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劍湖實驗學校 徐洪勤
所謂的“啟發(fā)誘導式教學法”,是指有別于傳統(tǒng)機械的“灌輸式教學法”的一種新概念教學方法,雖然它的理論已經(jīng)存在了數(shù)年,但是在實際應用上還是比較欠缺。無論是在小學還是中學,無論是語文還是數(shù)學,都缺少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導”。這不僅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也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方式,讓他們過度地依賴教師或是家長、同學,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法”,用啟發(fā)誘導、提問解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運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剛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很難在短時間內得以集中,這就給教師帶來了一定的考驗,即是否能夠快速地維持好紀律,將學生的目光吸引到學習上來。要想突破這一點,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特征進行考慮。綜合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生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他們喜歡動態(tài)的、趣味性的課堂,也喜歡熱情、開朗的教學風格,這就給了教師一些啟示。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風格入手,盡可能地去貼合學生的要求,保證得到學生的認可和支持,確保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課堂的導入方式,為學生打造特色鮮明、靈活個性的語文課堂。
例如,在教學《找春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歌曲來導入新課。首先,教師可以在組織好班級紀律的前提下,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曲,讓學生伴隨著輕快的旋律和悅耳的音樂進行學習。為了調動班級氣氛,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跟唱,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聽完歌曲以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認為春天在哪里?我們應該如何尋找春天呢?”讓學生結合聽的歌曲作答。這樣一來,通過歌曲導入和問題導入,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并且啟發(fā)學生就學習主題進行了思考。
在上課過程中,學生難免會被一些其他事物所吸引,從而出現(xiàn)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現(xiàn)象,由于年齡較小、自控能力較差,這種“分心”現(xiàn)象在小學時期尤為普遍。教師要尤其注意這種問題,想方設法地讓學生保持專注的狀態(tài)。尤其是在語文課堂上,如果教師只顧著進行單方面的講解,忽略了學生的需求,就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乏味、枯燥的感覺,從而將心思花在了別處,一堂課下來,學生收獲寥寥。因此,教師不妨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通過提問、啟發(fā)、隨堂練習等形式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考驗學生的記憶力和專注力。
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增強班內交流學習的氛圍。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找出其中描寫優(yōu)美的句子和詞語,并且讓學生進行匯報,說明自己挑選它們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比如:“小興安嶺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它的‘美麗’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讓學生依次回答,學生之間進行補充。這樣一來,通過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教師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并且讓學生的精力始終保持在學習上,從而提高了學生注意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課堂學習,學生也可以從生活中汲取經(jīng)驗,這一點除了依靠他們自己的領悟之外,也需要教師以及家長的引導。通過語文學習,學生能夠學習到字詞句等基礎知識,也能夠從中體會人文學科的魅力,從而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然而,僅僅憑借課堂知識的學習還不足以促進他們更充分的發(fā)展,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卓有成效地運用。因此,為了實現(xiàn)學生潛能的發(fā)揮,教師需要定期地舉辦實踐拓展研究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體驗社會,從而加強對世界的認識,讓學生在觀察、實踐和思考的過程中有所受益,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意義重大。
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清明節(jié)時期組織學生到當?shù)氐牧沂苛陥@進行掃墓活動。在掃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請工作人員為學生講解相關歷史故事和人物。學生能夠對課文中所表達的主旨更有感受,對“生銹的魚鉤閃閃發(fā)光”的原因有深刻的體會,從而增強心中的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感,增強對烈士的敬佩和崇敬之情。這樣一來,通過結合課堂所學組織實踐拓展研究活動,讓學生學到了更多的課外知識,從而加深了內心的情感和體會,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的滲透和啟發(fā)。
綜合上文可以看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啟發(fā)誘導式教學法的應用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面貌,給課堂賦予新的活力,支撐學生的能力拓展。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具體的實施:首先,創(chuàng)新課堂的導入方式,通過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形成對新知識的初步認識;其次,在上課過程中與學生實時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緊跟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最后,組織實踐拓展研究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以此開拓學生的眼界,讓學生接觸新鮮的事物,從而保持對語文學習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