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目前,學術界關于張鑒道家族研究,僅劉殊芳《臺灣閩南籍移民后代重讀之風形成論略》一文,且文中僅以1998 年《惠安縣志》為依憑,未能查證臺灣舊志、近代出土碑銘等資料,誤以為張鑒道之子張大江考取武舉人。本文搜集碑銘、文集、地方志、族譜,同時參考周翔鶴、鄧利娟主編的《閩商發(fā)展史·臺灣卷》一書,在揭示張鑒道身份的基礎上,探索其經商之道,思考其隱匿海商身份的原因。
最早關于張鑒道家世文獻史料僅見清代盧德嘉匯纂的《鳳山縣采訪冊·辛部·列女·張烈婦事實》,載《臺灣文獻叢刊》第2 輯第36 冊:“張烈婦諱月居,字寶諸,祖籍泉州惠安縣,花翎同知銜、敕贈文林郎、內閣中書諱鑒道長女,鳳山光緒乙酉拔貢名大河胞妹,辛卯舉人名大江胞姊也?!雹伲矍澹荼R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辛部·列女·張烈婦事實》,《臺灣文獻叢刊》第2 輯第36 冊第73 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4 年,第289 頁。
近年,泉州出土的《清誥封太宜人張母勤儉黃太宜人洎薰齋張君壙志》則彌補此不足:
庶妣黃太宜人閨諱器娟,臺灣鳳山縣諱聯公之長女。先大夫仰清公諱鑒道,號凈亭,服賈臺南,諗其勤慎,納為簉室。溯先世,聚族惠安秀涂壇頭鄉(xiāng)。清同治丁卯秋,祖妣駱太淑人率先大夫、妣江太恭人及河等居晉江城內上峰里。光緒丙子夏,祖妣壽終,太宜人奔喪,不復東渡。庚辰,先大夫在臺疾作,來廈就醫(yī),河趨視,見癥危篤,趕隨回里,抵家三刻,遽即歸真。辛卯,五弟諱大江,鄉(xiāng)捷,妣是秋竟一病不起。瞻依靡自,猶賴太宜人襄持家政。迨己亥夏,太宜人率三弟諱大沅,字汝薰,號薰齋,洎諸侄遷居南街奎章巷,方冀福壽綿長,兄弟無故,詎料疊延禍變,太宜人竟卒于民國二年癸丑舊歷三月廿七日巳時,距生于道光壬寅年七月十五日未時,享壽七十有二。
三弟亦卒于三年甲寅舊歷四月十九日未時,距生于同治丙寅年七月初三日未時,得年四十有九。嗚呼!岵屺早嗟,棣華俱萎,雙棺增慟,議祔倍傷,爰卜甲寅舊歷十一月十六日奉太宜人靈柩安葬北門外常春鄉(xiāng)竹腳之麓,穴坐艮間寅申,以三弟祔于左。太宜人所生子大沅,前同知銜、翰林院待詔,娶王氏,繼娶林氏、鄧氏,側室黃氏;大淵,聘伍氏,望門守貞,旌表貞孝。女一,字候選運同、附貢生陳毓珍。孫:國禎,前花翎同知銜,娶朱氏,繼室辜氏,化成錫祉,俱殤。國志、國全,出嗣大淵;國水,殤;國延,大沅出;國珍,前國學生,娶林氏;國全,大淵嗣。女孫三,長適泉州中學校學生黃子鏞,次適晉江縣立高等畢業(yè)生伍遠釗;曾孫:榮華、榮忍,國禎出;曾孫女一,國珍出。
遠日既感,不及丐銘,于搢紳先生謹志其略云。
期服嫡子、次兄張大河志①該墓志銘現藏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qū),據筆者2020 年1 月1日抄錄碑銘。
結合這份新近發(fā)現的史料,我們可以更加具體勾勒出張鑒道以及家族的事跡。張鑒道,字仰清,號凈亭,其“服賈”臺南,在臺南經商。臺南鳳山縣太子廟留有其痕跡:(今高雄三鳳宮)“一在三塊厝街(大竹),縣西十里,屋八間,(額“三鳳亭”),同治九年同知銜張鑒道重修。”②[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丙部·地輿(三)·祠廟》,第184 頁。此“同知銜”為捐納所得。該志收錄的《重修學宮碑》述及光緒三年(1877)的“職員張鑒道”,實則此“職員”正是指捐納的“同知銜”。張鑒道去世后,獲贈文林郎、內閣中書。
鳳山縣隸屬臺灣府,臺灣府在光緒十三年(1887)改稱臺南府。墓志銘撰于民國甲寅(1914),因此寫作“臺南”。
張鑒道原籍泉州府惠安縣秀涂壇頭(今泉州市惠安縣東園鎮(zhèn)秀涂行政村蕓頭自然村)?!盎?,海國也。海濱人業(yè)船,或近而內外海捕魚,或遠而蘇、臺,甚且通于外洋夷國?!雹郏矍澹輩窃H市蓿杭螒c《惠安縣志》卷2《氣候風信附》,《福建府縣志輯》第26 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年,第17 頁b。秀涂港與臺灣商貿往來。鳳山“服賈則用舟楫”④[清]王瑛曾修:《重修鳳山縣志》卷3《風土志附錄》,《中國地方志集成臺灣府縣志輯》第5 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年,第22 頁。,須乘坐舟楫。于此“商有水紈氈裘之華”⑤[清]王瑛曾修:《重修鳳山縣志》卷3《風土志附錄》,第22 頁。,張鑒道從秀涂港航海鳳山經商。
張鑒道在鳳山縣經商期間,納鳳山人黃聯之女黃器娟為妾,所生長子張大沅生于同治丙寅(1866)七月初三日,張鑒道最遲在同治乙丑(1865)之前已到鳳山經商。
張鑒道雖在同治丁卯(1867)隨其母駱太淑人,攜其妻江太恭人,及其子張大河等人,在同治丁卯(1867)遷居晉江縣城內上峰里(今泉州市鯉城區(qū)鯉中街道新峰社區(qū)),但從張鑒道在光緒庚辰(1880)經商臺灣來看,張鑒道常年往來閩臺之間。
張鑒道之子張大河,“光緒十年甲申:張大河(縣學,附生,原籍惠安)?!雹伲矍澹荼R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己部·科目·拔貢》,第243 頁。入泮鳳山縣儒學生員,光緒十年(1884)成為拔貢。
五子張大江,“(光緒)十七年辛卯(陳君耀榜):張大江(府學附生,原籍惠安,現住晉江)?!雹冢矍澹荼R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己部·科目·舉人》,第240 頁。入泮臺南府儒學生員,光緒十七年(1891)考取舉人?!而P山縣采訪冊》成書之際的光緒二十年(1894),已定居晉江縣。
黃器娟之孫張國禎的花翎同知銜為捐納所得。張國珍的國學生也是捐納而來。張鑒道家族到孫輩仍然經商。
張鑒道未見功名記載,直接捐納官職。張鑒道與黃器娟長子張大沅的同知銜、翰林院待詔為捐納所得。張大沅長子張國禎花翎同知銜”也是捐納所得,均是未考取科舉功名的補充。
張鑒道家族同樣積極參與科舉考試,先后涌現出一名拔貢、一名舉人。張鑒道長女張月居“歸泉州庠生何式吉為妻?!焙问郊侨莞鍖W生員,均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
張鑒道與黃器娟之女嫁給候選運同、附貢生陳毓珍為妻,此官職與功名為捐納所得。張國珍捐納國學生,均是未能考取功名的補救措施。
張鑒道家族也與就讀新學者通婚。張鑒道與黃器娟長孫女嫁泉州中學校學生黃子鏞,次孫女嫁晉江縣立高等畢業(yè)生伍遠釗,均求學新學。
張鑒道家族為何積極捐納官職呢?鄭超麟(1901—1998)揭示了清末民初閩商的處境:“在我少時,地主階段,尤其其中的士大夫,仍舊輕視商人?!雹坂嵆耄骸恩佚g雜憶·漳平縣的商業(yè)資本》,漳平市政協文史委編:《漳平文史資料》第20 輯,2013年第2 版,內部出版,第22 頁。因此,海商張鑒道家族需要運用王朝的語言進行包裝,在方志上冠以官銜,而未表明其商人身份。通過捐納官職,獲得社會身份,方便與官府打交道。
鄭超麟也指出了致富后重視科舉考試的原因:
但若他有個兒子,讀了書,進了學,即考取了秀才,形勢就不同了。他的家一下子躋身于斯文的家庭,同案的秀才,以及一般的秀才,都會來保護他。所以富人必須培育子弟讀書,不是為了子弟能知書識禮,主要的是為了保護財產。①鄭超麟:《髫齡雜憶·教育與文化》,第31 頁。
張鑒道經商致富后,以科舉正途為主,將捐納官職與功名作為下策,多管齊下保護財產。
1.參與社會活動
張鑒道重修鳳山縣(今高雄市三民區(qū))三鳳宮,地處“三塊厝街,在大竹里,縣西十里,逐日為市?!雹冢矍澹荼R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丁部·規(guī)制·街市》,第137 頁。鳳山縣46 條街市中,有“逐日為市”、“五日一市”、“逢節(jié)為市”、“下午為市”四種,以逐日為市最多,達到41 市。③[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丁部·規(guī)制·街市》,第136~139 頁?!按笾窭?,在縣治首區(qū)”④[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甲部·地輿(一)·疆域(包括田園、戶口)》,第1 頁。,所轄“三塊厝”⑤[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建置沿革·附錄》第2 頁。,為王、蔡、鄭三姓聚族而居,“三塊厝港(民渡,有橋)”⑥[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丙部地輿(三)·港澳(川類三)》,第63 頁。,張鑒道重修之舉源于三鳳宮主祀哪吒為閩臺民間信仰,其交通便利的海港聚落集市優(yōu)勢,可鞏固其客源市場。
鳳山“(七月)十五日為盂蘭會……名曰‘焰口(又謂普度)’”⑦[清]王瑛曾修:《重修鳳山縣志》卷3《風土志·歲時》,上海書店出版社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臺灣府縣志輯》第5 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年,第20 頁。,原籍惠安“七月望,中元節(jié),有事先祖?!雹啵勖鳎輳堅雷耄杭尉浮痘莅部h志》卷4《歲時》,《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43 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重印,1982 年,第4 頁a。本不隆重。張鑒道卻入鄉(xiāng)隨俗,納生于虎年“七月半”的鳳山人黃器娟為妾,以鳳山女婿身份參與修廟。
2.參與地方文教事業(yè)
張鑒道在光緒三年(1877)參與重修鳳山縣學宮。
重修學宮碑,在大成門外石壁。高六尺九寸,寬二尺七寸。正書十七行,行五十二字。其辭云:
鳳邑東迤山、南濱海,與內番狉榛蜎蠕為鄰,入版圖二百余年矣。然半屏、龜、蛇諸山環(huán)護奔赴,秀氣成采。論者謂茲地沐聲教者有年,他日文獻當鱗萃于斯,不終于荒蕪樸陋也。邇者朝命撫番開墾,用夏變夷,匪伊朝夕,惜無有振之者耳。予奉檄宰鳳邑,朔望只謁文廟,頹垣敗瓦,與刻桷丹楹相錯,似土木初興而中輟者。夫城闕興謳,子衿曷刺,羹墻如見,哲范匪遙。學校之廢興,此邦之民俗系焉。爰思是廟建于康熙間,至同治乙丑僉謀新之,鳩資二萬有奇,僅成崇圣祠,大成殿尚未就緒,計已費萬有五千,而司事訓導陳天奎殂,事遂止。以致諸生鼓篋弦歌之地,依然茂草。旋而予解任,心悵然無如何也。乙亥歲,又官茲邑,見鳩工庀材者相續(xù)于道,及至黌宮,則梓匠環(huán)列,棟宇改觀,舊者新之,圯者峙之,狹者廣之,卑者崇之,知為訓導葉君滋東所為。遂欣然曰:葉君之舉,予志也。然葉君每以資不給為憂,是誠予事,則大集都人士醵金。董其事者,有若舉人邱鵬云、訓導李政純、廩生林瑞藻、附生楊擢科、謝國鈞、鄭卿云、職員張鑒道,皆分職奔走。維時,予適構試院為校土之所,未遑分營。而葉君遂獨總其事,庶民攻之,百堵皆作,除舊構祠殿之外,其兩廡暨大成坊、欞星門、明倫堂,翠鳳盤螭、伏龜蹲獸,壹皆新制。繚以赤壤圓規(guī)之垣,澄以彎橋半璧之水,護以司祿后土之祠;典冊圖籍之府無弗繕也,笙鏞籩豆之庫無弗葺也;庖湢井灶之所無弗備也;規(guī)模修整,氣象崇煥。山川形勢,堂局向背如法。役甫竣,予移官他邑,而葉君亦受代,爰紀巔末于此。至于俎豆、冠裳、詩書、羽鑰,必有踵而成之者。予固有志未逮也。是役也,自同治癸酉興工,迄光緒丁丑落成,計縻銀一萬五千有奇。其捐貲姓名并工程會計,別刊諸石。
光緒三年月日,知鳳山縣事紹興孫繼祖記,署儒學訓導福州許文璧撰文并篆額書。①[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壬部·藝文(一)·碑碣》,第379~380 頁。
張鑒道是其中唯一未獲功名者,也是唯一的商人。
鳳山知縣孫繼祖,“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七日署任,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交卸。又于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回署,光緒三年正月二十四日卸?!雹冢矍澹荼R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戊部·職官·知縣》,第197~198 頁。與之有關的碑銘有同治十二年(1873)《鳳儀崇祀五子并立院田碑》③[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壬部·藝文(一)·碑碣》,第351~354 頁。、光緒二年二月《丁撫憲禁》④[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壬部·藝文(一)·碑碣》,第365~366 頁。、四月《禁賭博碑》⑤[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壬部·藝文(一)·碑碣》,第369~370 頁。、六月頒布《禁牛墟陋規(guī)碑》⑥[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壬部·藝文(一)·碑碣》,第363 頁。、七月二十日頒布《丁撫憲禁碑》⑦[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壬部藝文(一)碑碣,第363~365 頁。,張鑒道積極支持地方名宦。
3.投身公益事業(yè)
《鳳山縣采訪冊》記載:
西門橋(大竹),在西門外濠溝上,長丈五,寬六尺,縣治往??诮洿耍饩w十年拔貢生張大河造。⑧[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丙部地輿(三)橋梁,第130 頁。
張大河在成為拔貢后,開始興建鳳山縣通往大海的橋梁,既有利于擴大社會影響,對其閩臺海上貿易多有裨益。
鳳山“凡流寓,客莊最多。漳、泉次之,興化、福州又次之”①[清]王瑛曾修:《重修鳳山縣志》卷3《風土志·風俗》,第22 頁。,閩人有漳州、泉州、興化、福州之分,張鑒道參與重修鳳山縣學宮為首的是舉人邱鵬云“府學廩生,原籍鎮(zhèn)平”②[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己部·科目·舉人》,第240 頁。,廣東嘉應州鎮(zhèn)平縣(今梅州市蕉嶺縣)客家人。其次為李政純“原籍同安”③[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己部·科目·歲貢》,第250 頁。,是“邑之港東里潮州莊人”,原籍泉州府同安縣,居住在鳳山潮州人為主的聚落。
鳳山“而漳、泉之商賈集焉”④[清]盧德嘉匯纂:《鳳山縣采訪冊》卷1《建置沿革附錄》,第30 頁。,匯聚漳州、泉州商人。“(惟市肆之間,漳、泉二郡常犄角不相下;官司化導之,不能止也)”⑤[清]王瑛曾修:《重修鳳山縣志》卷3《風土志·風俗》,第22 頁。,兩地商人卻斗爭不斷,官府對此束手無策?!叭巳罩卸?,漳人質明而祭。泉人祭以品粿,漳、潮之人有用三牲(雞肉魚)者”⑥[清]王瑛曾修:《重修鳳山縣志》卷3《風土志·風俗》,第22 頁。,漳、泉移民風俗不同。
張鑒道卻能很好地與之相處,超越地域之分、族群之別。應與惠安“桑、麻、雞、鵝、羊、豕、蔬、蓏、羸、蛤之利,家自力以給,歲暮商販以入興、泉”⑦[明]張岳纂:嘉靖《惠安縣志》卷4《本業(yè)》,第1 頁b~2 頁a。,根據與興化、泉州貿易傳統(tǒng),增進泉商情誼?!爱尩?,種出獠蠻,必深山肥潤處伐木焚之,以益其肥。不二三年地方耗薄,又易他處。近漳州人有業(yè)是者,常來賃山種之?!雹啵勖鳎輳堅雷耄杭尉浮痘莅部h志》卷5《谷屬》,第2 頁a。與漳州人接觸,對漳州人有一定了解有關?!百Z人常裒而市之,或由海道以達三山及延、建諸郡?!雹幔勖鳎輳堅雷耄杭尉浮痘莅部h志》卷5《貨屬》,第20 頁a。與福州、延平、建寧商貿傳統(tǒng)有關。
張鑒道納臺灣人黃器娟為妾,化解土、客之分,其家族雖有明顯的嫡庶之分,但張鑒道在光緒丙子(1876)母親去世后,通知黃器娟回晉江奔喪,就此定居,融入泉州社會。為黃器娟在光緒辛卯(1891)元配去世后,接替持家奠定基礎。黃器娟得以在光緒己亥(1899)舉家遷居泉州奎章巷(今泉州市鯉城區(qū)鯉中街道通政社區(qū)奎章巷),去世后與子入葬泉州北門外常春鄉(xiāng)(今泉州市鯉城區(qū)常泰街道上村社區(qū))。黃器娟是張鑒道家族的女家長,女性海商,閩臺商貿事業(yè)的紐帶。
張鑒道經商第二故鄉(xiāng)鳳山,患病后前往廈門醫(yī)治,為趕回新家晉江去世做準備,極具閩南特色,其家世見載惠安史料,不忘原鄉(xiāng),影響其后世桑梓認同。
張鑒道長女張月居在光緒戊子(1888)夫死殉節(jié),“里甲鳴官,文武各司搢紳士庶瞻拜于堂者,以千計。得旨旌表節(jié)烈,崇祀貞烈節(jié)孝祠,郡守李旌以‘慷慨完貞’扁額,郡守邱旌以‘義烈可風’扁額,晉江邑令張贈以詩,都人士編征題詠,其祭夫文刊入螺陽文獻?!雹伲矍澹荼R德嘉匯編:《鳳山縣采訪冊·辛部·列女·張烈婦事實》,第289 頁。入傳鳳山史料,采編者“廩生盧德嘉”②[清]盧德嘉匯編:《鳳山縣采訪冊·辛部·列女·張烈婦事實》,第289 頁。,經張大河、張大江努力,入傳臺灣史志;從原籍惠安出發(fā),張月居祭夫文編入《螺陽文獻》。其事跡獲得閩臺官府關注,產生一定影響。
黃器娟的小兒媳伍氏是晉江人,為定居晉江的臺籍亡夫守節(jié)獲得旌表。守節(jié)是歷史悲劇,卻是當時中國特色,從文化認同視角來看,是認同中華文化之舉。
張大河在清廷割讓臺灣后,積極校補《螺陽文獻》,并以定居泉州的臺籍名士身份在廈門鼓浪嶼日光巖題刻“鷺江龍窟”,極具家國情懷,在閩臺產生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第一,清末民初海商張鑒道家族既有名士,又有女性海商,影響深遠,極具代表性。
第二,文獻分析與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可為新時期閩商家族研究提供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