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川,林裕華,黃蘇萍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建 福州350122)
痤瘡又名粉刺、青春痘,是一種與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密切相關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性疾病,屬中醫(yī)“肺風粉刺”“面皰”等范疇[1]。 《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載:“此證由肺經(jīng)血熱而成。每發(fā)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肘后備急方》載:“年少氣充,面生皰瘡”。 此病以青年男女居多,研究顯示,在12~24 歲青少年中發(fā)病率高達85%[2]。痤瘡臨床多見實證、陽證、熱證。升降散宣郁熱、解邪毒、通谷道、瀉濁陰、清升濁降,主治表里三焦熱證,與痤瘡病機甚是相符。 筆者試從痤瘡病因病機、診治要領等論述升降散治療痤瘡機理,以尋求臨床治療痤瘡的有效方藥。
1.1 外感六淫 六淫外邪侵襲肌表,郁閉玄府,肺失宣發(fā),汗出不暢,邪氣不得外出,蘊于肌膚,化瘀化熱成毒,燔灼氣血津液,發(fā)為痤瘡。 張景岳在《類經(jīng)》中載:“形勞汗出,坐臥當風,寒氣薄之,液凝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形小節(jié),是名曰痤”。
1.2 飲食失調(diào) 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高粱醇酒,濕熱內(nèi)結,或脾虛運化失常,食積內(nèi)停,聚濕生痰,郁而化熱,濕熱邪毒熏蒸顏面,凝滯肌表而發(fā)痤瘡。陳實功《外科正宗》言:“粉刺……又有好飲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臟而成”。
1.3 情志抑郁 平素焦慮不安,情志抑郁,肝失條達,三焦氣機不暢,氣滯日久化火,且情志不遂,憂思惱怒常能鼓動相火,相火妄動,循經(jīng)上沖,痤瘡遂生。正如清·張璐《張氏醫(yī)通》載:“思想無窮,所愿不得,皆能致病”。
1.4 體質因素 《醫(yī)門棒喝·六氣陰陽論》載“邪之陰陽,隨人身之陰陽而變也”。 痤瘡患者病情輕重各異,病程長短不一,其與患者體質密切相關。 ①陽亢體質:先天稟賦特殊,陽氣偏盛,或后天因素所致濕熱內(nèi)蘊機體,外邪引動,發(fā)于肌表而為痤瘡。 ②陰虛體質:先天素體腎陰不足,或后天勞損而致陰血虧虛,陰陽平衡失調(diào),水不潛龍,相火妄動,循經(jīng)上沖顏面發(fā)為痤瘡。
總而言之,患者素體陽熱偏盛是痤瘡發(fā)病的內(nèi)在基礎,外感六淫、飲食失調(diào)、情志抑郁是發(fā)病的外在條件,陽郁是生熱之本,熱結是痤瘡之根,病機以熱盛、血瘀、痰凝、濕阻為主。
2.1 清熱活血 痤瘡多發(fā)于青年男女,好發(fā)于顏面及胸背部,病機多為熱證、實證?!锻饪茊⑿罚骸胺鄞虒俜巍偨匝獰狃鰷簧ⅰ?,《雜病源流犀燭》:“面部諸瘍,俱熱毒病也”??v觀古代醫(yī)家論述,多認為此病與熱、瘀、毒密切相關,治療多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結為主。
2.2 調(diào)暢氣機 前人謂:“肝為百病之賊”“百病皆生于氣”。 陳英指出:“肺經(jīng)風熱,其咎在肝;脾胃濕熱,其責在肝;熱毒壅盛,其累在肝;血癖痰凝,其宗在肝”[3]。肝者,貫陰陽,統(tǒng)氣血,握升降之樞。因此,治療本病當重調(diào)理氣機,恢復機體升降功能。
2.3 通利二便 ①大便不暢:胃腸積熱或濕熱內(nèi)蘊,大便不通,邪無出路,熏蒸于上,故臨床痤瘡患者常見大便干結如羊屎狀,或大便溏而黏,氣味臭穢,肛門灼熱感,均當釜底抽薪,攻下瀉熱,如大黃、檳榔等。 ②尿黃不利:《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痛瘡癢,皆屬于心”,心主血脈,其華在面,痤瘡患者亦多見心火旺盛,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火下移小腸,故見小便黃而量少, 因而臨床可通過清利小便以瀉心火,從而治療痤瘡,如蘆根、淡竹葉等。
2.4 分臟論治 痤瘡的形成與臟腑功能失調(diào)密切相關?!锻饪茊⑿份d“瘡雖生于肌膚之外,而其根本于臟腑之內(nèi)”。 痤瘡病位在皮膚肌表,涉及肝、心、脾、肺、腎。 李燦東教授[4]將面部分為上、中、下、左、右5 區(qū)研究痤瘡皮損區(qū)與五臟病位證素的相關性顯示:肝以左右為主、心以上部為主、脾以中部為主、肺以左右為主、腎以下部為主。 諸般邪氣,侵襲人體,干擾氣機,可致心火上炎,肝失條達,肺失宣發(fā),脾失升清,胃失和降,氣血運行失常,水液停滯,郁熱內(nèi)生,亦可因腎水不足,相火妄動,發(fā)為痤瘡。因此,痤瘡是人體臟腑功能失調(diào)的局部外在表現(xiàn),臨床應辨病辨證,臟腑分經(jīng)論治。
3.1 源流 升降散出自明代龔延賢《萬病回春》所載內(nèi)府仙方,治“腫項大頭病、蝦蟆瘟病”;經(jīng)清代陳良佐《二分析義》改用量,變服法,更名為陪辰散,主治熱疫;后經(jīng)清代楊粟山更名升降散,載于其所著《傷寒瘟疫條辨》,并將其列為溫病十五方之總方,用治溫病表里三焦大熱證[5]。
3.2 方藥解析 升降散主要由白僵蠶、蟬蛻、片姜黃、大黃四藥組成,功擅升清降濁、散風清熱、活血解毒。方中以僵蠶為君,味辛、咸,性平氣薄,得天地清化之氣,升清陽而降濁陰,散邪火而解郁熱;蟬蛻為臣,味咸而甘,氣寒無毒,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為清虛之品,其感涼風清露之氣以生,吸風得清陽之真氣,因而能祛風除濕,飲露得太陰之精華,故能滌熱解毒;姜黃為佐,味辛、苦,性微溫,辛香透達,入血分能活血化瘀,入氣分能行氣散滯;大黃為使,性寒味苦,通行上下,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利濕,通腑瀉濁,蓋亢甚之陽,非此莫抑,火熱得瀉,皮毛方可潔凈潤澤[6]。 此外,升降散方中尚有米酒、蜂蜜,米酒味辛苦而性大熱,蜂蜜性味甘平,恐其助熱留濕戀邪,臨床多棄而不用。
升降散辛苦寒溫并用,升降并施,氣血同治,宣通透泄,開玄府,通谷道,調(diào)氣機,化瘀滯,宣郁熱,解邪毒。 其方雖為溫病而設, 實為治痤瘡之良方,“開窗散熱”之要方。正如楊栗山所云:“其名曰升降散,蓋取僵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nèi)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6]。
3.3 辨證加減
3.3.1 升降散合柴胡疏肝散 適用于肝氣不舒、氣郁化火證?!端貑枴ご虩帷份d:“肝熱病者,左頰先赤”,癥見面部痤瘡以左頰明顯,以丘疹、結節(jié)為主,熱盛血腐成膿者可見膿皰, 遇精神緊張或憂思惱怒則加重,女子可見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期痤瘡加重,常伴有胸脅滿悶不舒,口苦口干,舌邊紅,大便正?;蚱傻?。 肝膽熱盛者,可用升降散合龍膽瀉肝湯,亦可加夏枯草、蒲公英、白蒺藜等清肝平肝之藥。
3.3.2 升降散合導赤散 適用于心火旺盛證。 《素問·刺熱》言:“心熱病者,顏先赤”,癥見面部痤瘡以額部明顯,以丘疹為主,色赤腫痛,瘙癢不適,伴有口干,心煩,不寐,舌尖紅,小便短赤、澀滯、灼痛,大便正?;蚱汕窌场?/p>
3.3.3 升降散合瀉黃湯 適用于中焦脾胃濕熱證?!端貑枴ご虩帷分^:“脾熱病者,鼻先赤”,癥見痤瘡以鼻周明顯,以膿皰、囊腫為主,可擠出黃色分泌物,面部光滑油膩,身體困重有潮熱感,腹脹納呆,口苦口臭,舌紅苔黃厚膩,大便正?;蝠凰瑲馕冻舴x,肛門灼熱感等,臨床多見于平素喜食辛辣厚味患者。
3.3.4 升降散合枇杷清肺飲 適用于肺熱壅盛證。《素問·刺熱》言:“肺熱病者,右頰先赤”,癥見面部痤瘡以右頰明顯,以黑頭粉刺、紅色丘疹為主,可擠出白色分泌物,常伴有口干喜飲,舌紅苔黃,大便偏干欠暢,甚者狀如羊屎。
此外,臨床疾病變化多端,病因病機錯綜復雜,處方用藥應察證切脈,斟酌得宜,隨病之變化,辨證施治,靈活加減,或清熱,或滋陰,不可執(zhí)方耳。如脾虛濕熱者,應酌情減大黃用量,或不用;腎水不足,虛火上浮,以頦部明顯者,可用引火湯或知柏地黃丸治之;痤瘡嚴重者,亦可內(nèi)服外用并施,如青黛調(diào)醋外敷。
陳某,男,17 歲,體型微胖?;颊咭责畀彴肽?,加重1 周于2019 年5 月23 日來診。 癥訴:痤瘡前額明顯,兩頰稀發(fā),色暗紅,瘙癢,無膿頭,平素急躁易怒,畏熱,汗多,口臭,口干微苦,食欲一般,寢可,大便偏干,2 日一解, 小便偏黃, 舌尖紅苔白夾黃膩,脈弦滑數(shù)。 診為心肝火旺證,方取升降散合導赤散加減。處方:僵蠶10 g,蟬蛻10 g,姜黃10 g,夏枯草10 g,蒺藜10 g,赤芍10 g,酒大黃6 g,通草6 g,淡竹葉6 g,薏苡仁30 g,生地黃20 g,山楂15 g,甘草5 g,5 劑。
二診:患者前額痤瘡減少,兩頰未見痤瘡,大、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黃,脈弦近數(shù)。 效不更方,守前方5 劑后基本告愈。
按:心肝火旺,上炎則煩躁易怒、畏熱、汗多、口臭、口干苦,下移則大便干、小便黃,火熱生風,則見皮膚瘙癢;又因患者肥胖多痰濕,年逾二八,天癸過旺,相火妄動,濕與熱結,熏蒸顏面,發(fā)為痤瘡。治以清心利尿,清肝瀉火,解毒通便,方取升降散合導赤散加減。 升降散宣郁熱以透邪毒,通谷道以瀉濁陰;導赤散清心火,利小便。 方中加夏枯草、蒺藜、赤芍清肝瀉火,解毒散結,止癢,薏苡仁清熱利濕排膿,山楂消食降脂、行氣化瘀。 諸藥合用,心火得瀉,相火得平,臟腑氣機通調(diào),痤瘡自愈。
痤瘡是多種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好發(fā)于青少年,嚴重影響患者形象,更給其帶來心理陰影,使其蒙受巨大精神壓力和痛苦。 在藥物治療痤瘡的基礎上,應重視患者心理疏導,緩解精神情緒緊張,清淡飲食,節(jié)制辛辣膏粱厚味,保證睡眠充足,培養(yǎng)良好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