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毅
貴州省黔南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 黔南 522701
對于刑法解釋而言,其作用是對刑事法律條文的補充說明,為了使抽象、復雜的法律條文更適用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但是如果對刑法解釋不加以規(guī)范,會導致十分嚴重的危害,比如,刑事立法的權威性下降、對于一般刑事案件的中從舊兼從輕原則無法體現,還會導致其他刑法解釋與立法權之間的其他矛盾,因此,規(guī)避刑法解釋僭越刑事立法十分重要。
形式法律條文的復雜性決定了刑法解釋的多樣性,現階段,刑法解釋的分類也是多種多樣的,按照其解釋的效力分類,有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理解釋。立法解釋,相對應的是由立法機關對其做出的解釋,在中國,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司法解釋,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對相關刑法的含義做出的解釋;而學理解釋,實質上是一種無權的解釋,雖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按照解釋的方法分類,還有文理解釋和倫理解釋的區(qū)別,顧名思義,文理解釋就是對法律條文字面上的解釋,由于語言表達在法律條文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語言在不同的語句環(huán)境下起著不同的作用,為了統(tǒng)一其標準,也創(chuàng)設了許多專業(yè)的術語,但是,這些專業(yè)術語能夠運用的環(huán)境相對較少,在法律條文中也不可能滿篇都是專業(yè)術語,因此,倫理解釋的方法應運而生了。倫理解釋不同于側重字面意思的文理解釋,在對相關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更側重于邏輯解釋,因此,倫理解釋又分為當然解釋、擴張解釋和限制解釋。在刑法解釋僭越刑事立法的現象中,無論是立法、司法、學理解釋、還是文理、倫理解釋,各類解釋交錯其中,構成了較為復雜和嚴重的現象。
刑法解釋僭越刑事立法的危害極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由于刑法解釋數量增加,對于形式立法本身的權威性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就刑法解釋中的立法解釋而言,原本是立法機關設置的關于補充立法權的解釋,但是就現狀而言,刑法立法解釋的數量逐漸上升,且頻率較高,在無形中,就將刑法立法與刑法立法解釋的相關作用、概念相混淆,甚至出現刑法立法空置的現象[1]。
其次是刑事解釋中立法解釋和刑法立法本身產生了矛盾,出現了立法解釋凌駕于立法本身的現象。在現實相關法案中,對于其涉及到的相關法律問題,有些案例可以刑法立法解釋和刑法立法配合解決。但是,在權力行使過程中要注意,立法權是主體,而立法解釋是對于立法權的補充說明。因而,當出現刑法立法中概念不明確、模糊的現象時,立法本身沒有新的規(guī)定的情況,此時的刑法立法解釋已經沒有了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要使用刑法解釋去解決問題,就是將刑法立法解釋凌駕于刑法立法之上,甚至在無形中導致削弱刑法立法權的現象[2]。
削弱刑法立法權的現象,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社會治安問題,在法律范圍上可以體現在對人權和社會的保護機制上。刑法不同于其他法律,能構成刑事案件的犯罪主體,對于社會和他人的危害是相對較大的,因此,刑法是具有理性和嚴厲性的,但同時,在解決實際的刑事案件時,仍要遵循從舊兼從輕的原則,這也是法律對人權保障的一種體現。而現存的現象就是在刑法的解釋中,通過對法律條文的過度夸大、過分擴張的解釋來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情況將刑法的處罰力度加深、甚至刑法的范圍也擴大,但是也能激發(fā)社會和人權保障的矛盾,對于社會治安的維護是不利的,對于法律公平公正的體現也是不利的[3]。
針對上述情況,要想阻止刑法解釋僭越刑事立法的現象,首先就是要正確認識刑法解釋和刑事立法的關系,刑法解釋在解釋刑法時,如在進行文理解釋時,要對刑法條例中的字詞準確的解釋,但不能拘泥于字面,更不能緊摳字眼、以偏概全,要遵循、尊重刑法條例本身的含義進行解釋。如在進行當然解釋和擴張解釋時,要以事實或文本為主體,利用當然解釋時,要界定清楚在實際情況中各事實發(fā)生情況及其之間的邏輯關系,內容清晰、邏輯遞進關系明確,才能用當然解釋的方法;在使用擴張解釋時,是非常容易出現刑法解釋僭越刑事立法的情況的,對于擴張解釋本身,就是要將刑法的含義擴大范圍,在擴大的過程中,是需要注意一些問題的,如擴張解釋內容的范圍要合法,要基于立法本身,遵循立法精神。例如《刑法》中,關于非法查閱他人信件的條例,在字面意思上講,信件主要是通訊往來的書信,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書信已經很少了,因此,此時書信表達的含義就不僅僅是書信,還可以包括現代社會中常見的短信、郵件、聊天記錄等,這個情況就是合理應用擴張解釋。其次,要正確看待法律解釋者與法律條例的關系,在中國,刑法解釋者在進行各類刑法解釋時,除了遵循各類如公平公正、謙抑性等原則之外,在進行任何刑法解釋時,都要慎重,就每一個刑法解釋創(chuàng)造及使用的過程而言,刑法解釋者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是巨大的[4]。
刑法解釋是使刑法更加規(guī)范、合理而存在的,而近年來刑法解釋的數量激增,在另一個方面反應了刑法立法時效性不夠的問題,因此,要規(guī)避刑法解釋對刑法刑事立法危害,就要確保刑事立法的時效性。首先,刑事立法的時效性體現在刑法修改的滯后性上,刑法解釋之所以數量多,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刑事解釋的增加和修改更加方便、快速,而刑事立法本身相對滯后,這就為刑法解釋的出現創(chuàng)造了條件,更有甚者夸大、擴張刑法解釋而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所以,立法要根據時代變化可以適時增加修改,以確保刑事立法的時效性。當然,在修改立法的過程中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立足實踐,不能隨意、濫改立法。刑事立法的時效性也體現在“舊兼從輕”的原則上,也就是說,對于犯罪者曾經的行為,不能用現在的法律去判斷,當然,基于人權保護的原則,新法的出現對于被告人更加有利的情況下,可以利用這一點。然而,在現階段,關于刑法解釋中,確實是有溯及既往的現象的,而這種行為并不妥當,如在刑法解釋的過程中,會將現有的法律解釋套用在了當時犯罪者的行為上,對于犯罪者是不公平的,這其實是刑事立法解釋對刑事立法的一種損害,也違背了刑事立法的原則。因此,要確保立法的時效性,這是對刑法立法本身的提升,也是對刑法解釋中對于刑事立法相關原則的遵守。
最后,還應該加強對刑法解釋的監(jiān)督,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在刑法解釋未出現之前,就要加以監(jiān)督,制定科學、合理的標準,以避免或減少不合理的刑法解釋的出現。第二是對已經出現的刑法解釋中的不合理現象,對刑事立法產生僭越的現象要加以整頓,以使這種不合理現象消失。在進行對僭越立法的刑法解釋進行撤銷時,要嚴格按照國家憲法及有關規(guī)定,嚴格遵守撤銷程序流程。如要避免不合理的刑法解釋,首先,在立法的過程中,尤其是《立法權》中有關刑法解釋的法律條文要細化,并制定嚴格的標準,明確刑事立法與刑法解釋的界限;其次要加大對刑法解釋檢驗標準的監(jiān)督,如刑法解釋是否超出了有關標準,是否立足于實踐等。綜上,刑法解釋僭越立法的撤銷、避免機制,對于防止刑法解釋僭越立法的情況有著重大意義。
綜上所述,公正、合理的刑法解釋和刑事立法相配合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而僭越刑事立法的刑法解釋,無論是對刑事立法的權威上、人權的保護上、還是對整個社會來講都具有較大的危害,因此,必須樹立對刑法解釋和刑事立法的正確認識,保障立法時效性,建立相關的撤銷、避免機制,以達到規(guī)避刑法解釋僭越立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