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筠梓 北海藝術設計學院
當伴隨著計算機、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而產生的MOOC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全球的時候,中國的高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是一場傷筋動骨的革命,而非一場觸及皮毛的改革。如何盡快認清形勢,理清思路,順勢而為,以MOOC為抓手促進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所有高校不容回避和必須認真踐行的大課題,更符合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需要。
MOOC從2012年開始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推廣,中文意思為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是一種跨專業(yè)、跨學校、跨國界、跨年齡的,沒有門檻、面向各類學習者、支持大規(guī)模人群參與的,由主講教師負責,通過教學短視頻、作業(yè)練習、通告郵件、網絡論壇、在線學習資料等形式進行網絡在線學習、互動、交流、測驗考試等要素交織的教學過程,簡稱慕課(MOOC)。
它是由很多愿意分享和協作以便增強知識的學習者所組成。它的特點是碎片化學習、優(yōu)質資源共享、在線學習全周期。采用激勵機制,在完成課程所要求的任務后,最終慕課平臺給學習者頒發(fā)證書。這對于MOOC教師的質量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投入極大的精力與財力。同時,這也會成為一種再生資源,跨越時空式地培養(yǎng)師資,使更多的老師、學生、大眾受益。
在傳統的課堂里,知識的傳輸是單向的,雖然有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但主線是知識的單向傳輸。但在線學習,無人監(jiān)督學習者現在的學習狀況,全靠學習者本人的自覺、熱情、對知識的向往以及對這種學習氛圍的適應,共同營造了一個以“學”為中心的學習環(huán)境。也就是說,必須以學習者本身的意愿、興趣、投入決定這個學習過程的成敗,真正實現了從教到學的轉變,這也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不能改變的,也是經過教學模式改革必須要抓住的一個核心。
首先,學生觀看課程視頻。為了保證學習全過程的可監(jiān)控性,課程視頻通常以周為單位進行發(fā)布更新,不會一開始都會看到后面的視頻,學生看完一個課程,才會接下來推入下一個課程。
其次,學生還要做作業(yè)、參加考試。考試會分三種類型:自動批改的客觀題,同伴之間相互批改算法匯總的主觀題,自動批改的程序設計題。設置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其主要目的是保證學生學習過程的完整性,是一種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實行監(jiān)控的手段,引導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去學習、去思考。
再次,學生還可以在論壇提問,回答別人的問題,踐行同伴教育的方式在這里得到了體現。
最后,能夠順利通過這門課程學習的時候,還可以獲得證書。目前較常見的證書有三種:普通的、優(yōu)秀的、加身份認證的。這些具有系列課程性質的課程認證證書,一方面,對于學生本身來講,是對學習者本人的一種肯定與鼓勵;另一方面,對于用人單位來講,更希望找到能契合自己專業(yè)、具有此專業(yè)技能的人,將是用人單位遴選人才的重要方式。
第一,選擇適當的方式錄制講課內容——碎片化,準備學習效果測試題,對應于每周3學時的課程,每周約100分鐘視頻。這些都不是絕對的。
不同的課程會有新的案例,新的更新,為了降低教師的投入成本,我們全部把它碎片化、積木化,如果發(fā)現哪一個模塊需要更新,就把這個模塊單獨拿出來更新,不需要動其它的。比如,老師會提一個較少知識點的問題,同時組織課堂討論,把學生討論的跟這個知識點正向的強相關的答案都放在這個知識點里,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
第二,基于平臺功能,制定評分準則與通過標準。學生會有作業(yè)考核,會拿通過的證書。通過與否,從大的數據來看,慕課的通過率較低,不上兩位數,一般只有3-4%的通過率,這跟制定的評分準則與通過標準是相關的。
第三,將材料上傳到平臺,設置發(fā)布時間,發(fā)布課程預告(提前一段時間),保證課程視頻和材料在對應周之前上線,一般不會所有材料都準備好才開課。在上課之前,可以提前做好2-3周的課程量,然后采用滾動式地準備,老的課程在開,新的視頻在錄,把工作量分解,化整為零,老師們更好接受一些。
慕課就是一個抓手,我們如何利用它來改變教學模式,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
利用MOOC改進校園教學。從“講授主導的學習”到“研討提升的學習”。學生在課外,通過視頻、網絡資源學習課外知識,課內做翻轉課堂、學生互動。如果本課程不是本校老師開的,我們還可以請這個課程的講課團隊來到我們的校園,跟學生用見面課的方式進行溝通。
這里還會牽涉到一個關于教師課堂評估的問題。學生在課下把知識點都學了,老師不再像以前那樣在課堂上講課,那關于對老師評估的一些模式是不是也要發(fā)生變化呢?每個學校對學生評教的指標體系不盡相同,但不外乎以下指標:老師表述是否清晰流利?知識點是否完備?邏輯是否清晰?這些基本的內容都會有。原來的評價指標是以老師的教學輸出來作為衡量標準,所有都圍繞老師來展開的。現在的評價方式是,我們要把老師的輸出轉向學生的輸入,MOOC以學為中心的模式一定是考核學生學的效果,我們不再考核老師講的如何,而是轉入在學生端輸入的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課后老師往往就匆匆離開教室,好一點的老師會留下來給學生答疑。現在這個慕課的時代,這種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以學為中心的學生的熱情了。這時,老師需要上完課之后,關注學生作業(yè)完成情況(平臺提供有關統計數據——大數據的支持),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師的工作量;同時事先告知學生參與課堂論壇;定時在線,定量回答學生問題;根據需要,向學生發(fā)布通告或郵件組織學生開展討論,鼓勵同伴學習,同樣需要大數據支持。
但這不能完全依賴同伴教育,此時,老師的身份不只是一個參與者,他還是一個引導者,學生在自己互相答疑的過程中,如何讓同伴學習變得更加有效、高效,是老師的職責。假如論壇里大家彼此學習熱情不高的時候,沒有學生事先發(fā)問的時候,老師就可以設計幾個很好的問題拋到論壇里去,看一下學生的反應。在參與課程論壇時,老師要有耐性、有熱情,同時還要有一些小的技巧。我們就是要幫助學生營造一個互相學習、互相問答的氛圍,鼓勵開展同伴學習,這樣,他們跟同齡人交往的能力、互相溝通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這是知識本身所不具備的。
我們會鼓勵學生提問,大數據支持下,會統計出哪個學生問問題的次數最多,而且這個問題有多少人參與回答,回答問題的速度,以及被采納的次數,這些都需要平臺的技術功能來實現,學生也覺得自己在論壇里的反應得到了真實、客觀、準確的判斷。一方面,這是學生的一個平時成績的依據;另一方面,當學生被認可的時候,會激發(fā)他們更大的熱情。
信息化教學需要大數據的支持,各高校師生在利用這個平臺時也應該認識到,信息技術只是手段,不是萬能的;MOOC只是抓手,推動教學模式改革才是根本;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必定回歸教育的本質——“人的教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高才是新時代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