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貴 黨曉紅 天??h賽什斯鎮(zhèn)教育輔導站
文本細讀是古詩詞教學的方法之一。細讀,是對文本的充分尊重,它要求學生注意到一個字詞的含義,注重詞句之間微妙的關聯(lián)。初中語文教師要樹立細讀古詩詞的意識,以教材為范本,教會學生“文本細讀”的方法,品析古詩詞中的語言、意象、意境,從而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意蘊美和形式美,掌握詩詞鑒賞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中國漢語詩歌特征是含蓄蘊藉?!霸姼枋且环N以高度精練的語言,飽和著作者豐富的感情和想象,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痹娙藘A向于追求豐富的含義又希望含蓄模糊,縹緲朦朧的特點。其次,文本細讀是對文本的賞析過程。學生只有通過細讀文本,才能理解古詩的語言特點。只有充分調動學生文本細讀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很好地進行古詩詞教學。最后,文本細讀是提高課程改革的現(xiàn)實要求。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高品析古詩詞的能力,文本細讀是提高這些能力的方法之一。
1.字字閱讀。古詩文要求讀者一字一句地細細讀,體會字詞的使用,挖掘深層意義。如《黃鶴樓》中“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詩中“黃鶴”所指甚明,除了指實體“仙鶴”之外,還有“一切”之意?!安粡头怠保呛擦松环陼r、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白云”變幻難測,寓托著作者世事難料的吁嗟嘆喟。如果說“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么“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chǎn)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鄉(xiāng)愁。更重要的是,學生要體會古詩詞中詞語的意蘊,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fā)了詩人歲月已去、世事茫然的感覺,也為下文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需要關注和反復品味的名句。
2.品味意境。細讀品味意境是初中古詩詞文本細讀的途徑。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融合構成的。詩人因為具體詞語構成了有意蘊的畫面,形成了詩歌的基本構成要素,學生通過這些形象化的詞語進行想象,從而理解詩歌的意境。如《使至塞上》中的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感受,把詩人孤寂的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意境是詩歌藝術表達的一種重要體現(xiàn),意境是在作者的真實感受與客觀物象交融的基礎上形成的,能給學生想象的空間。但是初中生往往是意會得到,不能表達,所以在文本細讀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意多維度地討論詩歌意境。
3.探究修辭。修辭是文學表達的一種方式,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文學鑒賞,離不開修辭的運用。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文本細讀也要在修辭層面上做進一步的分析。如《野望》的用典“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xiāng)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坝我馈本蛠碓床懿佟抖谈栊小分小霸旅餍窍。瑸貔o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典故,表現(xiàn)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像這樣使用典故的古詩詞很多,給中學生學習古詩詞制造了障礙,需要細讀才能理解詩人的深意。還有《渡荊門送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一“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這也是典型的動靜結合的手法。通過這種反差,將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表現(xiàn)出來。語文教師一定要善于引導學生細讀,抓住古詩詞用典的特點,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的意境和詩人的處境。
文本細讀作為一種閱讀方法,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積累等方面有著很大意義。這種閱讀方法可以幫助初中語文教師找到更多的古詩詞教學方法。總之,文本細讀要花功夫慢慢讀,只有進入詩詞、接近詩人、感悟情感,才能讀出詩詞的美,讀出其中的意蘊,才能身臨其境,才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品讀古詩詞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古詩詞的品析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