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悅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箏是誕生在神州大地上的一件古老的樂器,它經(jīng)受了千百年歷史長河的洗禮,也伴隨著從古至今時代的變遷,記載了深厚的中國歷史文明與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今,因為它深厚的歷史積淀,人們崇敬、親切地給它加了一個“古”字,稱呼為“古箏”。箏已在民間的音樂生活中廣泛流傳,并成為表現(xiàn)人們思想感情的重要樂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古箏的演奏技巧開始了更加豐富的發(fā)展之路。
《三國史記》中記載了當時于勒所制的十二曲,即:“一曰【下加羅都】,二曰【上加羅都】,三曰【寶伎】,四曰【達己】,五曰【思勿】,六曰【勿慧】,七曰【下奇物】,八曰【師子伎】,九曰【居烈】,十曰【沙八兮】,十一曰【爾赦】,十二曰【上奇物】?!碑敃r,伽倻琴有二調,一河臨調,二嫩竹調,共一百八十五曲。這十二曲伽倻琴曲在伽倻國被貶為“亡國之音”,但經(jīng)于勒在新羅國傳播教習后,得到了認可,被稱為圣人之樂,并發(fā)展成為大樂。除此之外,韓國學者金成惠還在《三國時代音樂史》一書中對伽倻琴的漢字記法進行了考證,最初《三國遺事》中是以“加耶”記錄的,到了朝鮮成宗時代《樂學軌范》中所用漢字變?yōu)椤百ひ?,再到《增補文獻備考》中變?yōu)椤百湣?,并一直沿用至今。伽倻琴歷時一千四百多年流傳至今,形成了沿用新羅古制的正樂伽倻琴(又名法琴)與朝鮮后期改良后用于演奏民俗樂和散調的伽倻琴兩類。伽倻琴是古新羅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據(jù)記載是伽倻國嘉實王仿中國箏改制而成。其形狀“亦法中國樂部箏而為之?!溓匐m與箏制度小異,而大概似之。”(《三國史記》金富軾)張政琴等《五千年來中朝友好關系》第28頁:“新羅的主要樂器,是三竹、三弦、拍板、大鼓等。……一三弦為玄琴、伽倻琴、琵琶。玄琴是中國的七弦琴,經(jīng)過高麗人的改作。伽倻琴是伽倻國仿照中國的箏而制造的。琵琶也經(jīng)過新羅人的改造,和中國制品不同?!?/p>
上述記載均說明,伽倻琴與中國箏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古箏的起源是一個歷來存在爭議的話題。一直以來,考古音樂研究者們從大量古書中發(fā)掘出有關“箏”的記載,然而,這些記載并未在“起源”這一問題上呈現(xiàn)相同的答案或線索。眾說紛紜之下,便同時存在了幾種古箏起源的說法:(1)箏的前身為“筑”:古箏的形制起源于古代一種被稱為“筑”的五弦樂器,并在此樂器的外觀上發(fā)展成為“箏”。(2)分瑟為箏:箏源自另一種古代樂器“瑟”,并由二十五弦“瑟”一分為二而得來“箏”。(3)名人造箏:箏是由歷史上著名人物發(fā)明制造的樂器,如“蒙恬造箏”“京房造箏”等。
雖然流傳著多樣的說法與故事,關于古箏的起源至今也沒有一個真正確切的答案,但我們相信隨著箏文化的復興,以及音樂研究及考古學的發(fā)展進步,我們終會找到箏的源頭。
歷史的推進、時代的變遷都促進著古箏這一樂器的發(fā)展。漢、魏時期,箏已是《相和歌》和民間集會余興中不可缺少的伴奏、合奏樂器。詩人曹子建曾為箏賦詩:“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睂~的藝術魅力作了生動的描繪。當時善彈箏者有兩晉的郝素(索)和東晉的桓伊。裴啟《語林》:“晉孝武宴西堂,詔桓子野彈箏?;改藫峁~而歌怨詩。悲歷之響,一堂流涕?!碧拼挪俊⑹繕分械奈鳑鰳贰⒏啕悩泛颓鍢分?,都應用了箏。從詩人白居易所寫的“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薛能的“十二三弦共五音,每聲如截遠人心”等詩句中,也可以看到箏在民間已廣泛流傳,并出現(xiàn)了李青青、龍佐、史從、李從周、謝好好等眾多的箏演奏家。宋代宮廷燕樂中最為盛大合奏形式,是教坊大樂,箏是其中的主要樂器。箏的獨奏藝術在宋代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近三千年的發(fā)展歷史中,古箏一直經(jīng)歷著形制上的變革,最為明顯的是弦數(shù)的增加——從最早古書記載中的五弦,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十二弦,到隋唐時期的十三弦,再到明清時期的十六弦,直至近代所普遍使用的二十一弦箏。然而,為了提高古箏的音樂表現(xiàn)力及配合作品中越來越廣泛的要求,現(xiàn)代演奏家及樂器制作工作者也積極地創(chuàng)新改革,出現(xiàn)了“蝶式箏”“轉調箏”“多聲弦制箏”等新型古箏。
與樂器形制不斷革新完善所相同的是,古箏的演奏形式、技巧以及箏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同樣呈現(xiàn)著貫穿古今、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古箏從最早演奏宮廷伴奏音樂,流傳至民間并融入戲曲音樂,至后來傳承與創(chuàng)作齊頭并進,進而最終形成系統(tǒng)的專業(yè)音樂學科。演奏形式也從器樂合奏、戲曲伴奏發(fā)展成為獨奏、重奏,在當今更成為大型協(xié)奏音樂的主奏樂器。箏樂作品則在傳承大量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的同時,由一代代箏人、作曲家,結合時代的特色與符號創(chuàng)造出大量佳作,為古箏這一樂器的興旺輸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古箏的流派,通常所指的是古箏的傳統(tǒng)音樂演奏流派。而這些流派的劃分,是依據(jù)地域箏樂演奏風格、特殊演奏技巧及成規(guī)模的音樂作品綜合歸納而成的。這一特點主要是由于古箏在千百年的流傳過程中,廣泛地與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語言、文化、習俗及音樂戲曲藝術悄然融合,并最終形成了神州大地上流派紛呈、繽紛爭艷的局面。例如,從山東琴書、山東琴曲等音樂藝術中所衍生的山東箏,從河南大調、河南曲劇等音樂藝術中所衍生的河南箏,由北方古韻入客粵土相互融合而成的客家箏,從潮汕弦詩樂、細樂中所衍生的極具南方音樂特色的潮州箏,以及歷史悠久,衍生自江南絲竹、弦索套曲、杭州灘簧等藝術中的浙江箏。除此之外,還有如陜西箏、閩南箏、延邊箏、蒙古箏等同樣極具地域音樂文化與特色的箏樂流派。
山東箏曲分為“大板曲”與“小板曲”,結構規(guī)整,旋律流暢,音樂風格較為熱情華麗,充滿濃郁的齊魯神韻。山東箏的特殊演奏技法有小搖(小關節(jié)快速托劈)、雙抹、雙勾等,代表性樂曲有《漢宮秋月》《四段錦》《髙山流水》《鴻雁梢書》《鶯轉黃鸝》等。
河南箏曲包括源于河南大調、曲劇曲牌的小曲以及較為獨立的板頭曲。音樂語言質樸髙亢,風格濃郁激昂。河南箏的特殊演奏技法有大搖(大關節(jié)快速托劈)、短搖、中指倒踢、左手大顫、小顫等,代表性樂曲有《打雁》《和番》《蘇武思鄉(xiāng)》《山坡羊》《漢江韻》等。
客家箏曲包括了大調類與串調類傳統(tǒng)樂曲,風格古樸典雅。受當?shù)仫L格及方言影響而形成了典雅文靜、秀麗委婉的風格。所使用音階也分硬弦音階與軟弦音階兩種,音樂語言時而輕快活潑,時而含蓄深沉。客家箏除了在風格上有獨特的“漢樂遺韻”之外,多樣的結構變奏手法也是其一大特點。代表性樂曲有《出水蓮》《蕉窗夜雨》《熏風曲》《崖山哀》《杜宇魂》等?!冻鏊彙愤@是一首潮州“反線調”的傳統(tǒng)箏曲,它以逸暢諧趣的情緒表現(xiàn)了民間傳說“張果老倒騎驢”的形象。樂曲后半部分的伴奏用左手模仿木魚打擊樂的音響,并反復在后半拍出現(xiàn),更體現(xiàn)了樂曲的詼諧情趣。曲中指法符號是指左手食指按住最高音弦的琴馬左側,大指用“托指”技法彈弦以求得打擊樂的節(jié)奏音響效果?!捌c”是指右手彈弦后,右手彈弦指或用左手迅速捂住發(fā)音的弦,將音剎住。
潮州箏曲多源于弦詩樂,具有典型的潮汕音樂特征,旋律優(yōu)美婉轉,風格典雅清麗。而潮州音樂中“輕三六”“重三六”“活五”“反線”四種音階調式又各具風格。潮州箏曲的主要特殊技法在左手根據(jù)音階調式以及旋律變化所制造的滑音上,例如正反回滑等,此外,右手在演奏中的快速止音也是一大特色。代表性樂曲有《柳青娘》《寒鴉戲水》《昭君怨》《平沙落雁》《浪淘沙》等。
浙江箏曲通常有文武之分,文曲追求江南意韻,清新淡雅,武曲生動熱烈,慷慨激昂,各具風格。浙江箏曲的演奏不太強調左手的潤飾,更注重右手或雙手的清彈,特色技法有快速四點、搖指、點指、掃搖等,代表性樂曲有《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鶴》《三十三板》《四合如意》《高山流水》等。如《三十三板》樂曲每段33小節(jié),每小節(jié)一板一眼,因此稱為三十三板,又名《云板》。全曲在第一段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單的變奏,第三段是本曲的技術重點。它是學習浙江箏曲較好的開手曲,包括了浙江箏曲常用的幾種基本技法,以及富有特點的超越八度的彈法。因此,它是學習浙江箏曲基本指法的首選和必彈曲目?!陡呱搅魉窞檎憬~的著名樂曲之一,全曲分“高山”和“流水”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運用相隔兩個八度帶按滑的“大撮”和渾厚而優(yōu)美的音色來描繪高山的雄偉氣勢。演奏者可根據(jù)個人手的條件,用中指或無名指演奏其中的低音,另兩個高音則用大指的連托指法演奏。后半部分在按滑的同時,用大量連續(xù)上下行的刮奏手法,表現(xiàn)了流水的不同形態(tài):細流涓涓,滔滔流水,奔騰澎湃,滾滾而來,有身臨其境、耳聞其聲之感,十分形象。
箏樂傳統(tǒng)深深含于民間,隨著時代與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在地域環(huán)境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源流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歷代彈箏人的傳承和創(chuàng)作下,不同流傳地區(qū)的傳統(tǒng)箏曲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內涵。
當下,古箏已經(jīng)成為中國民族器樂中最具群眾基礎、最受歡迎、學習人數(shù)最多的一種樂器。而在世界范疇,無論是亞洲、美洲還是歐洲,只要有華人的地方,也都能覓得古箏的蹤跡。我們有理由相信,箏這個來自千百年前的古老巨人,正以越來越年輕的姿態(tài)屹立于這個時代。千百萬學箏人,也會用自己的努力來傳播這一門值得我們?yōu)橹湴恋墓~樂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