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兆禎
中央感召全國支援深圳建設,全國熱烈響應。20世紀70年代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系派出了以孫筱祥教授為主的三代人組成的隊伍參加園林設計建設。從20世紀70年代末就進入了深圳。40多年前的交通條件,從廣州到深圳要走一天。跋山涉水,汽車要坐輪渡。在深圳住的是最便宜的小賓館,伙食普通,經常買大面包充饑,雖艱苦條件但更激發(fā)了工作的潛能。一塊圖板,一把丁字尺,隨處架設,畫到離開時滿腦子都是圖。沒有苦感,只有樂。
我們的工作是在深圳市領導指導下工作的。那時梁湘同志負責直接聽取匯報和作指示,規(guī)劃局也大力支持。那時只有城市總體規(guī)劃,沒有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他們采納了意見,留了大量的規(guī)劃預用地,后來大多轉為綠地,才有今日綠意盎然之生動面目。深圳市園林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劉更生經常在報上寫詩贊美我們,馮良才科長發(fā)揮了“當?shù)睾蜕小彼L,幫我們選定植物園址,蘭偉業(yè)副科長主動承擔許多繁雜的事務工作。有“外來和尚”和“當?shù)睾蜕小钡暮献鳎磺泄ぷ鞑拍苋缛艘獾貙崿F(xiàn)。
那時全國都來支援深圳,出現(xiàn)的景物無奇不有。有些地方用外名翻譯過來的中文名,山水用“金銀”“香蜜”。我看見用撲克牌做景窗,似乎要以光怪陸離取勝。我們則堅持中國園林傳統(tǒng)的特色和循時代而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中國有中國現(xiàn)代化的園林意境和形象,要把這種發(fā)展傳統(tǒng)的思想落實到現(xiàn)代建設項目中去。
戰(zhàn)略是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戰(zhàn)術是抓重大項目深圳植物園。孫筱祥先生有鑒于在鄰近的廣州市也有以科研科普為主的全面完善的華南植物園,沒必要再造同樣一個。根據社會發(fā)展和人民文化游覽休息的要求,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風景植物園的新概念。要以中國特色的植物園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據“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的理念,他反對植物園原選址,規(guī)劃局支持并由馮良才同志選得孫先生同意的梧桐山腳的園址。此地為上選的山林地,有終年不涸的山泉,又有豐富的地形和適地的地方植物。有了科學的定性,并有合宜園址,遵循傳統(tǒng)理法,在地宜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譜寫中國傳統(tǒng)風景園林植物園新篇。植物園的建設是從一座山亭開始的,甲方自當要審核乙方的設計能力。此亭所在的小山崗,由此可下到湖區(qū),亦可上山區(qū),為山湖分界,焦景所在。其獨一無二的地宜,上可仰望梧桐山山頂,下可俯瞰深圳水庫碧波,因地因境取得景名“兩宜亭”?!把鲂恪薄案┨摗钡脑娨庾匀欢觥0仓亻芡び趰徃?,由亭出廊,循山崗斜出。亭面崗,背處引山道盤旋而上,因環(huán)境空間尺度而確定亭的尺度。亭起后,環(huán)境煥然而新。甲方滿意了,我們心也定了。兩宜亭施工設計者為同濟大學畢業(yè)調來北林工作的建筑老師洪宛華女士,經驗較豐富。
園林綜合效益是綜合的,但永遠的核心是文化藝術。美學家李澤厚說:“中國園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痹凇疤烊撕弦弧钡挠钪嬗^指引下,人尊敬和臣服自然,但不是追求樸素的自然美,而是寓社會美入自然美的園林藝術美。“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景以境出,但境由心造。景物因人成勝概。景物不能言,我們是景物的代言人?!霸娧灾尽?,把綜合效益詩化,首先景名詩化。詩是文,故要“以文載道”,滿足游人賞心悅目的要求。從布局而言則要“化整為零,集零為整”。要找出園景的中心。梧桐山向陸面大谷壑低處原有大山塘積水。就大山塘因山擴水,形成仙湖。孫先生有鑒于梧桐山為新安鎮(zhèn)山,梧桐山為新安八景之一,有“鳳凰棲于梧桐,仙女嬉于天池”的記載,因此定名仙湖①,響亮而又有住世瀛壺意。不涸山泉建壩攔水便可按設計的常水位形成自然多致、以山抱水的仙湖。湖南北狹長,分出東、西岸。東岸由山腰陡下至臨水的一片平原,蘆竹叢生,高下相銜,自成仙湖中心點。據此引溪穿旁并起人工島藥洲相傍。不忘初想,廣東最早園林即“九曜園”,又稱“藥洲”。藥洲即仙藥之洲,植物園有藥材植物。島形自然若有頭腹尾靈動的變化。淺岸入水,有飄逸神態(tài),飄飄若仙。島上小石坊請汪雪楣老先生撰了兩幅楹聯(lián)。正面為:梧山園影蔥蘢在,海浪宵聲斷續(xù)來。背面為:一望堯天舜地,四圍水色山光。
1 深圳仙湖植物園Shenzhen Fairy Lake Botanical Garden
那時我還不長于撰聯(lián),故特請給我講《園冶》的老先生撰寫,因境生情,引人入境。鑒于此處水岸叢生蘆葦,山谷竹林茂盛,借“竹深留客”問名“竹葦深處”。鎖龍橋跨溪引進,低廊向水院外,庭院內景物深深。坐北朝南,負陰抱陽,視線開闊,容人量大。鄧小平同志和楊尚昆同志種的紀念樹也在淺草坡地上。濃蔭匝地,余蔭子孫。
其余景點也基于因借順理成章。南碼頭留戀鄉(xiāng)情,名“蘆汀鄉(xiāng)渡”。北碼頭名“山塘仙渡”。取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意。仙湖東岸最北,山谷曲折幽邃,用以為水生植物園,定名“曲港匯芳”。港中蔭下,逆水泊舟,是為供冷餐、茶飲之所,定名“山塘野航”,傳承創(chuàng)新之石舫。
東岸深處有呈丫字形谷壑,三谷交匯后向西延展為山包大壑,自然空間十分幽靜,而且向陽面光線充足,是為盆景園佳址。以往盆景園都標以“凝固的詩,無聲的畫”。這與園林分不開,實際上是尺度的差別。園林身游、盆景神游。宜名“咫尺神游”,或言“盎然情趣”。引上游水穿谷而下,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學習避暑山莊山區(qū)造園“因山構室”之法,組成互為對景合為一體的山地盆景園。自然光線好的一面做樹樁盆景展室,名“縮龍成寸”。相對另一面作為名曰“卷山勺水”的山水盆景展室,精品展館名“萃錦堂”。賓主分明、高下相屬、穿巖延水、爬山廊跌宕或成坡,是為一所山林氣氛十分濃厚的山林盆景園。反映嶺南地帶性植物特色,除了進門后傍崖臨壑的大花喬木區(qū)外,棕櫚科植物也是很重要的。有低崗向湖傾斜的緩坡地帶,水邊有零星棕櫚植物點綴。由水至山逐漸加密,在疏朗的自然地形上散植棕櫚科喬木的樹叢和樹群,展示其枝葉瀟灑、清風徐來、婆娑多姿的清麗景觀。在樹叢組成前置框景的畫面中興建具有棕櫚科植物特色的“棕風閣”高踞崗上。崗下安“蓑亭”作為陪襯,皆為借棕成景,涵“蓑衣棕風”意?!秷@冶》所謂:“花木情緣意逗,園林意味深求?!庇晌抑鞒挚傮w設計,白日新先生為建筑設計師,黃金锜先生為結構工程師??汕晌覀內硕汲缇粗袊鴤鹘y(tǒng)園林,有志于有所創(chuàng)新。此園被評為全國三等獎,1993年深圳市設計一等獎,2018年中國最佳植物園“封懷獎”(圖1)。
2 深圳市老干部中心庭園(紅云圃)Garden of Shenzhen Veteran Cadre Center (Red Cloud Garden)
3 深圳“錦繡中華”Shenzhen “Splendid China”
亞熱帶初夏的水果荔枝,好品種在全國分布很稀少,珠江口是一重要產區(qū),深圳南山等地都有名產。在鄰近原市政府西側有一處老荔枝園,因為用地定性為老年退休干部活動點,所以不滿足于果園而要求增設文化游覽休息的設施。這里不僅滿園皆荔枝,而且樹齡老,因水肥條件好,結果時老枝橫空、紅云滿天,情緣意逗,因之問名“紅云圃”(圖2)。根據現(xiàn)狀有空地之地宜,確定做一個自然山水園。水體平面設計以不破壞一株老荔枝為原則,因退讓果樹而自然曲折,水之三遠“闊遠、深遠、迷遠”因地而成。聚則遼闊,散則瀠洄。風弄水影,變化無窮。加之鳥語花香、宜人流連。掘池之土在水邊林間堆筑土崗、土阜。自然地勢之高下,峰回路轉之情趣自生。其中有一口直徑約6 m的機井,地下水源豐富而地面景物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的反差大。當時有3種意見:一是填井;二是井上蓋一個立體花臺;我的意見是保留井的使用功能,改井為景觀。印象中蘇州留園五峰仙館西側有一處建筑名曰“汲古得綆處”,即要汲取古代文化須有井繩。白日新先生很贊成此意見并補充“修綆汲深泉”,井繩越長汲的水越深。于是將井口縮小成常態(tài),正六方石井墻高出地面,白先生手書“修綆汲深泉”鐫刻于井墻上,加以老荔斜枝、紅荔吸睛。情不自禁地得出“古荔深泉”的景名。既可插管汲水,又儼然成景。
另一處是音樂廳,由于用地有限,吳肇釗君設計的建筑小巧精致,而背面空地僅5 m進深,要我做相應的假山設計,并由當時廣州最好的假山師傅兩兄弟負責施工。他倆多年施工經驗,深諳山石紋理和結構,很想與我合作交流。音樂廳的功能既要室內共鳴又要室外吸音而減少對外干擾,于是出現(xiàn)空山的構思。視線焦點所在設計一個形體巨大、空靈、深遠而又層次豐富的山石水“岫”。旁接自高處順勢而下的幽谷。方格網控制平面圖,并用聚苯乙烯脂燙制了模型。石材為花崗巖的表層,白中帶黃,塊體頑夯。這兩位師傅因材掇山,充分發(fā)揮材料的優(yōu)勢,日子一久,白石變灰黑。區(qū)區(qū)小地,卻顯示小巧精致、深遠空靈。因時久而不見接縫,真如之作。
園林自然也有跟風、趕時髦之說。當時正是世界上出現(xiàn)微縮園林之時。有一次正準備收工返京之際,偶爾上華僑城參觀,遇見王金波經理熱情,急切地要我們留一段時間為之做微縮園林。盛情難卻,白先生、黃先生和我答應給他出一個總體設計方案,把行裝和圖板運到建好尚未細裝修的居民樓中緊張地抓緊工作。微縮園林就如同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小人國。常人可一目收覽平常不可能盡收目中的景致。首先三人一致同意做中國風景園林的微縮園,意取“錦繡中華”(圖3)。除了提出要切實保護所在園址的紅樹林,100 m寬的紅樹林可減弱10 m高浪的破壞,其地宜也因內陸外海符合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我們湊了一下欲建的景點,三人把以往游歷過的風景園林擇其要者編成名單,根據用地的方向和高低結合景物特點,尋相宜之地面為之。另一重要問題就是游覽的視線要避免與正常尺度的景物相干擾。白先生總攬三位的意見主筆出了一張總體設計平面圖,幾經修改方得大家比較滿意的方案。為了彰顯服務區(qū)的特色,決定采用和現(xiàn)時此地現(xiàn)代建筑反差較大的蘇州園林建筑。若干年后,王經理陪我們游園。在服務區(qū)用午餐,還真是那么一回事。
深圳任務告一段落后,我們大批人馬要返校,特地留下一粒種子—第3代傳承者何昉作承前啟后的發(fā)展工作。初時有黃金锜教授的輔助,在經歷了不少困難后終于成立了“北林苑”園林設計院。成員從數(shù)十人發(fā)展到300多人,繼而又以最大毅力申辦《風景園林》雜志,最后要中央有關領導批準。從此中國有了2本園林的一級刊物。
回憶這40年,是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我們師生成長的40年。鄧小平同志視察仙湖風景植物園時說:“這里的風景真優(yōu)美?!边@是對致力于仙湖植物園全體人員辛勤勞動的肯定和鼓勵。我們當繼續(xù)投入改革開放,爭取圓了美麗的中國夢。數(shù)十年前的助教現(xiàn)為博導教授,40年前的年輕設計代表,現(xiàn)在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陽光雨露和深圳特區(qū)建設培養(yǎng)了人才。特區(qū)也是我們產學研的重要基地。
注釋(Note):
① 初名仙湖風景植物園,后更名仙湖植物園,下文簡稱仙湖。
圖片來源(Sources of Figures):
圖1、3由陳衛(wèi)國拍攝;圖2由白日新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