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化民,茍 杰,銀文杰,林 偉,賀 倩,張波莉,楊 帆
(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4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殉蔀槲覈谝淮笏劳鲈?,準確判斷急性冠狀動脈(簡稱冠脈)事件風險、制訂預防策略至關重要[1-2]。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已成為冠心病的主流檢查方式。隨著科技進步,多種降低輻射劑量技術的發(fā)展,尤以前瞻性單時相掃描最為顯著[3-4],但其對心率及心律要求高,結果特異度不如回顧性多時相掃描[5-6],臨床應用受限。對于體檢者,主要目的為通過篩查發(fā)現(xiàn)問題,更側重于結果敏感度,對特異度要求相對較低。本研究使用80 kV 管電壓,探討前瞻性單時相CCTA檢查在體檢者中的應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 招募健康志愿者,于2019 年9 月在我院行CCTA 檢查。納入標準:年齡≥35 歲;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28 kg/m2。排除標準:①心律不齊,心率在靜止休息15 min 后仍>80 次/min。②心臟或胸部手術史。③腎、甲狀腺功能異常。④服用二甲雙胍者。⑤血管情況差,無法耐受高壓注射。⑥過敏體質。共45 例納入研究,隨機分為傳統(tǒng)回顧性多時相掃描組(傳統(tǒng)組)23 例和前瞻性單時相掃描組(前瞻組)22 例。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Siemens 第2 代雙源CT,探測器2×128×0.6 mm,球管旋轉時間280 ms,時間分辨率75 ms,重建層厚0.75 mm,層距0.5 mm,參考管電流130 mAs(依據(jù)CARE Dose4D 自動調整),管電壓均為80 kV。在吸氣屏氣時沿上-下方向進行掃描,ROI 置于升主動脈根部,觸發(fā)掃描閾值為120 HU。2組均使用Strength 迭代重建,迭代系數(shù)4。
傳統(tǒng)組:螺距由設備依據(jù)心率自動調節(jié)。在30%~80%時相采集數(shù)據(jù),重建時相以設備自動判定最佳舒張、收縮期時相為基礎,由圖像后處理醫(yī)師擇優(yōu)決定。前瞻組按心率采用固定時相掃描方案:①心率<65 次/min,采集70%時相;②心率>80 次/min,采集45%時相;③心率65~80 次/min,由高年資技師根據(jù)經驗判斷,采集75%或40%時相。2 組均使用碘帕醇(碘濃度370 mg/mL)固定對比劑注射方案,以流率4 mL/s 注入對比劑40 mL,后以相同流率注射30 mL生理鹽水,總碘量為1.48 g。
1.3 圖像質量評價 使用Siemens Syngo.vio 工作站進行后處理。圖像重建、測值及主觀評分均由一名高年資醫(yī)師完成。
1.3.1 客觀評價 參照原媛等[7]提出的方法對圖像進行客觀評價:①冠脈需測量升主動脈、左主干、前降支遠段、左旋支遠段、右冠脈近段、后降支遠段管腔及鄰近脂肪CT 值。②解剖結構需測量右心室、左心室、室間隔中部及右心膈角區(qū)脂肪CT 值。當右心室CT 值>140 HU 時,認為能夠顯示解剖結構,具有診斷意義。
將上述各區(qū)域CT 值測量結果的SD 值定義為圖像噪聲,換算成CNR。血管CNR[8]=(血管CT 值-鄰近脂肪CT 值)/血管噪聲。解剖結構CNR=(心室腔CT 值-右心膈角區(qū)CT 值)/心室腔噪聲。右心膈角區(qū)受心臟搏動干擾較小,測值相對穩(wěn)定。
1.3.2 主觀評價 以美國心臟病學會制定的冠脈15節(jié)分段法為基礎,傳統(tǒng)組評分采用Likert 分級法[9-10]:4 分,圖像質量最佳,血管光滑、清晰,邊緣銳利;3分,血管周圍偽影較少;2 分,血管周圍有偽影,但可作診斷;1 分,最差,有嚴重偽影或血管不顯影(圖1~3)。前瞻組圖像質量以Likert 分級法為基礎,如存在錯層偽影,則在Likert 的4 級評分中減去0.5 分,分為4、3.5、3、2.5、2、1.5、1 分7 個等級,評分≤1.5 分為掃描失?。▓D4~6)。
1.4 輻射劑量 通過劑量長度乘積(dose length product,DLP)×0.014,估算有效劑量(effective dose,ED)(單位mSv)。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比較2 組一般資料及上述CCTA 相關資料。年齡、體質量、BMI、心率各項指標、ED、客觀圖像質量評分等以表示,行配對t 檢驗。性別、主觀評價結果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一般資料比較(表1) 傳統(tǒng)組掃描心動周期次數(shù)多于前瞻組,其余基本信息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2 組一般資料均衡性好。因本研究針對體檢者,不適用藥物控制心率,故掃描前對心率進行了限制,但實際掃描中,部分自愿者心率仍>80次/min,具有不可控特點。
2.2 2 組圖像質量客觀評價比較 除前降支遠段2組CT 值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外,前瞻組冠脈各段及左心室CT 值均大于傳統(tǒng)組,前瞻組強化程度更高(均P<0.05)。2 組右心室平均CT 值均未達到140 HU(表2)。前瞻組右冠脈近段及左心室的CNR優(yōu)于傳統(tǒng)組(均P<0.05),其余各部位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3)。
表2 2 組冠脈不同節(jié)段管腔及心室CT 值比較(HU,)
表2 2 組冠脈不同節(jié)段管腔及心室CT 值比較(HU,)
表3 2 組冠脈不同節(jié)段及心室與鄰近脂肪的CNR 值比較()
表3 2 組冠脈不同節(jié)段及心室與鄰近脂肪的CNR 值比較()
2.3 2 組圖像質量主觀評價比較(表4) 前瞻組冠脈各段及整體圖像質量主觀評分與傳統(tǒng)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其中前瞻組1 例掃描失敗(圖6)。
表4 2 組冠脈各段及整體圖像質量主觀評分比較(分,)
表4 2 組冠脈各段及整體圖像質量主觀評分比較(分,)
注:整體得分為對應各段血管評分均數(shù)。
2.4 2 組檢查結果比較(表5) 2 組冠脈發(fā)育變異、管壁軟斑及鈣化灶、壁冠狀動脈情況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圖1~5)。2 組結果敏感性相似。
表5 2 組各種冠脈異常情況統(tǒng)計 例
2.5 2 組ED 比較 傳統(tǒng)組與前瞻組ED 分別為(2.04±1.19)、(0.39±0.19)mSv,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227,P <0.001)。前瞻組ED僅為傳統(tǒng)組的19.1%,即單時相掃描可將輻射劑量減少約80.0%。
目前在多數(shù)醫(yī)院CCTA 已是冠心病患者首選的檢查方式,但其輻射劑量與設備等級有明確相關性:CT 越高端,技術越先進,輻射劑量越低[11]。前瞻性單
時相掃描為冠脈常規(guī)體檢提供了一種可選方案。為進一步降低掃描輻射劑量,本研究采用80 kV 掃描,為保證圖像質量,限制健康志愿者BMI<28 kg/m2。
圖1 男,47 歲,傳統(tǒng)組,冠狀動脈(冠脈)評分4 分 圖1a,1b 分別為VR 及MPR 圖。各段血管顯示清楚,邊界銳利。左前降支近段見鈣化灶及軟斑形成(藍箭) 圖2 男,61歲,傳統(tǒng)組,整體評分3.7 分 圖2a~2d 分別為VR、球狀圖、MIP 及MPR。球狀圖因曲度拉伸過大,血管失真較嚴重,僅用于展示解剖結構。左主干、前降支、右冠脈為4 分(藍箭);左旋支為3 分。冠脈主要分支管壁見多處鈣化及軟斑(黃箭)。左旋支開口于右冠狀竇,經升主動脈根部后方繞行(綠箭),左冠脈主干開口于主動脈根部(橘箭) 圖3 女,63 歲,傳統(tǒng)組,整體評分2.8 分 圖3a,3b 分別為VR 及MPR 圖像。左主干、前降支、右冠脈近段為4 分(藍箭);左旋支遠段及右冠脈遠段為1 分(黃箭) 圖4 女,64 歲,前瞻組。整體評分3.5 分 圖4a,4b 分別為MIP 及MPR 圖像。圖像出現(xiàn)明顯錯層偽影干擾(藍箭),但各節(jié)段血管清楚、邊界銳利 圖5 男,40 歲,前瞻組,整體評分3 分圖5a,5b 分別為VR 及MPR。右冠脈開口于左冠脈狀竇(藍箭、紅色示蹤線) 圖6 男,40 歲,前瞻組。整體評分1 分,掃描失敗。圖像受嚴重錯層偽影及搏動偽影干擾(黃箭)。但左前降支及竇房結支依然顯示清楚(藍箭)
3.1 前瞻性單時相掃描利弊及時相確定 基本原理:根據(jù)心電圖結果,預先判定“最佳時相”,行定點單時相掃描。優(yōu)點:輻射劑量極低。本研究前瞻組較傳統(tǒng)組輻射劑量下降約80%,與文獻[6]報道相似。缺點:心率存在不可控性,變異越大,前瞻性預測的時相越難與最佳時相保持一致,存在圖像質量下降、甚至掃描失敗風險[6,8]。
李敏等[12]使用320 排容積CT,提出前瞻性單時相CCTA 檢查最佳重建時相為:心率<70 次/min 為65%~80%時相;70~80 次/min 為70%~85%時相;81~90 次/min 為70%~90%時 相;>90 次/min 為35%~50%時相。Siemens 公司提供了時相選擇參考方案[13]:心率<65 次/min 時,最佳時相通常位于舒張期;心率>80 次/min 時,最佳時相可能位于收縮期;心率介于65~80 次/min 時,最佳時相在舒張期及收縮期均有可能?;谏鲜稣J識,本研究最終采用人工預判,據(jù)心率情況行固定時相掃描。
3.2 圖像質量評價結果分析 本研究中與心率相關的各項指標中,前瞻組掃描心動周期次數(shù)明顯低于傳統(tǒng)組,這與單時相掃描的方式有關:單時相為軸位掃描,其輻射劑量極低。同時,受限于我院設備探測器配置,單次掃描無法完全覆蓋心臟,需多次掃描,故圖像易出現(xiàn)錯層干擾。
3.2.1 客觀評價結果 冠脈除前降支遠段外,其余冠脈各段前瞻組強化程度更高。引入脂肪CT 值行CNR 對比,除右冠脈近段和左心室,其他節(jié)段結果幾乎一致。單時相掃描血管強化程度與傳統(tǒng)組相似或更好。CT 值與CNR 結果間差異原因有:①前瞻組掃描心動次數(shù)少、時間短,對比劑循環(huán)時間短、心臟內對比劑濃度高。②單時相掃描易受心臟搏動、錯層偽影干擾,周圍脂肪組織測值更易受容積效應干擾。
2 組右心室平均CT 值均未達到140 HU,心臟解剖結構顯示不佳。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進行冠脈疾病篩查,其余結構未優(yōu)先考慮,因此采用較低劑量的對比劑注射方案。文獻[7]報道,采用個體化3 期掃描對比劑注射方案能提升心臟解剖結構顯示能力,值得進一步探討。
3.2.2 主觀評價結果 2 組主觀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前瞻組1 例掃描失敗。在80 kV 情況下,前瞻組ED 較傳統(tǒng)組低約80%。如掃描失敗,行第2 次傳統(tǒng)掃描的總輻射劑量,理論上可控制在5 mSv 左右,仍較既往100~120 kV 輻射劑量低[5]。但對比劑用量可能達70 mL,需優(yōu)化設計對比劑使用方案。
綜上所述,雖然單時相掃描存在不足,但單時相配合80 kV 掃描方案能有效降低輻射劑量。對以篩查為目的、對結果特異性要求相對較低的體檢人群,在保證設備可靠性前提下,應用單時相掃描,能夠提高冠心病早期檢出率,為臨床預防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