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分析》創(chuàng)刊十年了。
十年時間不算長,只夠這個雙月刊出版60期;但十年時間也足夠長,長到居然能讓我們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雜志創(chuàng)刊的時候,半年中總共吸引了7300多萬各國參觀者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以下簡稱“上海世博會”),正人聲鼎沸,精彩紛呈。世界博覽會可以說是全球現(xiàn)代化成果的巨型展會。馬克思在后來被稱作首屆世界博覽會的于1851年5月開幕的萬國工業(yè)博覽會的前夕興奮地表示,在這座世界資產(chǎn)階級的“百神廟”中將展示的,其實也是“建設新社會的物質(zhì)”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86頁。;在那次博覽會后不久,馬克思在祝賀遠在美國的德國戰(zhàn)友約瑟夫·魏德邁喜得貴子時歡快地寫道:“祝新的世界公民幸福!沒有比出生在當代更為美好了”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6頁。。
馬克思在這封信中所說的“美好”,與十年前上海世博會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中的“美好”,具體含義當然有巨大差別,但它們的核心內(nèi)容,卻可以說都是對被馬克思描述為“用時間去消滅空間”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1頁。的那種以技術手段加速各類交往的全球化進程,予以高度信任。上海世博會開幕兩月之后帶著“哲學,讓世界更美好”的呼喚④童世駿:《哲學,讓世界更美好》,載《哲學分析》2010年第1期。問世的本雜志,也分享了同樣的樂觀精神。
但十年之后的今天,一種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命名為“COVID-19”的病毒正肆虐全球近兩百個國家和地區(qū);最早發(fā)現(xiàn)疫情的我國已經(jīng)以巨大代價走出了抗疫斗爭的最艱苦階段,但歐美一些國家的人民卻還正在經(jīng)歷每天幾百甚至上千同胞孤獨離世的人間慘劇,而在世界的其他地區(qū),本來就生計艱難的億萬人們,則要在更加艱苦的條件下迎戰(zhàn)全球疫情的下一輪高潮。為抵御殺死眾多男女老少的這個無聲敵人,越來越多的國家決定采用社交隔離這個被認為是遏制大規(guī)模傳染病最有效的傳統(tǒng)方法;“封區(qū)”“封城”和“關閉邊境”等措施一出,學校和商場、廠房和工地幾乎全部撤空,國際航班幾乎全部取消,昔日人滿為患的繁華都市,幾天之內(nèi)就變成了空蕩蕩的“鬼城”……已成為現(xiàn)代化之時空標志的全球化和加速度被突然按下暫停鍵,由此而造成的規(guī)??涨暗慕?jīng)濟衰退,或許在世界歷史未來進程中將留下深刻印記。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即使不匆忙放棄“哲學,讓世界更美好”的樂觀信念,也至少要提出“哲學,怎樣讓世界更美好”的沉重話題。
哲學要讓世界更美好,就要對人類所居住的這個世界、對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所說的“人的境況”,有及時更新的理解。1957年,蘇聯(lián)發(fā)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1958年,阿倫特出版《人的境況》一書,闡述她對“這一在重要性上無可比擬的,甚至比原子裂變還重要的事件”①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王寅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的思考——“從我們最嶄新的經(jīng)驗和我們最切近的恐懼出發(fā),重新考慮人的境況”②同上書,第4頁。。受阿倫特的啟發(fā),爆發(fā)于2019年年末、結束于不知哪年哪月的新冠疫情,大概也可以被看作是我們這代人的“最嶄新的經(jīng)驗和我們最切近的恐懼”?;蛟S,通過在這場疫情的背景下重新考慮人的境況,通過重新考慮人的境況之自然方面和人為方面的關系以及人的境況和人生意義的關系、個體生活與人類命運的關系、人的存在與人的本質(zhì)的關系,通過重新考慮人的境況之未來變化的趨勢和限度以及與之相應的人類能力和人類責任,我們可以對疫情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做出更適合人類命運共同體每一代成員之可持續(xù)、有尊嚴生活的合理安 排。
哲學要讓世界更美好,就要使哲學自身具有更強的專業(yè)能力,為這個“最可確定的莫過于其不確定性”③Francis Fukuyama,“The Challenges of Uncertainty:An Introduction”,in Francis Fukuyama(eds),Blindside:How to Anticipate Forcing Events and Wild Cards in Global Politics,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7,p.1.的世界上的正常的人類生活做出更多專業(yè)貢獻。重大風險之發(fā)現(xiàn)、預報和控制的過程中專業(yè)主義極端重要,是此次全球抗疫斗爭中人們的普遍認識;而專業(yè)主義作為一種自覺態(tài)度是否在民眾尤其是官員中普遍存在,與他們是否有機會以及能否用好此類機會去接受理性主義的精神熏陶和能力訓練有密切關系。在當今這個公眾意見以不同形式影響甚至主導政府決策的世界上,恩格斯引用過的黑格爾關于政府與其臣民相互“應得”的觀點,啟發(fā)哲學工作者要更加自覺地承擔起通過教育使相關各方實現(xiàn)在理性精神和理性能力方面的相互加強而不是彼此拉低的特殊責任。同時,正如抗疫斗爭同樣也顯示的,在強調(diào)各個專業(yè)要充分發(fā)揮作用的同時,要看到不同專業(yè)各有視角,只有它們之間加強協(xié)調(diào)、各個專家領域與日常生活之間加強互動,理論上“合理的” (rational)前提才能產(chǎn)生實踐中“講理” (reasonable)的結果。與其他專業(yè)相比,哲學這個以關注整體性和注重概念分析為特點的專業(yè),恰恰是(或者應該是)特別擅長于超越特定專業(yè)而參與和推動這些專業(yè)之間的溝通以及它們與日常生活之間的溝通的。
哲學要讓世界更美好,還要把自己的學術共同體建設得活力更強、品質(zhì)更高。哲學在上述意義上的專業(yè)發(fā)展,哲學工作者在上述意義上的專長提升,以及哲學工作者為履行上述意義上的教育使命就必須先行經(jīng)歷的自我教育,都離不開一個既尊重獨創(chuàng)又尋求共識、既遵守規(guī)則又善于溝通的充滿活力的哲學家共同體提供研討空間和激勵能量。從創(chuàng)刊開始,《哲學分析》就有志于為建設這樣一個哲學家共同體努力貢獻微薄之力。在過去的十年當中,雜志的工作有幸得到了哲學界同行們的厚愛,雜志工作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都凝聚著賜稿作者、審稿專家、哲學界內(nèi)外讀者的熱情和智慧,也體現(xiàn)了相關單位和部門的領導們和同事們的關心和支持。在借此機會向上述各方以及編輯部同仁們表達衷心感謝的同時,也盼望雜志能辦得更好,對“哲學,怎樣讓世界更美好?”這個問題,交出更加令人滿意的答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