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倩
人們對隱喻的理論認識經過漫長的過程,包含狹義轉變?yōu)閺V義的過程以及表層轉變?yōu)樯顚拥倪^程,隱喻是通過另外的事物對一類事物進行說明,借助詞義的歸類或者拓展形成全新的含義,或是與常用的文字表達和字面意義相反的概念。 隱喻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以思維語言為主的形式,具備鮮明風格與充分想象力,所以隱喻在生活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在英語文學作品和新聞報道及商業(yè)廣告中多次出現。 現階段高校英語教材中的意義隱喻比比皆是,如何對英語教材的隱喻內容進行分類,采取有效的翻譯方法,強化學生隱喻學習效率是文章關注的重點話題。
基于結構主義的語言學理論,我國諸多高校大學英語的翻譯表現出重視詞組和句子的微觀結構情況,尚未結合句子功能和句子文化開展翻譯教學,因此,教學質量不能從根源上得以提升,很可能產生文化虧損的問題。 20 世紀80 年代之后,我國的翻譯教學強調翻譯技巧的總結,適應信、達、雅的翻譯準則,由此譯文存有的意義缺失,或者變質情況可以被有效規(guī)避。 學生在翻譯期間扮演著譯者的角色,對兩種語言進行轉換,并不是作為非語言文化的詮釋者。 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該納入全新的翻譯模式,保障翻譯教學可以體現語言的功能和文化內涵,內化語言微觀結構,幫助學生提高翻譯質量,培養(yǎng)更多的翻譯優(yōu)秀人才,推動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發(fā)展。
結合現階段高校翻譯教學存有的問題,隱喻翻譯教學模式的提出存在重要的意義。 立足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要想強化翻譯教學的質量,就需為翻譯教學注入比較全面的教學理念。 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有計劃與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隱喻思維訓練,把隱喻認知的知識當作理論依據,教學講評句段和篇章的隱喻翻譯技巧,組織學生親身實踐,強化學生隱喻翻譯能力,不斷培養(yǎng)學生翻譯技能。 首先是隱喻教學模式的理論可行性。 隱喻存在于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中,不只是關聯著語言表述,還關聯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 思想與行為是一個系統(tǒng)性概念,從根源上講屬于隱喻的范疇。 在翻譯領域的深入發(fā)展過程中,翻譯不僅僅存在于兩種語言之間,還是認知思維的一種模式,這一個特征和隱喻認知理論存在相似之處,所以隱喻翻譯教學模式擁有相對扎實的理論基礎。 其次是現實必要性,以理論基礎為前提,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總體而言,在翻譯板塊中進行隱喻翻譯體現如下意義:便于樹立學生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意識;便于學生深入分析隱喻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便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語篇含義結構;便于學生英語翻譯水平邁向新高度。
在隱喻翻譯實踐中,應該強調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
國外對英語翻譯教學的分析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代。 隱喻最初被當作一種修辭方法。 近些年在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和發(fā)展過程中,隱喻的概念有所升級。20 世紀70 年代之后,隱喻分析表現出一定的多層次性和多元化特點,語言的隱喻來源于隱性思維過程,反映著人們頭腦對世界的認知。 隱喻從根源上講是認知情況與映射關系,不是單一的修辭手法,而是密切關聯著人們日?;顒优c生活的,特別是對語言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 隱喻不只是存在于文學作品中,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中國文化把“龍”當作吉祥美好的象征,因此存在望子成龍、龍騰虎躍等相關成語。 可是龍在西方國家代表著邪惡(evil),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文化背景,體會隱喻包含的喻體意向,指引學生分析隱喻的基礎概念,站在源語角度和目標語角度進行隱喻的認知工作機制研究,涉及映射原則、系統(tǒng)原則與不變原則。 不可否定的是,學生深層次挖掘隱喻的含義,可更為有效地通過隱喻翻譯模式,凸顯翻譯成效,提升翻譯學習質量。
在學生已掌握隱喻工作機制這一前提下,教師可以在內容層面進行多樣化隱喻性語料的選取,目的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習慣,組織學生了解淺層次的隱喻內容,逐步探索具備創(chuàng)新性的隱喻內容。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針對性地選擇語料,基于任務教學法的指導,要求學生全方位記憶隱喻表達法,構建隱喻的理性層面認知以及感性層面認知,讓學生結合隱喻功能、隱喻語篇和隱喻文化因素不斷進行翻譯實踐,豐富學生隱喻學習的知識面。
高校要為學生提供翻譯實踐平臺,配合一定的評價技術進行檢測,研究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建設平臺過程中,形成完整的隱喻語料庫,全方位挖掘信息資源,組建翻譯實訓室,這樣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在評價期間,教師要通過實踐平臺對學生的翻譯作業(yè)進行批改,還要組織學生進行互相批改,便于學生運用現有的知識歸納并吸收新的翻譯技巧。 如果利用原有的知識經驗無法對相關知識進行同化處理,則要對原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優(yōu)化,創(chuàng)建認知圖示,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隱喻翻譯。 除此之外,隱喻教學模式運用中,教師應轉變自身的角色,由主導者的身份轉變?yōu)橐龑д叩纳矸荩瑢⒄n堂教學由教師主導轉變?yōu)橐詫W生為核心,引導學生多方位地研究語料隱喻內容,結合現有的知識經驗發(fā)散思維,完成隱喻翻譯任務。
所謂的名詞性隱喻主要是名詞形成的一種隱喻形式,這種類型的隱喻在實際生活中時常被運用,在句子中作為主語、表語等成分。
其一是作為主語,“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這一句子中將教師比喻為上帝,將學生比喻為人類,即便主句喻體表述的“上帝”與從句表述的主體“學生”沒有直接出現,然而閱讀者不只是可以接受此種比喻形式,還可獲取精神層面的享受。 基于本質,此種隱喻關系歸屬混合類型的隱喻,成為兩個比喻成分的一種綜合表現。 特殊的作用是獲取隱喻成分產生的修辭效果,表明教師愿意幫助學生發(fā)展為真正的人,由此比喻句子存在的感情色彩更加明顯。
其二是作為賓語,①The first stage is called “honey moon”;②What will parents do without the electronic baby-sitter? 第一個句子中包含的honey moon 是經常見到的喻體,可理解為“蜜月”。 由于人們剛剛接觸陌生的國度會產生興奮感,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奇妙的特征,全新的文化生活包含諸多的樂趣,就像生活在“蜜月”中;第二個句子中,作者把電視比喻為“電動保姆”,因為父母在孩子看電視過程中可以放心地離開。兩種表述賦予語言更多的貼切感與幽默感,需要分析的是,隱喻受到語境管理,缺少語境的支撐是難以正確表明含義的,甚至會出現不知所云的結果。
其三是作為表語。 ①Our praises are our wages;②We are 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 第一個句子中作者通過表揚以及報酬之間的相同之處,對付出后的回報加以對比,更為生動形象,充分明確相似性是隱喻展現的基礎條件;第二個句子中“我們僅僅是時間的奴隸”,因為奴隸受到管理與支配,借助slave 這一詞匯對時間進行人格化處理,明確時間對人類生活產生的重要影響,時間可以支配人類,還可以統(tǒng)治人類。 在翻譯名詞性隱喻時,最佳的方式便是直譯法,由此保存原文的喻體內容,保障譯文可以充實于原文的實際修辭,還能夠激發(fā)閱讀者的創(chuàng)造力,凸顯原文具備的民族特色。
動詞性隱喻,主要是話語中含有的動詞以及邏輯層面的主語形成沖突,轉變動詞的具體詞義所發(fā)展的隱喻。 換言之,借助動詞性隱喻的含義暗示其對比事物的存在,相關動詞包含如下。 其一,動詞性隱喻促使語言表達展現聲像效果。 對于實際的動詞隱喻翻譯,相關人員依托加詞翻譯法,全方位地呈現聲像效果。其二,名詞轉變的隱喻動詞。 針對相對普通形式的英語名詞,可以在如下句子中進行動詞性隱喻理解。 ①Praise is like sunlight to the human spirit we cannot flower and grow without it; ②Nearly four hundred German bombers hammered the city with bombs。 第一個句子中提到的flower 以及we 搭配本質上存在著語義異常的情況,因為人不會開花。 可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需求的條件和花之間存在一定關聯,所以隱喻句子便于理解,語言的表達也比較形象生動。 第二個句子中,將城市被空投炸彈的情況比作錘子在敲,體現出炸彈的數量比較多,深層次地給閱讀者展示了空襲的慘烈場面,與此相關的詞匯廣泛地存在于英語教材中,包含snake、fuel、tower 等,依舊存有名詞原有的特征,對抽象的詞匯進行具體化轉變,這樣句意可更為形象明確。所以翻譯過程中對隱喻句子進行明喻句式轉變,增加對應的比喻詞匯,“好像”“如……一般”都可以充分彰顯原有句子的形象色彩。 其三,名詞轉變?yōu)閿M人隱喻動詞。 比如對動詞進行生命化處理,wail 與rush 動詞主語體現出生命的特征,在“Radar sirens wailed, ambulances rushed from one place of agony to another.”這一個句子中,對非生命的詞匯進行主語設置,賦予其有生命的特征。 由此,描寫就變得更具形象性與生動性,描述出被卷入戰(zhàn)爭的城市處于的痛苦局面。
句子“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中的詞匯down 表明女隱士們存在地位低且生活不幸的現狀,out 則代表這些人拒絕失敗,努力地生活。 副詞性隱喻涉及的主謂關系和副詞表達方式存有相似之處。部分副詞性隱喻作為謂語的組成部分,句法特征與動詞隱喻比較相近,特別是方位副詞隱喻不可以隨意化,而是按照人們的社會生活與經濟文化基礎內容為前提,繼而完成人們自身情感的表達。 在近幾年認知學領域分析的熱點話題中,副詞逐步演變?yōu)榇髮W英語教材的隱喻句子主體。 基于此,對大學英語教材加以全方位的分析過程中,要依據隱喻翻譯模式的基礎特征設計教學結構與教學方案,促使學生可以知其形與會其義,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質量提升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基于隱喻翻譯的教學模式對傳統(tǒng)的英語翻譯教學進行了有效的優(yōu)化創(chuàng)新,促使以往的微觀教學朝著宏觀教學方向轉變,能夠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思維能力,樹立學生語篇學習意識與語境學習意識,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跨文化知識,從根源上調整高校英語翻譯教學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