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天凇
【摘 要】 古詩、童謠等是漢語系統(tǒng)中的文學精華,對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發(fā)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學低年級學段古詩童謠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認知啟迪、情感熏染,引導學生品味意境。通過小學低段古詩童謠教學,激發(fā)學生思維,放飛學生想象,陶冶學生情操,潤澤學生心靈和生命!
【關鍵詞】 小學語文;古詩童謠;指導策略
一、認知啟迪,豐富學生古詩童謠的學習經驗
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豐富古詩童謠學習經驗是首要的教學目標,也是教師引領學生學習古詩、童謠的重要抓手。古詩、童謠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精神鈣質,精神營養(yǎng)。當學生從小積淀了一定量的古詩、童謠之后,就能形成一種天然的文學氣質、詩學素養(yǎng)。
對古詩、童謠的認知,首先是字面、詞面上的認知;其次是整首古詩、童謠意思的認知;再次是古詩、童謠表達的思想的認知,這是一種深度認知。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直面古詩、童謠本身,還要知人論世,圍繞古詩、童謠的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等展開深度研討。例如,教學部編版二上《村居》時,就字面意思而言,學生難以理解的是“堤”“春煙”“紙鳶”等名詞;就整首詩歌而言,一方面,要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春光;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感受、體驗到放風箏的樂趣。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詩歌中的“綠草”“春風”“黃鶯”“堤岸”“楊柳”“風箏”等創(chuàng)作成“村居圖”。借助“村居圖”,引導學生進行詩歌品鑒。為活化學生認知,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古詩改為童謠、童話等文體,從而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認知啟迪,能讓學生認知到詩意,感受、體驗到詩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認知是基礎。作為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自覺的認知啟迪,從而不斷豐富學生古詩、童謠的學習經驗。
二、情感熏染,豐盈學生古詩童謠的學習體驗
小學低年級學段的古詩、童謠,往往蘊含著情感、情思。因而,指導學生學習古詩、童謠,不僅僅要引領他們認知,更要引領他們進行感受、體驗。要讓學生的心靈與古詩、童謠等形成情感、情緒的共鳴、共振。這樣的古詩、童謠教學才是有效的。情感熏染,有助于豐盈學生古詩、童謠的學習經驗。
例如,部編版一年級下的《池上》,是一首極具畫面感的詩歌。從“小娃撐船”進入畫面,到“劃開一道浮萍”離去,簡短的詩歌中有顯性的行動描寫,還有隱性的心理描寫。行動描寫,從這樣的詞語——“撐”“偷”“藏”“開”等中就能看出。而對“偷采白蓮”的心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進行想象。例如:“生活中有沒有你自己想做但是爸爸媽媽不允許你做的事情?”“你有沒有偷著做老師不允許做的事情?”……通過具身性的想象,學生能獲得對詩歌的移情式感受、體驗。例如,有學生這樣說:“在田田的荷葉間偷采白蓮,內心一定非常刺激?!庇袑W生說:“作者看到這樣的情境,被孩子們的天真逗樂了,感受到了別樣的童趣、童真?!钡鹊取Mㄟ^移情想象,學生體會到蘊含在詩歌中的別樣的情感。
小學低年級學段的古詩、童謠往往語言凝練、意境悠遠。這些詩歌童謠等,往往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等。作為教師,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進行移情想象,讓學生對詩歌表現的情感進行感受、體驗。如此,就能積累學生語言,培養(yǎng)學生語感,發(fā)展學生思維。
三、品味意境,豐潤學生古詩童謠的學習體悟
對古詩、童謠等的理解,往往是因人而異的,正所謂“詩無達詁”。一首古詩,總是詩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特定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完成的。詩中的意境解讀,往往是見仁見智的。在古詩、童謠教學中,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意見、建議、觀點、理解等強加給學生,而應當讓學生直面古詩、童謠。引導學生品味意境,能豐潤學生對古詩、童謠的學習體悟。
例如,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的童謠《場景歌》,寥寥數語,情趣、情懷卻游弋于字里行間,傳達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一些材料如《題秋江獨釣圖》,借助場景圖,引導學生從簡單的語詞中去體會、把握。如“一只海鷗,一片沙灘。一艘軍艦,一條帆船”表現了“海面風光”的意境;“一畦秧苗,一塊稻田。一方魚塘,一座花園”“一道小溪,一孔石橋。一叢翠竹,一群飛鳥”表現了“江南水鄉(xiāng)”的意境;而“一面隊旗,一把銅號。一群‘紅領巾,一片歡笑”表現了“少先隊員快樂的生活”。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如此,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解讀古詩、童謠的積極性,而且能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縮短學生理解古詩、童謠的心理距離。當視頻畫面呈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就會身臨其境,獲得對詩歌意境的體悟。
詩歌、童謠等都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智慧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渲染意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從而獲得真切的感悟。古詩、童謠往往回味無窮、余音繞梁,不僅能給學生帶來知識,更能讓學生獲得精神享受。
【參考文獻】
[1]蔡海鳳.用想象建構古詩詞的豐盈意蘊[J].江蘇教育研究,2014(5)﹒
[2]蔡緒穩(wěn).古詩詞教學:“三讀”品“三美”[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8(1).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課題(一般課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低段的傳承路徑研究”(課題編號:19A13S4NT5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