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蘇州外國語學校 李 瑩
小學階段是正式形成個人情感認知的關鍵時期,而兒童詩歌具有豐富純真的情感,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思想情感的主要方式,再加上兒童詩歌內容豐富有趣,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受學生的喜愛。但是當前傳統(tǒng)的傳輸式教學法無法促使學生的主觀情感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導致兒童詩誦讀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兒童詩誦讀教學的有效性就成了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情感表達能力的綜合性學科。小學生正處于形成個人情感的關鍵階段,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以更加直觀的方式來刺激學生的情感,促使學生的思維和情感不斷豐富。例如,在《兒童水墨畫》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展示不同樣式的水墨畫作品,讓學生了解詩歌的主題,由于事先對水墨畫有了基本的了解,學習過程中對詩歌就會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兒童詩除了文字內容以外,也包含著豐富的情感,所以教師要利用兒童詩誦讀教學將抽象的情感教學具體化,輔導學生將個人情感運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詩歌誦讀教學中感受到詩文的獨特魅力,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例如,《我想》這首詩歌主要是以兒童的視角出發(fā)來滿足兒童天馬行空的想象。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解讀兒童詩歌的意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將學生的情感帶入到詩歌內容中。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你可以實現(xiàn)一個愿望,那么你的愿望是什么?”這樣的話題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有的想成為宇航員;有的想能夠飛上天空;有的想不停地吃好吃的。學生在暢想的同時也會進入到符合詩歌描寫內容的情感空間。隨后,教師引導學生一同閱讀詩文,看一看詩文中的小朋友想要實現(xiàn)哪些愿望,這樣就可以在學生閱讀詩文的過程中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抓住詩歌的核心情感,加強對詩文的理解。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將兒童詩誦讀教學內容也當成語文課文來設計教學方案,根據(jù)課程標準將詩歌中所包含的語文知識一股腦地傳輸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jīng)]有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只能夠被動地接受教師傳輸?shù)闹R,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兒童詩歌本身描寫內容相對抽象,每一個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都會有所偏差,所以教師必須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站在學生的角度來展開教學,這樣才可以使學生更加容易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達到知識和情感同步教學的目的。例如,在詩歌《春天》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研究探討詩文內容,教師先讓幼兒聯(lián)想自己在春天時所遇到的景色和事物,促使學生結合日常生活經(jīng)驗對教學內容有所聯(lián)想,有所理解,降低學習難度。隨后教師提出問題“哪些景象可以證明春天來了”,接著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對詩文中的重點知識進行梳理,讓學生在小組內部將個人對詩文的理解與認識盡情地表達出來。之后教師再根據(jù)小組學習的結果,將學生所總結出的知識要點和詩歌的深層次含義進行總結歸納,根據(jù)學生的觀點和對詩文的理解展開補充說明。當學生對詩歌內容有深入的了解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誦,表達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情感,讓學生感知到語言的情感魅力,使學生在誦讀中把握好語調節(jié)奏,為學生帶來美好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詩歌誦讀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而學生的個人情感也會由于個人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家庭環(huán)境以及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對詩歌的情感體驗和理解都有所不同。為了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與學生展開充分的溝通與交流,分析學生是否能夠在教學中充分領悟詩歌中的情感表達,教學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從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提高教學針對性,以保證學生從誦讀教學中獲得情感和知識的雙重提高。例如,《一株紫丁香》的教學,本首詩歌主要是描寫師生的深厚情感,教師應從學生對待教師的角度去分析詩文展開教學,讓學生聯(lián)想和闡述自己在日常學習中與老師發(fā)生過哪些有趣的事情,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這樣教師才能夠與學生展開充分的溝通交流,學生才能夠在教學活動中真正感受到教師對于自己的關懷。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帶入到教學活動中,能提高兒童詩誦讀教學效果。
在當前兒童詩歌誦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利用詩歌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也要與學生充分地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綜合文學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