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第七中學 甘肅武威 733006)
針對運動型教學模式而言,其主要就是結合每一個學生身體素質差異性實施分組化訓練,這是一種相對現代化教育模式,能夠充分展示每一個學生自身的特長。初中校園足球訓練的過程當中通過利用運動型教育模式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針對于訓練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同時可以幫助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樣就可以讓校園足球實現更加良好的發(fā)展。
針對運動型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其主要就是指結合學生的實際差異進行科學有效的劃分,通過采取小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教育工作,這樣就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被劃分到符合自身特點小組當中,避免由于個體差異性或者性別差異性造成學生逐漸喪失體育運動興趣。運動型教育模式應用的過程當中,通過小組討論法及游戲比賽法等實施體育教學不但可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而且能夠顯著激發(fā)學生體育活動積極性和興趣[1]。
運動型教學模式主要就是結合學生個體差異化特點對學生進行分組之后開展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當中,通常教師會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和運動性教育模式相互融合起來實現授課,這樣就可以促使課堂獲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體育課上,教師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很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同時會使學習比較枯燥,并且很多教師沒有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化特點對于學生的運動量進行合理安排,這樣很容易導致學生感受到體育課毫無樂趣可言甚至會感到壓力[2]。但是,運動型教學模式則充分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到了學生個體差異性,通過采取小組與游戲讓學生不再感覺到體育活動枯燥無聊,同時可以讓學生更具有興趣參與到體育運動活動當中來[3]。
通常而言,在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之下,往往會針對學生體能進行訓練,但是在體能訓練的過程當中無法切實地保障規(guī)范化,導致教師忽略對學生實施帶球、跑位等諸多方面技術訓練,很多學生僅僅對射門感興趣。所以大部分的教師往往是以采取定點射門為主訓練模式,然而在比賽的過程當中,由于其過程往往是相對較為復雜且具有多樣性,在平時僅僅定點射門,無法在比賽上獲得理想成績。比賽過程當中只有是點球和任意球情況之下才會用到定點射門,并且射門也會受到對手的干擾和影響,所以,勢必會導致學生足球成績和素養(yǎng)難以得到提升,無法讓學生在帶球、跑球等方面技術得到提高,所以在當前足球教育教學過程當中要轉變傳統的運動教育模式,要高度重視帶球、跑位等方面的訓練,更好還原比賽的場景,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順利把握足球比賽的整體節(jié)奏,有利于促使足球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得到切實的提高。
足球教育教學的過程當中,要以運動型教育模式作為準則。教學目標設計方面,關鍵是要注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在學習籃球過程當中體驗到足球的魅力和樂趣,促使學生愛上足球運動。在實際訓練的過程當中,一般教師往往會通過使用分組對抗或者是加強對抗的模式來針對學生體能進行訓練,其中,教學目標主要就是讓學生在多種情況之下可以順利地完成足球射門,例如運動戰(zhàn)射門、定位球射門,以及被逼搶狀態(tài)下射門等。通過訓練射門技術能夠促使學生在比賽過程當中獲得比較理想的成績,促使射門成功率得到提高,在學習過程當中,通過對學生身體素質、學生性別實施分組,每個小組成員具備相類似身體狀況,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可以在相對同一水平之下開展足球訓練,有利于更好地對學生的足球能力進行培養(yǎng),避免由于過大個體差異性而導致學生對于足球運動產生反感、厭惡的情緒。在訓練過程當中要讓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提高團隊凝聚力及協作能力,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大局觀與應急應變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當前運動教育模式當中,游戲比賽法是不可忽視重要的一個部分,同時也是應用運動教育模式關鍵內容。運用游戲比賽法的過程當中,通常都是利用游戲作為基準[4]。訓練的過程當中包含著多種游戲,這些游戲都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的特點,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性,促使足球不再是單純對身體的訓練,更加是一種多人玩耍的游戲,學生參與到游戲當中可以獲得較大的樂趣。另外,在整個游戲的過程當中,學生通常都會根據教師的要求來參與游戲活動,這樣通過教師合理及科學的引導,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獲得足球戰(zhàn)術知識,取得理想的訓練效果。另外,教師在對于時間進行分配過程當中,需要結合年紀的差異性進行合理、科學的游戲時間分配,比如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以基礎訓練為主,所以游戲的時間可以比較長,應當占據整體訓練60%以上。但是到了高年級,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相對豐富足球知識以及足球戰(zhàn)術,所以游戲時間可以適當的縮短到30%~40%左右[5]。
在對于學生進行足球訓練的過程當中需要體育教師能夠加強直接指導法的廣泛運用。直接指導法主要就是教師對于學生訓練進行直接化的指導,發(fā)現學生訓練當中存在問題和缺陷之后及時地采取措施進行糾正,比如,學生在對于球進行傳接過程當中容易出現失誤問題,或者是跑位不夠靈活等,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將訓練活動停止,并且給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糾正錯誤。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立馬可以意識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同時也可以當場進行改進,幫助學生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訓練習慣[6]。在對學生進行直接指導的過程當中,還需要體育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定位,進一步提高學生戰(zhàn)術水平。通過教師合理科學的指導讓學生自我狀態(tài)得到優(yōu)化和調整,同時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比賽當中,有利于學生足球戰(zhàn)術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在當前運用運動教育模式過程當中需要加強合作學習法的廣泛運用。合作學習法主要就是指教師根據每一個學生身體素質差異性針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分組,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實現自我指導與取長補短,促使學生的足球技戰(zhàn)水平得到提高。在小組當中每一個學生都具備了發(fā)言權,小組內部是人人平等與共同學習的氛圍。另外,小組每周末都需要開展至少1場足球比賽,這樣,不僅可以充分檢驗到每個小組實際日常訓練狀況,同時還可以幫助體育教師對于學生足球戰(zhàn)術水平進行充分觀察。教師通過對學生小組對抗比賽進行觀察能夠充分發(fā)現每一個隊員實際的狀況,同時可以根據現實要求對于學生在場位置進行合理優(yōu)化和調整,讓每一個小組實現良好動態(tài)化的平衡,同時可以提高每一位成員的足球技戰(zhàn)水平。
綜上所述,在當前體育教學的過程當中通過利用運動型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足球的興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體育運動當中獲得樂趣,增強體質。運動型教學模式屬于差異化及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足球訓練當中找準位置獲得進步,對于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能夠顯著提高足球訓練質量和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