響,蹬著也很沉,你看看壞了沒有?壞了就換一個新的?!?/p>
師傅用手使勁撥了一下,腳鐙子一邊轉(zhuǎn)一邊吱扭。他瞄了一眼,說:“沒壞,這個是自磨頭,沒有軸承,吱扭吱扭地響,是因為缺少潤滑油,加點機油就好了。”說完,他轉(zhuǎn)身拿過來一個油壺,從鐙子的一端往里滴了幾滴,再轉(zhuǎn)起來,果然沒響聲了。
其實,讓師傅看腳鐙子之前,我就已經(jīng)做好換新的心理準備了。心里想,他怎會放過這個到手的生意?雖然賺不了幾塊錢,但是,多少也有點利呀。
沒想到,出乎我的意料,他竟然沒有!我暗暗慚愧。
修車攤旁邊歇著幾個上歲數(shù)的老人,看到師傅這樣,其中一位對他說:“你就不會做買賣,換一個腳鐙子不掙兩塊錢呀?!睆恼Z氣可以聽出來,老人家是在開玩笑。
師傅說:“人家這個又不壞,讓人家花這個冤枉錢?我落個啥人?讓你們笑話呀!”
師傅這個人不賴,是個實在人。我不由地給師傅點了個贊。
后來,讀了宋朝洪邁《容齋隨筆·卷七》里一個故事,我才知道給師傅的評價低了好幾個檔次。
陳策是一個生意人,有人來買銀器和絲綢。陳策說不能賣給他絲綢,那人有點生氣,說,明明看到你的庫房里有,為什么不賣呢?陳策說,有是有,但是,這些東西是別人抵押給我的,放的時間很長了,怕是絲都有些脆了,不耐用,聽說你是給女兒做嫁妝的,我怎么能夠用這種東西坑害你呢!然后,他拿來銀器,投進炭火中,說,這些銀器也是從別人手上得來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咱們先驗證一下再說。
這個陳策,也是放著生意不做,到手的錢不要。
我們會怎么評價陳策呢?我想,也不外乎是實在人、誠信、不欺騙顧客等之類的褒揚。可是,洪邁呢?
這個,只需看一下文章的題目就行了——《洛中盱江八賢》——賢!
這“八賢”都是普通百姓,司馬光在《序賻禮》中記錄了“閭閻之善者”五人,呂南公在《不欺述》中記錄了三人,陳策是其一。可是,由于他們出身微賤而不為史家采用。洪邁在編國史時,曾想將他們編進去,結(jié)果也未能如愿,就寫了《洛中盱江八賢》。
司馬光說是“善者”,呂南公稱為“不欺”,這已經(jīng)是很不錯的頌詞了。但是,洪邁覺得不夠,他不單在題目中直接稱之“八賢”,而且,在文章的結(jié)尾又石破天驚來了一句:嗚呼,此八人者賢乎哉!
洪邁敲鑼打鼓般地把他們納入賢人之列了——他們完全配得上這個“賢”字!
每次讀到這里,我腦子里都會閃現(xiàn)那個修車師傅的身影,若洪邁有知,他會不會被列為第九賢呢?
有一次,在一處鄉(xiāng)村面館吃飯,價格不高,大碗7元,小碗6元。我正猶豫著要大碗還是小碗,老板說,你就吃小碗吧,大碗你吃不完。
面還沒吃,腦子里突然就蹦出宋代姜特立的《中古》那首詩,開篇一句是:中古風(fēng)俗醇,田野多賢人。
我們雖非中古,而處在現(xiàn)代社會,但也是不缺賢人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