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四翼”考查要求立足于素質教育應達成的內容與形式表現(xiàn),回答“怎么考”的問題,與此對應一輪深度復習就要解決“怎么復習”的問題,現(xiàn)以2020年高考全國Ⅲ卷為例進行探討。
2020年全國Ⅲ卷思想政治試題基于真實問題情境的學科任務,通過“四翼”考查要求,把“四層”考查內容、學科內容和試題主題情境有機結合起來,實現(xiàn)對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的考查,有效評價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達成度。
試題強調考查學科內容的基礎性和通用性,選取具有典型性的學科主題情境作為試題載體,考查學生掌握學科主干知識程度和基本技能發(fā)展水平,避免停留在對學生學科知識的淺層考查,注重考查學生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與應用,關注學生在未來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所必須具備、不可或缺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如表1。
表1:學科內容基礎性考查示例
試題強調學科內容的綜合性考查,注重選取具有關聯(lián)條件的學科主題情境作為試題載體,調動學生深度學習中的綜合思維能力,注重將內化的學科知識與試題主題情境和學科任務有機結合,整合主題情境信息和學科知識內容,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地遷移運用知識,避免死記硬背的淺層解題方式,從而實現(xiàn)學科知識內容的融合,突顯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等關鍵能力的復合要求,以及滲透政治認同、科學精神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考查,如表2。
表2:學科內容綜合性考查示例
試題強調學科內容的應用性,考查學科知識應回歸社會生活實踐,以選取來源于生產生活的真實主題情境作為試題載體,將考查目標置于豐富的情境中,調動學生深度學習中的應用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克服知識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淺層學習傾向,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受學科知識的應用價值,如表3。
表3:學科內容應用性考查示例
強調創(chuàng)設具有探究性和開放性的主題情境作為試題載體,考查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開放性,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擺脫思維定勢,鼓勵大膽思考,靈活選取與應用學科知識,依據學科任務要求,進行分析、綜合、評價式的解答,從而使試題主題情境、設問和答案呈現(xiàn)出創(chuàng)新性特點,促使學生克服淺層學習造成解題思維固化的不利影響,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新穎或陌生的情境中主動思考、探索新方法,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新問題。
如40 題,靈活選擇黃河治理作為主題情景,從“歷史上黃河屢治屢決”到“破解黃河治理千古難題之旅”再到“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濃縮了中華民族黃河治理的歷史,第一小問、第二小問和第三小問的學科任務設置與2019 年全國Ⅲ卷思想政治39 題相比,都進行了創(chuàng)新設置。
第一小問與2019 年全國Ⅲ卷思想政治39 題第一小問“如何貫徹群眾路線”不一樣,是“說明黃河治理戰(zhàn)略思想的科學性”,回答第一小問要用批判性的思維方式,獲取和解讀黃河治理戰(zhàn)略思想的具體信息,靈活調動和運用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的原理內容與方法論的相關知識說明黃河治理戰(zhàn)略思想的科學性,2019 年只要按照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與主題情境材料有機結合作答即可。
第二小問與2019 年全國Ⅲ卷思想政治39 題第二小問“弘揚焦裕祿精神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具有重要意義”不一樣,是“分析新中國黃河治理交出優(yōu)異答卷的原因”,2019 年是意義類,2020 年是原因類。從《文化生活》知識運用上看,2019 年要求的是運用中華民族精神的知識,2020 年是文化力量的知識。從解題思路上來說,2020 年該問答題思路是文化的力量→黃河治理戰(zhàn)略思想的力量→黃河兒女的奮斗精神→治黃答卷,這與2019 年答題思路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民族精神的力量→焦裕祿精神的力量→弘揚焦裕祿精神產生的積極意義→精準扶貧脫貧。這表明2020 年第二小問在繼承去年答題思路的基礎上要用逆向思維(也稱求異思維)方式解答,破除思維定勢的頑癥。
第三小問與2019 年全國Ⅲ卷思想政治39 題第三小問設問角度都一樣,屬于開放性設問,但2019 年是列舉寫作要點,2020 年是撰寫公益宣傳廣告用語,以擺脫答題思路的固化傾向,考查學生發(fā)散性思維。
因此,40題無論從主題情境創(chuàng)設、學科任務要求、解題思路和答案在繼承2019 年39 題主題情境綜合考查《生活與哲學》《文化生活》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穩(wěn)定中有創(chuàng)新的要求。
綜上所述,“四翼”作為高考評價學生思想政治學科素養(yǎng)高低的基本維度,不管是“綜合性”“應用性”還是“創(chuàng)新性”考查要求,都必須以“基礎性”為前提條件,“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有機構成“四翼”這個高考考查要求的統(tǒng)一體。表1、表2、表3 和對40 題的分析是為了方便理解“四翼”對2020 年全國Ⅲ卷思想政治試題評價而進行的列表式和敘述式對比,不能孤立起來進行研究。
研究2020 年全國Ⅲ卷思想政治試題,回答“四翼”怎么考的問題,是為了回到教學實踐中去指導教師如何開展教學,在高三首先要解決一輪復習教學問題。所以,對應高考“四翼”考查要求,開展一輪深度復習教學要以“基礎扎實、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作為基本原則。
由表1 可以看出,高考試題中包含了一定比例的基礎性試題,一輪深度復習時要引導學生深度理解學科內容,要在學科主干知識內容掌握和基本技能發(fā)展上下功夫,掌握學科思維方法,形成整體的學科知識框架,為二輪復習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減少超越《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的復習,避免死記硬背的淺層學習方式,從而減輕學習壓力。
由表2 可以得出13 題是橫向的考點知識整合,14 題是縱向的考點知識融合,18 題是《經濟生活》與《政治生活》跨模塊的知識整合,20 題是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整合,因此,一輪深度復習要調動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式,對高考考點知識不僅從縱向角度進行觸類旁通,也要從橫向的角度進行交互整合,突出高考考點知識構建,靈活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整合程度與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學科的知識框架融會貫通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綜合運用不同模塊的知識多維度地思考社會現(xiàn)實問題和現(xiàn)象,避免養(yǎng)成局限于學科考點知識邊界的淺層學習習慣,以及對考點知識掌握不全面、不扎實、理解不透徹的現(xiàn)象發(fā)生,實現(xiàn)學科必備知識交叉、關鍵能力復合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融合的目標。
表3 列舉的15 題和38 題的答案是從主題情境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是把主題情境材料中的有效圖表和文字信息用學科語言表現(xiàn)出來,實現(xiàn)主題情境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有機統(tǒng)一。所以,一輪深度復習首先要創(chuàng)設學習探究主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興趣,調動已有的學科知識,透徹理解高考考點知識,切忌知識表層化的淺層學習;其次要創(chuàng)設生活實踐主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學科考點知識解釋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象、解決社會生產實踐中遇到問題的能力,盡量不要陷入理論知識復習與社會實踐相脫節(jié)的淺層學習之中,做到以社會實踐作為考點知識內容選取的方向,在分析和解決學科任務的過程中,提高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達成學以致用的要求。
對40 題的創(chuàng)新性分析,可以推導出創(chuàng)新性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chuàng)性的重要特征。由于學科知識是人們在某一學科領域的認識成果,學習掌握學科知識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因此,在一輪深度復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就要求靈活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xiàn)方式和設問方式,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主動進行分析、綜合、評價的高階思維活動,完成探究性或開放性的學科任務,使學科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智慧,避免思維表層化的淺層學習,保持復習的靈動性。
綜上所述,一輪深度復習,要依據高考考點知識的難易度和重要性創(chuàng)設簡易與復雜程度不同的主題情境,體現(xiàn)考查的“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達成基礎扎實、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的要求,促使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