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競
近日,一篇《南京家長已瘋》的網文刷屏。文章指向南京正在推進的素質教育“減負”工作。不僅如此,浙江省近日發(fā)布了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其中擬規(guī)定小學生晚9 點、初中生晚10 點可經家長確認拒絕完成剩余作業(yè),也引起熱議。
“減負”,不是新鮮話題。只是,本為提升學生素質的“減負”,為何在推進中卻難過“家長關”?現實因素值得各方面思量。一方面,在每分必究的升學錄取“指揮棒”下,分數仍然是衡量學生學業(yè)水平的重要標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必須狠下心來當“虎爸虎媽”。另一方面,在一些機構和自媒體營造的“月薪3 萬撐不起一個暑假”“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的教育焦慮中,家長們被裹挾著加入“升學戰(zhàn)爭”,只好不斷為子女“加碼”。再有,在推進“減負”的進程中,同一省市各地區(qū)的政策、進展也并不統一,客觀上會導致家長的認知失衡,因為升學考試的那道門檻擺在那里。此外,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和學校在推進規(guī)范化辦學中,或有理解不準確、執(zhí)行簡單化等現象。多種因素,使家長們難免會感到“很受傷”。
“減負”歸根結底也是要讓教育回歸理性,真正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而要把“減負”這個好事辦好,就需要多管齊下。家長在追求孩子學業(yè)成績的同時,要結合成長規(guī)律多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和天性,理性設置對孩子的期望值;教育部門在“減負”進程中,要面向家長和社會多渠道廣泛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正確的教育方法,做好解疑釋惑,更要防止執(zhí)行簡單化、形式化、機械化,避免“一刀切”。南京市教育局在近日的回應中就專門強調: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作業(yè)、考試、教育評價應繼續(xù)堅持,并不斷提高其針對性、有效性?!皽p負”不“減質”,才能給家長真正吃一顆定心丸。
更重要的是,只有加快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使選拔人才的“指揮棒”多元化,讓學生有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模式的學習自主權,才能使“減負”發(fā)揮出真正的價值。如果只以考試的成績作為評價的最重要依據,用“一把尺子”作為升學的唯一標準,“減負”終究擺脫不掉“唯分數論”的痼疾。
“減負”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想讓這朵“善花”結出“善果”,只有家、校、社會形成育人合力,才能讓我們的孩子真正健康快樂成長、高質量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