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美靜 彭惠(通訊作者)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眼科 重慶 400016)
新生血管性近視黃斑病變是起源于脈絡膜的疾病,其由于病理性近視中的新血管形成而改變視網(wǎng)膜解剖結構。Fuch斑點定義為高度近視患者黃斑中的任何暗點,其繼發(fā)于脈絡膜新生血管(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CNV),RPE 細胞的增生和遷移至視網(wǎng)膜下/ 內(nèi)的組織導致該斑點的發(fā)展,其存在提示晚期的近視性脈絡膜新生血管(myopic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mCNV)。脈絡膜視網(wǎng)膜萎縮通常會在這個病變周圍發(fā)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萎縮性近視黃斑病變[1]。
2.1.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FA)及吲哚菁綠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
CNV 活動的經(jīng)典模式中FFA 通常顯示早期的超熒光,其提示新生血管復合物的充盈,晚期滲漏到CNV 區(qū)域。與其他原因?qū)е碌腃NV 相比,mCNV 中的滲漏有時顯示為早期和晚期之間的微妙變化,可能是由于mCNV 中脈絡膜較薄。Leveziel 及其同事證明FFA 在新發(fā)mCNV 中比OCT 更敏感[2]。
ICGA 時被用作mCNV 診斷的補充試驗,用于分析脈絡膜的結構,相比FFA 能夠較好的地穿透血、色素及滲出物,它特別適用于伴有黃斑出血的近視患者的輔助檢查,有助于確認位于出血以下的mCNV。
2.2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OCT 是一種非侵入性技術,已成功用于診斷和監(jiān)測mCNV 對治療的反應,可在高度近視眼中提供良好的解剖結構,包括視網(wǎng)膜,脈絡膜,鞏膜,甚至球后脂肪等球后結構。
根據(jù)OCT 觀察到的特征,確定了CNV 的三個不同階段:活動性病變,瘢痕和萎縮階段。活動mCNV 表現(xiàn)為在RPE 上方的圓頂形高反射;鑒于大多數(shù)mCNV 病例是2 型CNV,這種升高與視網(wǎng)膜增厚和視網(wǎng)膜內(nèi)液相關,后者在OCT 成像時表現(xiàn)為視網(wǎng)膜囊腫和視網(wǎng)膜下液。在OCT 成像中,瘢痕階段的特征在于CNV 表面的高反射,CNV 下方的反射顯著減弱。在萎縮階段,CNV 變平,大片的視網(wǎng)膜脈絡膜萎縮在CNV 周圍逐漸形成,導致最佳矯正視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下降。
2.3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
OCTA 是一種基于OCT 技術的新型無染色非侵入性技術,可以通過血管內(nèi)紅細胞的流動監(jiān)測血液運動,從而提供視網(wǎng)膜和脈絡膜毛細血管的高質(zhì)量分層圖像。然而,面對具有大的脈絡膜視網(wǎng)膜的萎縮(chorioretinal atrophy,CRA)區(qū)域、固定不良和軸長非常長的患者,仍然具有挑戰(zhàn)性。
3.1 歷史療法
在過去的觀點來看,手術切除新生血管復合物有助于維持視力而不損傷RPE,因為大多數(shù)mCNV 位于RPE(2 型CNV)之上。但由于疤痕形成,中心暗點,復發(fā),以及外科手術的長期學習曲線和侵入性等原因,這種復雜的手術技術被拋棄。
在中心凹下mCNV 中,經(jīng)典的治療方法是黃斑移位,在這種復雜而困難的手術中,視網(wǎng)膜圍繞視神經(jīng)旋轉(zhuǎn)并且中央凹被替換,其目的是將中央凹中央神經(jīng)感覺視網(wǎng)膜轉(zhuǎn)移到另一個位置,從而具有(理論上)更好的RPE-Bruch 膜- 脈絡膜毛細血管復合體。如今這種方法也很少使用[3]。
3.2 抗VEGF 治療
3.2.1 貝伐單抗
對接受貝伐單抗治療的患者進行長期隨訪的研究報告了良好的結果。Kasahara 等在對36 只眼長達6 年的回顧性研究中,逐步多元回歸分析顯示治療后第6 年BCVA 與CNV 相關的黃斑萎縮的大小及基線BCVA 大小和CNV 大小顯著相關[4]。
3.2.2. 雷珠單抗
RADIANCE 是一項Ⅲ期雙盲隨機對照試驗[5],其中與PDT治療的患者相比,玻璃體腔雷珠單抗治療的患者在許多生活質(zhì)量(QoL)參數(shù)上獲得了顯著改善;在第12 個月時,東亞地區(qū)的BCVA 增長數(shù)值(17.0 個字母)高于白種人(14.1 個字母);RADIANCE 臨床研究證實了雷珠單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2.3 阿柏西普
MYRROR 研究是一項國際性,Ⅲ期,多中心,隨機,雙盲,假對照研究,在mCNV 患者中隨機(3:1 比例)接受阿柏西普或假治療。每4 周進行一次隨訪至48 周,對活動性CNV 患者進行再治療。治療組的平均BCVA 增加為12.1 個字母,假治療組中的平均BCVA 增加為2 個字母(P <0.0001),即使假治療組患者在第24 周后接受了阿柏西普注射,兩者平均BCVA 的增加仍有顯著差異[6]。
3.2.4 康柏西普
康柏西普是中國自主研發(fā)的首個用于眼部的抗VEGF 藥物,人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 受體1 中的免疫球蛋白樣區(qū)域2 和VEGF 受體2 中的免疫球蛋白樣區(qū)域3 和4,與人免疫球蛋白FC片段經(jīng)過融合而成,能夠結合VEGF-A 所有亞型、VEGF-B 及胎盤生長因子。
曾苗等對37 例玻璃體腔康柏西普注射治療的mCNV 患者的37 只眼的回顧性研究中,分析結果顯示,治療后BCVA 提高字母數(shù)與治療前BCVA 及注射次數(shù)呈負相關(P <0.05),治療后CMT 下降值與治療前CMT 值呈正相關(P <0.05),與性別、年齡、病程無明顯相關(P >0.05);隨訪期間均未發(fā)生視網(wǎng)膜脫離、眼內(nèi)炎、白內(nèi)障及持續(xù)性眼壓升高等與藥物、注射相關的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7]。
史志潔等回顧性分析玻璃體腔康柏西普注射治療的19 例19眼,術后BCVA 均較術前提高;CMT 均較術前降低[8]。
焦明菲等對接受玻璃體腔康柏西普注射治療的15 例15 眼展開觀察,注射后12 周,F(xiàn)FA 顯示有10 眼熒光素滲漏消失,4眼熒光素滲漏面積減小。注射前和注射后第4、8、12 周的BCVA和平均CMT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9]。
謝嚴頡等研究中發(fā)現(xiàn)治療前平均眼壓和治療后末次隨訪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末次隨訪時BCVA較治療前改善,治療后末次隨訪時CMT 較治療前降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