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李勇名師工作室
STEM是“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英語單詞首字母的組合,STEM教育就是這四個學科領域知識的教育,它是一種由國外新引進的教學模式,給傳統(tǒng)教育理念帶來沖擊,也給一線教師帶來了挑戰(zhàn)。筆者通過對STEM教育理論的學習,借鑒國內一些成功的教學實踐,就如何促進STEM教育在甘肅小學的普及與推廣做一闡述。
這一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依托項目制作方式,促使學生能夠在一定情境中學會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真實問題。其教育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在多個學科領域中,交叉融合運用知識,體現(xiàn)一定的知識能力和設計能力。
STEM是目前全球教育研究熱點,國內開展這一教育的步伐也在跟進,在甘肅小學,越來越多的學校也開始重視STEM教育,并且不斷嘗試多種方式推進STEM教育實踐。不過,在這一新型教育方式的實踐中,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以及系統(tǒng)化的指導與引領還比較欠缺,學校的頂層設計、專業(yè)師資力量、符合學校特色的課程設置以及具有科學性的評價標準等處于缺失狀態(tài),這給教育機構和學校領導、師資力量提出了新要求。解決這些缺失問題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加大針對性和科學性的研究,從上到下,從頂層設計到細節(jié)布置,從培養(yǎng)方案的選定,到對培養(yǎng)對象的普適性教育理念樹立,從教師專業(yè)的培育到整體教育目標的設定,從具體課堂中對學生主體的引導到最后的成果展示,從對細節(jié)評價到整體發(fā)展的評估標準設立,都需要教育相關部門的融合聚力,切實做到STEM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和系統(tǒng)化引領。
1.學案設計合理科學。目前,在國內開展的一些STEM課程都是借鑒國外教材,只有依靠教師自行設計并提供學案。教師結合教學對象設計的學案,需要包括任務名稱和要求,與之相關的背景知識,所教學內容的核心概念,所需的實驗材料,以及概括性的制作步驟,除此之外,學案中還應當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參考資料,如書籍、文獻、網站等,必要時教師在搜集和匯編資料后將其放入學案,供學生參考。如,準備風車制作的學案時,從國內網站搜索到的風車圖片比較單一,為了能夠充分準備資料,教師要在國外網站和書籍中搜索大量不同類型的風車資料和圖片,整理出風車的演變過程。將資料匯編制成學案供學生學習參考,學生通過研究學案、借鑒圖片資料,設計思路拓寬,做風車的信心增大,這一學案的設計對指導學生研究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2.各學科融合交叉的無痕滲透與關聯(lián)。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需要結合所教學內容,分析和實施具體的教學策略,通過先進方法的運用與滲透,讓小學生在面對STEM項目時,敢做、樂做、想做、會做、善做,從而使STEM課程能夠有效開展?;赟TEM的教學研究,教學《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中的《物體的顏色與吸熱》一課時,要清楚科學問題源于自然,圍繞生活中的現(xiàn)象引領小學生展開探究,并針對STEM所包含的四個方面進行針對性設計:
S方面:物的顏色與吸熱本領有關系,淺色物體比深色物體吸熱慢。
T方面:通過教師模擬實驗、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學生從實驗中探究,鍛煉提升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同時借助云教室開展多角度交互式教學。
E方面:引導學生通過所學知識,自行設計微型保溫杯,從而切實讓將科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
M方面:學生親身參與實驗的體驗、探究過程,教師通過項目設置要求,讓學生能夠隨時記錄自己的實驗過程以及各種數(shù)據(jù)等,一邊觀察,一邊記錄,最后通過excel表格工具對所有的數(shù)字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獲得實驗數(shù)據(jù),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教學策略可謂明確與精準,有效地在S、T、E、M四學科之間形成相互之間的交織、支撐、補充、碰撞、融合,從而實現(xiàn)深層次學習。
STEM教育目前在國內方興未艾,呈現(xiàn)出多元發(fā)展態(tài)勢,盡管還存在一些諸如設計、機制、體系認證等的問題,對一些學校來說還存在一些困難。但并不妨礙這一教學模式在甘肅的嘗試與探索,從甘肅的地域特色出發(fā),從對人才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迫切需求出發(fā),一方面,學校需要構建師資力量、硬件建設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多維度評價體系,因地制宜地探索切合學校開展STEM教育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探索STEM教育的多元評價,結合學生的成長記錄,為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評價提供依據(jù)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