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會林
“老婆和母親同時落水,先救誰?”不知誰出了這樣一道命題。
這個問題十分緊迫,處于危險境地的生命需要刻不容緩地施救。一邊是老婆,一邊是母親,需要馬上做出先救誰的抉擇。這道命題考驗人性人心,檢驗人的價值取向。我想,不管誰,面對這樣親情難以割舍的命題,都會十分糾結,不知如何回答。
我被問到這樣的命題時,同樣有一種陷于迷宮、找不到方向的感覺。上網查查,看到一些不同的答案:有人答先救母親。因為世界上母親只有一位,是給了自己生命并養(yǎng)育自己的人,是自己最親最親的人,而老婆就像穿在身上的衣服,衣服沒了可以再買新的。對此,有人反問:“你先去問問你兒子同不同意?”有人答先救老婆,因為老婆為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生兒養(yǎng)女,辛勤操勞,家里沒有母親照樣生活,而沒了老婆,家就不成其為家了。對此,有人反問:“你先去問問你父親同不同意?”這樣不行,那樣不對,那到底該先救誰呢?
我彷徨一陣之后,反而靜下心來。想,既然是命題,那就不需要匆忙抉擇,可以冷靜地思考?,F實情況永遠要復雜得多。我們可以假設多種現實情況,對具體情況做出具體分析,這樣既符合情理,也會更有效。
首先,要清楚老婆和母親有沒有生命危險。要先知道水的深淺,如果水淺,上岸是不成問題的,那就沒有必要驚慌失措??赡苡腥藭f,既然問先救誰,那就有救的必要。我想表明的是,危險系數不同,施救的措施就不同。如果水淺,也僅是伸手之援,大可不必興師動眾,不能非要掛靠到先救誰的人性道德層面。
其次,要看作為丈夫、兒子的有沒有施救能力。作為丈夫和兒子,首要的是保證自身安全。在此基礎上,才可施救。如果自己沒有能力,情急之下,貿然跳入水中,白白送死,那是萬萬不可取的。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常常片面地宣傳舍己救人的英雄壯舉和精神品德,弱化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善行教育,把見死不救一概貼上恥辱的標簽,進行道德綁架,使一些人迷失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在今年疫情期間,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手,獻出愛心。我們看到收廢品的老人,把大半輩子的積蓄捐獻出來。像這樣的捐款,我認為還是不接受為好。我們的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應對疫情這樣的災難,老人的善心我們接受,善款則可婉拒,畢竟老人也是需要社會救助的對象。還有很多見諸媒體的少年為救落水同伴而溺水身亡的報道,讀來讓人惋惜痛心。讀罷這樣的報道,你還會鼓勵不自量力、作無謂犧牲的“英雄之舉”嗎?就拿丈夫、兒子來說,雖然面對的是自己的至親,但如果救不了老婆和母親,反而搭進去自己的性命,你會贊成這樣的施救嗎?當然,自己沒有能力,可以呼喊周圍的行人,尋求幫助;可以尋找身邊可以用來施救的樹枝繩子等工具,進行救援;如果自己會水,可以跳入水中施救,等等。一切救援的措施,都要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進行,而不是其他。
再次,要視施救老婆和母親的難易而定奪。老婆和母親,都是自己至親,不會按疏親而決定施救的先后。要看誰更容易被救出。靠岸邊離自己近者,那就先行施救,這樣可以利用最佳的救援時機;如果老婆和母親中有一人會水,能夠自救,那就去救另一個親人,或者和會水的一方聯手去救第三人;如果有周圍群眾前來施救,力量充足的話,可以對老婆和母親同時展開救援。
現實中還會有更多情況,需要做出快速分析,準確應對,使救援更有效,減少傷亡。
想想現實,看看這道命題,兩者再加比照,真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明白、說透徹的,況且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和標準。
最后,想問出此命題者:你有什么兩全其美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