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昱
上海體育學院,上海 200438
通常人們認為武術是通過習武者的形體動作給人帶來視覺上的美感,從而忽視了武術服飾本身其實也會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沖擊。人們要想深入領略武術作品更深層的意義,在欣賞武術技術動作的同時,更應從特定的武術服飾入手。武術服飾的美學特征是在表現(xiàn)一個渾然整體的人(文化形象),而不是視覺感官中的生理性的人體。這種特征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以及直觀感悟式的思維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武術服飾通過對人文精神方面的充分參與,為武術文
化的品質增添了特色化和內涵化。因此,要想認識和掌握武術文化,就少不了對武術服飾進行觀察和思考。[1]武術服飾承載著武術文化、禮儀,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風采。通過對武術服裝上衣的文化內涵、武術服裝腰帶結的文化內涵、武術服裝褲的文化內涵進行梳理,結合中國傳統(tǒng)戲曲、舞蹈服飾的特點進行比較、分析,進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1.1.1 武術美學特征
武術具有美學價值毋庸置疑。在冷兵器時代,人們崇尚實用技擊性,武術一直被人們視為殺人的利器和保命的手段。在當時,人們很少研究武術的美學價值,對于“徒支虛架,滿遍花草”的套路武術是不屑一顧的。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們對武術之美有了新的認識。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武術的美學價值隨著人們對美學研究的逐漸深入日益受到關注,眾多學者從美學視角對武術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剖析。[4]武術美是人自身的力量的一種感性顯現(xiàn)。人與武術運動之間的審美關系反映了武術美。武術之美展現(xiàn)了客觀事物的運動與發(fā)展規(guī)律。
1.1.2 中國服飾的美學意蘊
中國被稱為“衣冠古國”。中國美學的源頭來自于先秦美學,可以將先秦美學看作是現(xiàn)代美學理論的萌芽形式,服飾美學也是如此。中國服飾美學思想是由老莊的服飾自然生態(tài)美學思想和孔子的服飾倫理美學思想兩大體系構成的。可以說,中國服飾美學史的起點是老子美學。道家服飾美學思想的繼承和弘揚,對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具有重大意義。其承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道家服飾美學思想具有淡泊清高的精神氣節(jié)和崇尚自然的精神情懷,對以奢為美的當代社會風氣具有一定的鑒照作用。[2]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服飾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取向具有規(guī)范服飾外在表征和審美內涵的作用。服飾作為物質文化現(xiàn)象,必須將其文化與功能有機結合。服飾是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雙重載體,其發(fā)展取決于服飾美學體系的建構。古人云“道不離器”,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中,如何使民族文化汲取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以及對中國服飾美學走向的定位已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
中國古人基本觀念認為服飾的線條要具有簡潔、柔美而富于變化的特點。中國古代的山水詩、畫具有溫馨和諧、雅致淡遠的審美特色,中國傳統(tǒng)服飾正如其一樣具有含蓄和寫意的特征,并以體現(xiàn)意境美為審美的最高境界。
中國服飾藝術的“古典時代”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束而終結。中國服飾藝術的“現(xiàn)代時期”起自民國,中山裝以西服為基本模式,在引進西方服飾文化理念的同時又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當時,民國時期男性服飾的主流便是中西合璧的中山裝。與此同時,西服、領帶、皮鞋在當時也逐漸流行起來。受歐美女性服飾的影響,中國女性服飾的方向發(fā)展明顯趨于審美裝飾性,旗袍的改良則突顯了這一特征。旗袍作為民國女性的主要服飾,已經從清朝那種相對保守的款式改良成了婀娜多姿突顯腰身曲線式。此外,作為當時比較通行的上襖下裙也與旗袍一樣收緊了腰身,審美傾向已與歐美女性大致相同。[3]
1.1.3 武術服飾的美學特征
武術服裝是在古代傳統(tǒng)服裝的基礎上制成的,體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美學意蘊及文化內涵。裝扮就是打扮修飾。服飾的本質就是裝扮,即通過人的穿著而使人產生形象的改變。可以說,武術服飾就是在進行武術活動時,練武人通過有意識的“裝扮”改變自己的日常形象,并體現(xiàn)出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洹钡拿褡逄厣?。[1]因此,通過與武術美的結合,武術服飾具有以下幾個美學特征:肥碩寬大之美; 含蓄矜持之美;莊重威嚴之美;懸垂之美;飄逸之美。
中國傳統(tǒng)服飾是特定等級觀念制度下的產物,它講究對稱,典型的例證如深衣。武術服飾采用的是對襟款式,使服裝在整體輪廓上形成了左右對稱的視覺效果。襟線在人體中線位置,前襟面的左右衣呈現(xiàn)對齊式樣,用盤扣或腰帶系結。武術服裝采用對襟展現(xiàn)出了莊重、雍容之美;寓示著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中庸與中正?,F(xiàn)代武術服裝一般做得比較寬大,這一特點表現(xiàn)出了對漢服的借鑒,這種款式可以體現(xiàn)習武人柔和自然的氣質;對胡服的借鑒主要突顯在袖口上,武術服的袖口不像傳統(tǒng)漢服那樣寬衣大袖,是緊縮的,主要是為了方便演練。
武術服飾的裝飾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盤扣、腰帶和刺繡。盤扣和腰帶除了起到裝飾作用外還具有固定衣服的實用價值。武術服裝的扣子一般采用“一”字型盤扣,體現(xiàn)出中國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盤扣是一種獨特的中國服飾裝飾工藝。武術服裝紐扣的排列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武術服飾的盤扣數量呈奇數排列,源于中國人對數的講究。《易經》認為數字分為奇偶與陰陽。認為陽代表了正面,而陰正好相反代表了背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人活著需要依靠自身積極努力,因此崇尚陽的精神。武術服裝的紐扣一般是五排或七排,因為在民俗上一般制定壽衣時的紐扣是呈雙數的,所以武術服裝的盤扣數量都是呈現(xiàn)奇數排列。從武術服裝腰帶結的應用上,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用理性的一面。中國結是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源于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從唐宋時期起開始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在古代生活中,古人的衣帶主要依靠中國結來固定。日本的和服與古代中國的情況相似,不用紐扣,主要靠衣帶來系束。因此,在日本如何把和服的腰帶打成結,至今仍然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刺繡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源于民間,是中國寶貴的文化藝術遺產。武術競賽套路服裝上的刺繡,大多刺于上衣的胸襟、袖子、領口和底擺以及褲腿、褲邊等處。刺繡圖案多為寓意吉祥的動物、幾何紋樣及花卉等圖案。
以小農經濟為本的經濟結構和以“禮”為主的道德準則,造就了中國的寬衣博帶。中國傳統(tǒng)服裝中,下衣俗稱“大口褲”,因形得名,因為褲的形制比較寬松,所以兩只褲管常常做得十分肥大。和大口褲相配用的做得比較緊身的上衣,名稱叫“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時興一種叫做“袴、褶”的服式,就是褶和長褲穿在一起。這種服飾一開始多用于軍旅,便于行軍和作戰(zhàn)?;谶@種原因,當今的武術褲往往做的寬松肥大,但是現(xiàn)在的武術褲褲口一般都是是收緊的。這些都突顯了武術服裝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服裝文化的借鑒。[5]
舞蹈服飾是服飾中的一個特殊分支,是指舞蹈表演者跳舞時穿用的服裝和飾件。舞蹈服飾是中國古代服飾發(fā)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舞蹈服飾的功能轉變使得舞服越來越符合人的審美情趣,并反映了當時社會服式的流行風尚。在中國古代,舞服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已經和禮服、常服水乳交融,成為古代服飾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當舞蹈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逐漸進入“娛人”階段時,在舞者與觀者之間產生了一定的審美關系,它可以引起人們的情感反應。舞服則成為這種審美關系當中最直觀的部分。舞蹈服飾在發(fā)展的同時也記錄著中國服飾的審美文化歷程。[6]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舞蹈走向了舞臺化。現(xiàn)代中國舞蹈服裝設計講究與舞蹈劇情的近似性,舞服可以通過增強與減弱舞者身體某部位來控制其想展現(xiàn)的藝術視覺。因此,設計師把舞者身體各部位自然地連接起來,通過服裝的款式來改變舞者身體各部位之間的視覺結構關系,從而起到忽略人體原有輪廓不足的作用,并且通過服飾顏色上的變化來修飾人體的曲線美,進而使中國舞蹈藝術具有極致的視覺連續(xù)性效果。制作精良的舞服可以通過跟舞者身體各部位動作表現(xiàn)的完美配合,創(chuàng)造出多姿多彩并具有不同情感的藝術律動形象。[7]這也使得舞服具有了濃厚的美學價值。
舞服具備社會、宗教、文化的屬性。舞蹈服飾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是與舞蹈本身的功能屬性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巫舞”到“樂舞”,中國舞蹈的功能變化使舞蹈服飾的形式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舞服的象征性文化特征體現(xiàn)在對原始宗教崇拜的舞蹈中;在宮廷樂舞中,舞服不僅體現(xiàn)了等級制度及“娛人”功能,還反映其具有審美性文化特征;而舞服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則通過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舞蹈文化進行展現(xiàn)??傊?,中國舞蹈服飾,是中國歷史和地域文化的真實記錄。它來源于生活,以人們的日常生活服裝為基礎,反映了一個時代人們的風俗習慣、對時尚的偏好和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當時的經濟發(fā)展狀況。舞蹈服飾與其他文化形式一樣,反映了歷史的獨特性和地域的文化個性。
從本質上講,舞蹈表演者在穿上舞服的那一刻,就已經具備了最為直觀的造型意義。舞蹈服飾通過與舞者動作的結合渲染舞蹈氛圍、塑造舞蹈人物形象、反映舞蹈主題,發(fā)掘出人體所具有的造型美和情態(tài)美。中國古代舞蹈最顯著一個特點是運用服飾和舞蹈動態(tài)的互相結合的方法,使服飾緊緊圍繞舞蹈的主題而展開。這種特點的形成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神。中國舞蹈獨特的文化格局與舞蹈服飾的文化特征是相適應的,即在原始崇拜和宗教意識的推動下,對人之本質和宇宙空間的認識之間,在“天人合一”思想下,通過宏大思辨而形成的。
最初,戲與舞蹈同源,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了戲曲,行頭也得到逐步完善。明清以后,獨具特色的戲曲服裝達到程式化的水平,其款式以明式服裝為基礎,并流傳至今。與舞蹈服裝一樣,成為中國服飾的一個特例。
程式化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總體特征。戲曲程式化是指戲曲藝術形式的總體構成,包括表演程式和服飾程式。表演程式是一種表演技術格式,通過運用歌舞來反映生活。服飾程式則是一種特定規(guī)范,特指中國戲曲人物的服飾,即戲曲角色行當穿戴服裝和配件的通用格式。中國戲曲服飾經過長期的款式、造型、圖案、色彩以及面料等的改造、改進和優(yōu)選,最終形成了現(xiàn)在的模式。戲曲服飾程式蘊含著獨特的藝術成分,他不僅要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還要滿足戲曲演出的需要,以此來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
戲曲是舞臺上表演的藝術。這種表演藝術與觀眾構成了遠距離、仰視角的欣賞關系,控制觀眾的注意力則要通過全方位的舞臺人物形象和舞臺裝置。戲曲強調擁有最完美的舞臺感知效應以及創(chuàng)造最完美的舞臺形式美感。這些特點都是形成中國戲曲服飾裝飾性的重要因素。戲曲服裝的裝飾手段主要運用具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圖案、色彩、制作工藝以及造型使戲曲人物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
戲曲表演具有虛擬性和假定性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決定戲曲藝術追求的不是生活的真實,而是藝術上的真實。戲曲服裝則是加入了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的藝術火花及藝術思維,并不只是單純的對生活化服裝進行復制和模仿,具有極強的寫意特張,可以說是藝術化和生活化的完美融合。戲曲具有十分突出服裝的形式美,是戲曲表演的重要組成形式。戲衣夸張的圖案,豐富的色彩和特殊的結構造型特別引人注目,多樣的色彩著重體現(xiàn)了戲曲藝術魅力。戲曲服裝一般指代不同角色的身份、地位,通過使用圖案、色彩及造型構成鮮明的形式美和符號功能。顏色的運用對刻畫戲曲人物形象極為重要,特定的顏色代表了特定的人物形象,并由此產生了不同的舞臺感染力,創(chuàng)造出了不同程度的舞臺效果。[8]
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武舞同源,戲舞也同源。但是在歷史長期發(fā)展過程中,武術與舞蹈、戲曲朝著不同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在服飾的設計上也表現(xiàn)出了不同。新中國成立后,武術朝著競技化方向發(fā)展,武術服飾也相應進行了改革,但是款式還是采取中國傳統(tǒng)武術服裝的款式。當代社會武術表演越來越頻繁地出現(xiàn)在舞臺和電視上,對觀看者來說武術不再只是古代軍事戰(zhàn)場上的實戰(zhàn)技術,而是已經融入現(xiàn)代生活中的具有藝術特點的競技體育項目。在舞蹈和戲曲表演中,表演內容與服飾、造型具有高度的整合性,不同的人物及故事內容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服飾造型??梢钥闯?,武術在發(fā)展過程中,沒有將武術服飾和技術特點進行完美整合。
中國舞蹈服飾和戲曲服飾款式、造型繁多,服裝色彩豐富,圖案多樣精致。服飾本身便可以給觀看者帶來視覺上的享受。相比之下,武術服飾的款式、顏色及圖案則略顯單一。在武術朝著競技化及舞臺化的發(fā)展,可以借鑒戲曲、舞蹈的服飾特點,在保留武術服飾文化特征的同時,積極地對面料、款式進行創(chuàng)新,大膽運用色彩,并使其與套路編排、運動員性格、舞臺燈光、舞臺背景充分結合,以增加武術服飾的藝術表現(xiàn)力。
藝術造詣很深的舞蹈和戲曲表演藝術家們大多具有全面的藝術修養(yǎng)。他們視野開闊,工于書畫。長期的表演藝術生涯中,他們通過對表演的意象創(chuàng)造使自己十分了解服裝意象創(chuàng)造,并深諳服裝的藝術內涵。[9]因此,培養(yǎng)及提高運動員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對武術美學及武術服飾美學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武術在面臨眾多國際體育項目交融普及的形勢下,對武術服飾的設計包裝愈顯重要。服飾代表了一項運動及運動員的外在形象,并且可以突顯其獨特風格的精神氣質。符合運動項目及運動員特質的武術服飾在推動武術的競爭力、藝術美和傳播效應的同時,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武術服飾的發(fā)展作為弘揚、傳播武術的一個側面,無論是從大眾健身化還是服裝產業(yè)化或競技化的角度來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一定是走向世界、走向市場的。除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如何將現(xiàn)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融為一體,應該是當下武術服飾文化必須進行考量的主要問題。只有以傳統(tǒng)文化內涵作底蘊,以現(xiàn)代審美作調劑,武術服飾的創(chuàng)新才不會走向嘩眾取寵。因此,也只有將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完美結合,武術服飾的創(chuàng)新才不會變?yōu)榭罩袠情w、虛晃一物。武術服飾的發(fā)展應當順應全球化發(fā)展趨勢,在有選擇地繼承中國傳統(tǒng)服飾與西方現(xiàn)代美學思想的基礎上,確立中國當代武術服飾的發(fā)展方向,建構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武術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