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背景下,社會結構與審美語境都在發(fā)生快速變化,東西方文化藝術發(fā)生碰撞,各個領域之間的繪畫廣泛交流融合,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已經不是單一化進程,形式多樣化和作品現代化是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與呈現的普遍現象。當代國畫藝術家的文化取向愈發(fā)基于全球文化語境下。他們吸收外來語言,作品產生了從形式到內在的一系列豐富的變化,且不拘泥于傳統的局限和束縛,從審美追求到感情宣泄,而是突破了傳統樣式模式以及技法單一的局限。然而,“情感也是中國文人精神載體”,當代國畫家雖然在技法和構圖有新的大膽嘗試,但大多缺乏的還是個人經歷和情感體驗。藝術本身是要冒險,藝術家個人更是需要不斷的充實和冒險。豐富的生活體驗能激發(fā)個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生活毫無情調的人創(chuàng)作不出好的作品。本文即從這一觀點展開,融入個人情感和當代審美,創(chuàng)作出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作品。當代中國畫結合畫者內心,運用傳統的繪畫材料和工具做媒介,傳達畫者的情感與情緒。
關鍵詞:圖像;情感;情緒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056-03?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39
一、視像與圖像
(一)視像
視像即內心視像。視覺能力屬于人的感官動作的一部分,是在語言之前與生俱來的認知方式。是指在眼睛的范圍內感受到一切(包括場景,空間,位置,虛實,色彩),并通過內心的感覺將之轉換形成一個內心視像。
在中國畫中,講究用筆,例如用一組帶有個人意味的筆墨,以書法的用筆,給人以一個人或者一棵樹的印象,這種印象還原了世界的本質并創(chuàng)造了藝術和美。從我們來到世界的第一天開始,視覺上就能感受到自然界千變萬化,這是我們感官上的本能反應,因人而異,并且有著不同的視角和體會。解釋世界的方式有多種多樣,但蒼白的情感和語言的乏力常常使我們力不從心,無法呈現世界的真實性。于是在繪畫過程中,細致的觀察使得另我們動情的瞬間通過視覺形象深入畫者內心,他們由對象轉化為人的情感,再借助工具被傳達到畫面上,抒胸中之意。我們看到的世界跟我們內心認知的世界是不盡相同的,視覺上的感受不等同于內心的感受,所見之物跟所想之事之間的空白賦予了畫面的豐富性和感染力,甚至超越了繪畫的語言能力。
對內心視像的表達通過語言表達,便是文學藝術,通過肢體和動作來表達,便是舞蹈藝術,通過節(jié)奏和音符來表達,即是音樂藝術,如果用圖像進行轉化,就形成了視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有所不同,它是用眼睛看得見,用手摸得到的藝術,強調感官真實性。視覺文化的觀念性是視覺藝術的特點之一。中國畫在視覺文化領域中學習的只是其演變的一個小支流,而工筆人物畫的視覺表現目前仍局限于顏色和技術的表現,在此前提下,重新思考工筆畫的視覺表現和各種顏色的象征意義,深入研究各種顏色引起的情感反應,以及畫面形狀和形態(tài)的視覺沖擊力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二)圖像
現代社會環(huán)境中,科技信息發(fā)展迅猛,圖像時代席卷而來。我們能夠從圖像中判斷主要形象氣質和特征,也可以從圖像的外觀和它所提供的信息量中獲取某種觀念并思考它的意義,這是一種對于客觀對象的非理性的視覺傳達。
圖像是繪畫的表現形式,是一種人們通過思考和過濾,寄托個人情感并將其表現出來的影像,人們大部分的信息來源是這些被真實純粹地表現出來的各種客觀物體。廣義上,我們把照片說成由各種媒介所呈現出來的影像,并稱之為圖像,但如若嘗試著換一個角度來理解,中國畫中的圖像則更像是一種純手工藝術制作下帶有敏感的,矛盾的,關懷的,自律的帶有人性繪畫作品。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其實就是顏色的渲染,水墨的碰撞中最終形成的某種圖像樣式。
當今,我們生存在圖像世界所構成的時代,正如海德格爾在《世界圖像》里所說,決定現代本質的有兩大進程:一個是世界成為圖像,一個是人成為主體。圖像指的并不是某個人的畫像,不是某個人的外觀,也不是圖文并茂里的插圖,而是指的存在者整體在我心中的印象。海德格爾將這個圖像表述為“由可擺置的存在者構成,并且以系統的形式擺在我面前”,這個說法指的是,存在者不是人而是物,圖像并非雜亂無章的一團,而是井井有條地擺在我們面前。系統性是圖像的本質,他將被表現之物本身看作是結構統一的整體,是內部自成體系的,而不是外在的。
很早以前,中世紀和古代是沒有世界圖像的。中世紀時期,自然界所有物體都是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上帝造人,不是創(chuàng)造一個沒有思想,沒有自我,沒有情感的物種,而是創(chuàng)造一個不斷認知,改善,冒險,逐漸發(fā)現自我的生命體。在古代,存在者是有個人感知的,不受外界控制的,并向外界開放的。歸根到底,是不自由和自由,不能支配情感和能支配情感的區(qū)別?,F代社會中,物質和權力的誘惑充斥著人的思想,太豐富的生活反而勾起人的貪婪欲望,人活著仿佛已經不遵從于初心,而是被物質和欲望捆綁著,得與失束縛著,不能自己。真實的藝術是有自我意識和觀念,并具有邏輯思維的內心情感表達,在圖像時代演變中,視覺語匯及符號化是這個時代是藝術特點。自由的創(chuàng)作忠實于內心,是最原始的藝術表現。
(三)視覺和圖像在繪畫中的轉換方式
我們心中的影像通過圖形的變化,運用內心的視覺印象,反復地重疊,篩選變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從而在聽覺,視覺上表現出來。這樣才能賦予作品直觀,感性,傳達觀念和情緒。在工筆人物中,大小方圓的形體給人不同的感受,濃郁或高冷的色調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即使是畫同一個對象,情感的流露和藝術處理都會不一樣,心境也不一樣,所以內心的視像也不一樣。中國畫的繪畫過程中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s短了人與畫面的距離,甚至沒有距離。勾線不是勾勒線條,而是勾出我心中之所想,賦色不是染色,而是激發(fā)我與內心另一個自我的心靈交流與碰撞。從繪畫的視角看,攝影技術的發(fā)明作用是非常大的。繪畫在攝影技術的推動下迎來了新的高度,解放了繪畫的天性。很多寫實的繪畫形式在這個時候興起。他們?yōu)榱诉_到更好的寫實效果,創(chuàng)造了許多繪畫形式和繪畫手法。當畫家們迷茫照相機是否已經代替繪畫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繪畫的真正意義,我們應該感謝攝影的到來,我們的繪畫進入了一個更新的時代,我們不能局限于人物,山水或者花鳥,我們應該發(fā)自內心探索更多新的繪畫語言。在攝影師看來,照相機依附于大自然本身。繪畫當然也是參照自然,但也超越自然。繪畫是偉大的,有野心的,我們都為此而癡迷。中國畫中水墨的游離,色彩的碰撞是每個角落都充滿生命和奇跡。在影像與繪畫的轉化中,我們借助毛筆和宣紙,傳達出我們除了言語之外的內心聲音,也創(chuàng)造了超脫凡間的心靈圣境。藝術超越了自然,藝術家在自然規(guī)律中尋找打破這種規(guī)律的方法,這一切都源于我們內心的感覺。因此,我們具有超能力,超越自然的種種可能。
二、情感和繪畫治療
(一)情感在中國畫中的表現
中國畫以“情景交融”作為空間境象上的延伸,從而表達人的情緒。中國畫的氣氛營造是由情感來渲染的,國畫創(chuàng)作需要情感支配,意境同樣要情感來支撐,融情于景,二者和諧統一才能營造意境。情感寄托于宇宙自然中,又寄托于畫家心靈中,中國畫的意境美寄托于宇宙自然精神中。情感是人們對事物的非理性反映,是外界事物是否達到自己的標準,是否滿足內心的需求所產生的心理反應,情感反應是由心而發(fā)的,我們面對世界發(fā)現美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情感都是真實的,自然的,純粹的,毫不做作。如果我們滿懷熱情去創(chuàng)作,那么作品也是帶有情感的,如果我們面對好不動情的事物,那么也創(chuàng)作不出好的作品。沒有情感就沒有藝術,當我意識到畫畫就是表達情感與情緒時,我也就明白了畫畫就是呼吸。并不是說畫畫就像呼吸一樣不斷的持續(xù)進行,而是說畫畫中要帶有人情味兒,有情緒和情感的表達,作品是帶有呼吸地與觀者進行交流。中國人物畫家畫畫時會把情感融入景物里,體會其中趣味。畫家作畫過程中,把個人情感融入到畫面里,賦予了筆下景物新的生命,而景物帶有情感折射畫家內心,又激發(fā)了新的感悟。心與物相互作用,在作畫過程中滲透,交融。
宗白華先生說過:“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在一個藝術表現里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fā)掘出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涌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增加了豐富的想象,替世界開辟了新境。”這是畫家內心的情和外界的景交織并融合的最好說明。上帝創(chuàng)造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的氣質,情感經歷都是不一樣的。當代新工筆描繪的東西基本一樣但又因每個人的個人氣質和經歷不同,所關懷的對象不同,所產生的情感不同。在作品上,反映出來的節(jié)奏也有不同。在工筆人物畫中,畫中的人物是有情感的,這種感情是畫家自己的感情。工筆是繪畫的漫長過程,是深思熟慮的,退去激情之后留下來的永恒瞬間,這是要在繪制過程中,一點一點滲透到作品中去的。這樣的工筆畫才有內涵和韻味。畫家在作畫過程中不僅要保持第一感覺,而且要通過認真思考,經營位置,內容和形式高度的統一,最終達到人和畫合二為一。
(二)以線條傳達情感
清朝改琦的作品《秋風執(zhí)扇圖》(如圖1所示)描繪的是一位閑坐的束發(fā)女子,溫婉典雅,但神情落寞。畫家用高古游絲描把畫面情感宣泄的淋漓盡致。畫家以古人的心境去描繪,在勾線的時候從情感上與畫面中人物達到共鳴,主人公是哀愁的,那我們作畫也融入其中,這樣從情感的節(jié)奏中把握,線條的提按頓挫附著于情感,就像一首哀怨的曲子。
作品《秋風執(zhí)扇圖》中,女子精致的妝容下看不出絲毫的快樂,衣冠大方得體但女子的心思不在這。美麗的妝容和孤寂的心情形成巨大的反差。纖細的發(fā)絲輕盈飄逸,就像縷縷情絲,表現了被丈夫冷落的苦悶心情。在線條意識中,一般來說,我們對相似的兩個物體會有類似感受。從性別上我們意識里男性就像直線剛強穩(wěn)定使人有距離感和崇高的感受,使人聯想到莊重的建筑,和繁茂的大樹。斜線給人一種不穩(wěn)定感覺,變化無常就像階梯一樣迷幻沒有安全感。曲線給人柔弱的的感覺,就像女人一樣柔美又堅忍不拔。在中國畫里,點,線,面給人的感覺不一樣所產生的反應不差傳達出一樣,之所以古代勾線有十八描,就是因為描述的對象質感有差傳達出的情感也有差別。線條在國畫中起支撐作用,積點成線,各種線能組成面,是塑造形體的內部支撐。因為情感是有層次的,所以從線條上勾勒也有層次變化。從人的價值來了解,情感不局限于一種。溫飽類,安全類,人性尊嚴類,自我發(fā)現和自我實現等等,每個畫家側重點不同。中國畫中常常會體現有道德感和責任感的一面,如顧愷之《女史箴圖》,閻立本《步輦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畫家作畫時有精神寄托和社會責任感,這一類作品都偏政治一些,一些道德觀念對國家命運的擔憂都體現在里面。
在西方,這一類題材也有很多,如前蘇聯的《祖國母親》雕塑立像,《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英雄紀念碑綜合體》等。此時,愛國情緒充斥著整個作品,成為人們的精神糧食和精神支柱,情感是畫家風格形成的重要的因素,分為正能量和負能量。線條的長短粗細,色彩的明麗高冷,此時隨之有變化。正能量的作品通常給人自信愉快的感覺,負能量的作品給人痛苦仇恨的感覺。這跟畫家所處的環(huán)境有關,生存在什么狀態(tài)下,成長經歷會受影響。生活在衣食無憂的環(huán)境中,自然心態(tài)就樂觀些,畫面就陽光些,生活在社會動蕩的環(huán)境中,心態(tài)就灰暗些,畫面就憂郁些。例如負向情感表現的雕塑家賈科梅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由于戰(zhàn)爭的來臨,煙火蔓延,他不得不拿起畫筆,記錄這場摧毀人類家園的戰(zhàn)爭。他開始表現現實主義,把人民處于饑餓,貧困,無助,失去親人的種種狀態(tài),以極其細瘦的人物造型形式進行表現,極力夸張拉長人物軀體線條,表面上粗糙的肌理效果,象征被戰(zhàn)火燒焦了的人們,以揭示戰(zhàn)爭的罪惡,體現一種孤單,猶豫,痛苦不安狀態(tài),這正是賈科梅蒂表現的現實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
(三)色彩運用和情感表達
繪畫作品中的情感是畫家與觀眾心靈訴求的紐帶,情感的融入得當能夠為藝術作品加分。因為情感驅使人們去付諸行動去做某一件事情。從作品中能夠感覺畫家對一些事物的態(tài)度和情感傾向,也能感覺到畫家的行為反應。如果畫面上有多種顏色元素構成,從視覺和感覺上會給人更多的遐想空間和情感體驗。情感在個人身上有外顯也有內隱,寫在臉上的多為人們肉眼能觀察的表情,烙在心里就逐漸形成了各種情緒:喜,怒,哀,樂,悲傷,恐懼等等,這些感性的符號交織在一起,使畫家有強烈的繪畫沖動。每一種顏色就像每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散發(fā)著獨特的個性和魅力,更何況對于同一種顏色的認識,也因人而異,有思想和情感的差別對色彩的認識,如紅色:給人以活躍,熱情,喜慶,幸福,野蠻,愛情;橙色:富饒,充實,未來,友愛,豪爽,積極;黃色:智慧,光榮,忠誠,希望,喜悅,光明等。
顏色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逐漸被人們歸納并與各種文化相融合,這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也是物質文明的進步。色彩雖然沒有圖案,但在人類行為規(guī)范中起到了標志和約束的作用,用一種不用說話的語言約束著社會。在文風民俗里面,也象征著一個民族的意志和智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物質文明在人類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人們也更加的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和精神的追求。人們需要借助藝術宣泄情感,運用繪畫去說心里話。但是從藝術的角度去看,單調乏味的生活讓人慵懶,不知不覺會退化我們的認知和感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他的生活方式是豐富多樣的,這種有趣和冒險的生活無形的充實自己,探索一切未知,使自己無論從思想,意識,甚至身體,都激發(fā)種種無限可能。說白了,豐富生活,豐富藝術,才能活出自我。在探索生活的過程中,有時候荊棘布滿會讓你走投無路,沒有路也是路,你會另辟蹊徑,找到一條更適合自己的路。
(四)繪畫治療
繪畫治療是指沒有約束地表達自我并寄情于繪畫之中。我們潛意識中被壓迫的情感找到了抒發(fā)口,并從所表達的東西里把最單純的一面召喚出來。使情感得到診斷和治療。這種特殊的方式屬于藝術治療。
繪畫治療可以是自我治療也可以是他人治療,畫家作畫屬于自我治療,此時繪畫技法和畫面效果已經不是最重要了,重要的是作畫過程中,能夠找到純粹的自我,并摒棄內心的黑暗重拾光明,讓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精神活動主要由意識和潛意識組成,還有少部分前意識。畫畫是最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最能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也可以說是表達,也可以說是傾訴,或是發(fā)泄。是人們心靈的另一扇窗口,而繪畫作品就是記錄藝術家的親身經歷,也就是藝術家想要說的話。之所以古人說作畫應有意向造形,這里的意象,或許就是心理意向造形吧。
三、結語
清人惲南田有言:“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才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贝苏Z道出了筆墨無情,但作畫本身是在攝情。任何一幅成功的作品,都是畫家將所有的意志,情感,心靈特性完全地融化在筆墨中。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而筆墨就是在傳遞作品意境,神韻的媒介與手段。因此,一幅畫里的筆墨運用水平的高下會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成敗優(yōu)劣,當然,他通過描繪物象而傳情達意的同時,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形式審美特性和精神意義。
作者簡介:文國蘭(1988-),女,廣西玉林人,藝術學碩士,任職于玉林師范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傳統人物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