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芬,李 欣,喬 霜,任丹丹
(1. 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兒科,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2.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兒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3. 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山東 濟南 250000)
極低出生體重兒可存在免疫功能低下、胃腸道功能發(fā)育未成熟等問題,其死亡率明顯高于足月兒[1]。為改善極低出生體重兒胃腸道的功能,促進其身體機能的恢復,對其進行積極有效的營養(yǎng)管理十分必要。以往臨床上多采用腸外營養(yǎng)支持的方式對這類新生兒進行營養(yǎng)管理,但易導致其出現較多的并發(fā)癥,不利于其生長發(fā)育[2]。益生菌具有改善胃腸道的功能、促進消化和排便、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等作用。本文以2017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期間某醫(yī)院收治的62 例極低出生體重兒為研究對象,研究益生菌在對這類新生兒進行喂養(yǎng)和營養(yǎng)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2017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期間某醫(yī)院收治的62例極低出生體重兒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出生時的體質量<1.5 kg,且在室溫環(huán)境下其體溫和呼吸功能維持穩(wěn)定。2)Apgar 評分≥4 分。3)未合并有先天性畸形及重度缺氧缺血性腦病。將這62 例新生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31 例/ 組)。對照組新生兒中有男17例,女14 例;其胎齡為28 ~36 周,平均胎齡(32.25±3.52)周;其出生時的體質量為1.02 ~1.45 kg,平均的體質量(1.25±0.42)kg。觀察組新生兒中有男18 例,女13 例;其胎齡為28 ~36 周,平均胎齡(32.22±3.47)周;其出生時的體質量為1.02 ~1.44 kg,平均的體質量(1.26±0.40)kg。兩組新生兒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對兩組新生兒均進行保暖、預防感染及靜脈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進行靜脈營養(yǎng)支持治療的方法為:為新生兒輸注濃度為6%的小兒氨基酸注射液。初始的輸注劑量為1.0 g·kg-1·d-1,每日遞增0.5 g·kg-1·d-1,至3.0 g·kg-1·d-1后維持該劑量。為新生兒輸注濃度為20%的脂肪乳注射液。初始的輸注劑量為0.5 g·kg-1·d-1,逐漸遞增至3.0 g·kg-1·d-1后維持該劑量。同時使用早產兒配方奶粉對其進行人工喂養(yǎng)。新生兒若出現喂養(yǎng)不耐受的情況,需減少其喂養(yǎng)量或停止喂養(yǎng)。在此基礎上,使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對觀察組新生兒進行治療。該藥的用法為:口服或經胃管輸注,每次使用0.33 g,每日用藥2 次。兩組新生兒均連續(xù)治療14 d。
治療14 d 后,觀察對比兩組新生兒的排便情況(包括初次排便的時間、排盡胎糞的時間和每日的排便次數)及生長情況相關的指標(包括實現完全腸內營養(yǎng)的時間、恢復至出生時體質量的時間和每日體質量的增長量)。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對照組新生兒相比,觀察組新生兒初次排便的平均時間、排盡胎糞的平均時間均較短,其每日平均的排便次數較多,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新生兒排便情況的對比(± s)
表1 治療后兩組新生兒排便情況的對比(± s)
組別 例數 初次排便時間(h)排盡胎糞時間(h)每日排便次數(次)觀察組 31 17.52±4.03 95.56±18.74 3.98±0.45對照組 31 22.62±5.31 115.26±21.36 3.46±0.26 t 值 4.25 3.86 5.57 P 值 <0.05 <0.05 <0.05
經治療,與對照組新生兒相比,觀察組新生兒實現完全腸內營養(yǎng)的平均時間、恢復至出生時體質量的平均時間均較短,其每日體質量的平均增長量較大,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新生兒生長情況相關指標的對比(± s)
表2 治療后兩組新生兒生長情況相關指標的對比(± s)
恢復至出生時體質量時間(d)觀察組 31 12.52±2.17 17.51±2.85 9.24±2.66對照組 31 15.86±3.34 15.14±2.42 11.48±3.62 t 值 4.66 3.52 2.77 P 值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實現完全腸內營養(yǎng)時間(d)每日體質量增長量(g)
極低出生體重兒可因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成熟、胃腸道菌群無法正常定植而出現消化功能不良、喂養(yǎng)不耐受的情況[3]。臨床研究認為,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腸黏膜發(fā)育不良、益生菌定植條件欠佳是導致其腸道菌群(尤其是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無法定植的常見原因。
以往臨床上多采用預防感染、靜脈營養(yǎng)支持及人工喂養(yǎng)等方式改善極低出生體重兒機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但使用該方式難以快速地促使腸道菌群在這類新生兒的腸道內穩(wěn)定定植。近年來,復方益生菌在對極低出生體重兒進行營養(yǎng)管理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這類藥物中多包含乳酸菌、雙歧桿菌及腸球菌等腸道菌群,可有效地維持這類新生兒腸黏膜表面的菌群和酶的平衡[4]。另外,采用口服或管飼的方式為極低出生體重兒使用益生菌可促進其胃腸道的蠕動及其胃排空,提高其消化吸收能力,改善其胃腸道菌群的結構,增強其機體的免疫功能。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在對極低出生體重兒進行喂養(yǎng)和營養(yǎng)管理的過程中使用益生菌可有效地改善其胃腸道的功能和生長狀況,促進其胃排空和體質量的增長,從而有利于其生長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