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洲 張仁祥 彭 麗 張 智
骨骼肌肥大的最佳化訓練方案
余 洲 張仁祥 彭 麗 張 智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軍事基礎(chǔ)系 軍事體育與航空體育教研室,江蘇 南京 211101)
阻力訓練可以增強人體的肌肉質(zhì)量。調(diào)控力量訓練中的變量是優(yōu)化肌肉效果的關(guān)鍵因素。訓練至失敗是最大化肌肉生長的必要條件。但在實際應用中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影響,應根據(jù)個體的實際需求,設計最佳骨骼肌的肥大計劃。
力量訓練;骨骼??;訓練至失敗
阻力訓練是一種公認的可以增強人體肌肉質(zhì)量的鍛煉手段[1]。調(diào)控力量訓練中的變量是優(yōu)化肌肉效果的關(guān)鍵因素,如訓練量、負荷強度和訓練次數(shù)[1]。訓練的努力程度可以通過個體接近肌肉衰竭的程度來估計,訓練至失敗可以定義為激活的肌肉在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無法重復下去[2]。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就有人主張力量訓練使用這種方法[2]。最初,Rooney等人認為訓練至失?。ㄅc訓練不失敗相比)可以較好地發(fā)展力量[3],但也有研究與之存在沖突。經(jīng)薈萃分析,在訓練至失敗和非失敗訓練中,力量可以得到類似程度上的增加[4]。這種薈萃分析(以及大多數(shù)原始研究)僅著眼于力量的提高,關(guān)于訓練失敗對肌肉肥大影響的研究較少。當前,最佳化訓練和精準能力是未來發(fā)展的方向[5,6]。因此,充分認識力量訓練至失敗這一方法有助于提高設計訓練計劃的能力。
一些研究認為,進行失敗訓練是最大化肌肉生長的必要條件[7]?;诘睦碚撘罁?jù)是,失敗訓練會導致運動單元的全面招募,被認為是增加肌肉大小的重要組成部分[8]。但是,此適用性可能因負荷強度不同而發(fā)生變化。進行高負荷強度練習,高閾值運動單元幾乎立即被募集,因為從鍛煉開始就需要高水平的力量[9]。這與低負荷訓練相反,在低負荷訓練中,起初不需要用力來舉起重物,高閾值運動單元募集被延緩,當組數(shù)增加,變得疲勞時,才會招募高閾值的運動單位來維持力的輸出。有研究表明,在低負荷訓練過程中,疲勞性的同心收縮會使表面肌電圖活動相應增加,但隨著負荷的逐漸增加,這種作用逐漸減弱[10]。因此,這種假設認為高負荷訓練時,訓練至失敗的需求變得不重要。
另外,有研究認為,訓練至失敗可以通過增加代謝壓力來促進肌肉生長。有證據(jù)表明,代謝產(chǎn)物的積累(無氧能量代謝產(chǎn)生的副產(chǎn)物)增強了阻力訓練的合成代謝反應[11],但這一說法仍是推測性的。也有研究表明,持續(xù)性的自愿疲勞會增加能量需求,從而導致更多的代謝物積聚。這可以支持訓練到失敗會產(chǎn)生有益代謝作用[2]。然而,尚不清楚,與停止失敗的實驗組相比,“全面”期間產(chǎn)生的額外新陳代謝壓力是否導致更大的肌肉蛋白合成??赡艽嬖诖x應激的閾值,超過該閾值的訓練,益處不在增加。
目前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并且存在沖突。有一項研究比較了休閑訓練男性骨骼肌的生長情況,其中一組訓練至失敗,而另一組則沒有[12]。研究采用多組練習方式,每次做3-5組,每組10次,組間休息60秒。鍛煉內(nèi)容包括高拉、肩部推舉和腿部屈伸練習。結(jié)果表明,在12周訓練后,進行失敗訓練的組的肌肉明顯多于未進行失敗訓練的組。該方案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非失敗訓練方案,即在給定的疲勞重復次數(shù)下停止訓練。因此,研究的有效性有限。在Schott等人的研究中,一組采用低疲勞訓練方案訓練,每次做4組,每組10次收縮(每次收縮持續(xù)3秒,然后休息2秒),組間休息2分鐘;而另一組進行高強度疲勞訓練,每次做4組,每次收縮持續(xù)30秒,組間休息1分鐘。在訓練14周后,只有高強度疲勞組的肌肉大小顯著增加,這進一步證明了疲勞對于增加肌肉質(zhì)量的重要性[13]。但該方案沒能反映在實際情況下進行的抵抗運動,因為該方案僅包括等距肌肉動作。此外,低疲勞組的訓練方案涉及重復休息,這也是傳統(tǒng)阻力訓練不經(jīng)常使用的。
最近,Nobrega等[14]人對32名未經(jīng)訓練的人進行每周2次訓練,分別在高負荷(80%1RM)和低負荷(30%1RM)下進行3組腿部伸展運動。該研究采用內(nèi)部設計,每個下肢隨機分配以執(zhí)行這些訓練,受試人員直至失敗,或自愿終止練習。12周后,各組之間的肌肉橫截面積增加在統(tǒng)計學上相似。結(jié)果顯示,在高負荷情況下,失敗訓練:26.694千克;非失敗訓練:26.042千克。在低負荷情況下,失敗訓練:21.114千克;非失敗訓練:20.643千克),可見失敗訓練和非失敗訓練之間的訓練負荷差異很小。這表明所執(zhí)行的非失敗條件接近完全疲勞(非失敗訓練可能僅比失敗訓練少1-2次)。也就是說,接近肌肉衰竭的訓練與達到實際肌肉衰竭的訓練對增加肌肉的大小可能同樣有效。
當前,訓練至失敗在實際應用中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在試圖增加骨骼肌肥大方面,訓練至肌肉失敗,采用低負荷強度力竭時,高運動單位才被激活,這一方法可能不是最優(yōu)的選擇[2]。從訓練的安全來看,采用力量訓練器材進行單關(guān)節(jié)訓練較為安全;采用多關(guān)節(jié)或自由體重訓練,損傷的風險會增加。訓練至肌肉失敗可通過制定訓練計劃,進行周期訓練,并進行定期監(jiān)控,避免發(fā)生運動損傷[2,15];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與每組非失敗6×5重復方案相比,采用每組3×10重復方案訓練至失敗,運動后的恢復速度將減慢,可長達24-48小時[16]。因此,如果訓練計劃為高次數(shù)(每周>4次),訓練至失敗這一方法不是最佳的選擇。由于訓練接近失敗與肌肉訓練至失敗可能獲得效果相似[14],因此應根據(jù)個體的實際需求,設計最佳骨骼肌的肥大計劃。
[1]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position stand. Progression models inresistance training for healthy adults[J]. MedSci Sports Exerc, 2009(41): 687-708.
[2]Schoenfeld BJ, Grgic J. Does training to failure maximize muscle hypertrophy[J]. Strength Cond J,2019,41(5):108-113.
[3]Rooney KJ, Herbert RD, Balnave RJ.Fatigue contributes to the strength trainingstimulus[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4(26): 1160-1164.
[4] Davies T, Orr R, HalakiM, and Hackett D. Effectof training leading to repetition failure onmuscular streng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J]. Sports Med,2016(46): 487-502.
[5]馬繼政,丁明超,黃強年.現(xiàn)役人員人類能力最佳化和精準能力的發(fā)展策略[J].湖北體育科技,2018,37(7):612-616.
[6]馬繼政,楊靖.軍事職業(yè)活動相關(guān)骨骼肌疼痛的精準運動訓練策略[J].湖北體育科技,2019,38(1):70-74.
[7]Burd NA, West DW, Moore DR,et al. Enhanced aminoacid sensitivity of myofibrillar protein synthesispersists for up to 24 h after resistance exercisein young men[J]. J Nutr, 2011(141): 568-573.
[8]Wernbom M, Augustsson J, Thomee′R. The influence of frequency, intensity,volume and mode of strength training onwhole muscle cross-sectional area inhumans[J]. Sports Med,2007(37): 225-264.
[9]Duchateau J, Semmler JG, Enoka RM.Training adaptations in the behavior ofhuman motor units[J]. J Appl Physiol,2006(101):1766-1775.
[10]Schoenfeld BJ, Contreras B, Willardson JM,et al. Muscleactivation during low- versus high-loadresistance training in well-trained men[J]. Eur JAppl Physiol, 2014(114): 2491-2497.
[11]Takada S, Okita K, Suga T, et al. Low-intensityexercise can increase muscle mass andstrength proportionally to enhancedmetabolic stress under ischemic conditions[J].J Appl Physiol (1985), 2012(113): 199-205.
[12]Goto K, Ishii N, Kizuka T, et al.The impact of metabolic stress onhormonal responses and muscularadaptations[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5(37):955-963.
[13]Schott J, McCully K, Rutherford OM.The role of metabolites in strength training.II. Short versus long isometric contractions[J].Eur J Appl PhysiolOccupPhysiol, 1995(71):337-341.
[14]Nobrega SR, Ugrinowitsch C, Pintanel L, et al. Effect ofresistance training to muscle failure vs.volitional interruption at high- and lowintensitieson muscle mass and strength.J Strength Cond Res, 2018(32): 162-169.
[15]馬繼政,丁明超,馮煊,等.現(xiàn)役人員人類能力最佳化—訓練傷的預防策略[J].體育科技,2018,39(6):14-15.
[16]Moran-Navarro R, Perez CE, Mora-Rodriguez R, et al. Time course of recoveryfollowing resistance training leading or notto failure[J]. Eur J Appl Physiol,2017(117): 2387-2399.
Optimized Training Program for Skeletal Muscle Hypertrophy
YU Zhou, eatl.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Nanjing 211101, Jiangsu, China)
余洲(1979—),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軍事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