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迪
現(xiàn)在年輕人之間流行的東西,越來越魔幻了。我們剛剛經(jīng)歷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夏天。在這個夏天,馬東和愛奇藝用《樂隊的夏天》宣布回歸,《乘風破浪的姐姐》用“小姐姐經(jīng)濟”宣布而立之后的回歸。
誰知熱度還沒過去,天氣剛一涼爽,猝不及防刷屏的不是大閘蟹,而是“秋天第一杯奶茶”。這到底是什么梗?為什么會刷屏?對于品牌來講有哪些啟示?
這個梗一開始是有人在微信給對方上發(f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對方二話不說,發(fā)來一個52元紅包,意思“拿去買奶茶喝吧”,誰知她把截圖曬出來之后,就引發(fā)全網(wǎng)跟風。這是一種以請你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名義發(fā)紅包的行為。
這可樂壞了不少奶茶品牌,突如其來的營銷好機會啊,于是借勢在微博玩了一把抽獎。奈雪の茶和新晉網(wǎng)紅書亦燒仙草,都是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為話題,通過用戶發(fā)微博曬奶茶的方式,再抽用戶贈茶飲1杯;喜茶則是順勢推了波新品,在用戶評論中選5位贈送2款新品,用戶評論數(shù)達到了近4000;CoCo都可則非常直接,只需關注和轉發(fā)帶超話的微博,即可參與抽獎。
因為這個猝不及防火起來的梗,河南信陽一家奶茶店的店員稱,9月23日當天,奶茶銷量增加 30%。后來各行各業(yè)紛紛來湊熱度,還演變出了“秋天的第一打啤酒”“秋天的第一頓火鍋”“該保養(yǎng)的年紀,千萬不要說你只喝奶茶”等。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喬納·伯杰的《瘋傳》一書,通過多年調查和實驗研究,揭示了這些口口相傳和社會傳播背后的科學秘密。喬納·伯杰指出,每一個病毒式營銷事件的背后都擁有六個特質:社交貨幣、誘因、情緒、公共性、實用價值和故事。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事件,奶茶本身就是很好的社交貨幣,在此基礎上,還融合了節(jié)令情愫、恩愛人設,還有其他自帶社交屬性的花式表達,多種因素疊加,營造了一個很好的網(wǎng)絡社交場。
誘因,就是導火索,它只需要少量的環(huán)境暗示就能激發(fā)更多的相關概念和思想。當播放德國音樂的時候,大部分人會購買德國紅酒,這是一種誘因。一項研究表明,誘因會因為所處的時期不同而有所差別。如萬圣節(jié)前夕,所有橙色的東西,比如南瓜、橙子,都可以作為環(huán)境刺激物來誘發(fā)人們對橙色產(chǎn)品的向往。
“秋茶”的誘因是秋分,是所謂真正的“秋天到了”,看似再正常不過的季節(jié)變換,但透過氣溫和環(huán)境的變化會激發(fā)人們更多的相關聯(lián)想,可以是場景的、可以是情緒的……
秋天的情緒是什么?B站上的一篇帖子說得很真切:
入秋以來氣溫變化大,尤其成都這種陰雨綿綿的天氣,溫度一下子就降到了舒適度以下,這時候一杯暖暖的奶茶,帶來溫暖的同時,十足的香甜口味也能帶來實打實的幸福感。是不是像極了一個又暖又甜的好男人?而且不用多麻煩和付出多少成本,幾塊幾十塊就能享受到這種感覺。
秋天像春天一樣,是個多愁善感的季節(jié),是變化帶來的影響,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不安全感,但奶茶的溫暖可以補足,這就是大眾在秋天的情緒表達,帶有普遍的意義。
一杯奶茶的價格并不高,換取的是愛情。正如《三聯(lián)生活周刊》點評:這快樂,簡單、廉價、真實、不做作。那種沒有夢想,單純簡單的快樂,跟無憂無慮有什么區(qū)別!這大概就是《瘋傳》一書中所說的“實用價值”。愛情的主題從來不缺少故事,即便很平常,那也有著共振和真實的力量穿透感。經(jīng)過網(wǎng)絡蔓延后,千百個平常人的故事,那更是千姿百態(tài)的一幅勝景。
對于奶茶品牌來說,這波熱度背后,還有消費者對飲品的季節(jié)性表現(xiàn)出的更強的感知,這也是本次話題最讓人驚喜的地方。每到春季,整個消費食品領域都會迎來一波櫻花、抹茶上新。相較而言,秋天,似乎還沒有形成非常大規(guī)模的季節(jié)限定上新。茶飲里相對常見的秋天元素是桂花,比如煮葉剛推出的“大紅袍豆乳拿鐵”,就撒了桂花。
而對于非茶飲品牌,也不妨讓產(chǎn)品帶點情緒。先來舉個例子:
如果你有位朋友要過生日了,剛好他最近工作壓力很大,你決定送他個禮物,你會送他什么呢?如果不知道送什么,我可以推薦你一個禮物,既美觀又能向對方傳遞出你希望他放松一些的信號。
這是一個淘寶上的網(wǎng)紅花店推出的新產(chǎn)品,很簡單,一根松枝,插在一個現(xiàn)代感的瓶子里,產(chǎn)品名稱就叫做:放青松。
“古人常用物件的同音來做祝福,例如在新婚床上撒紅棗桂圓花生蓮子,寓意早生貴子;擺放大蔥祝福生的孩子聰明伶俐。這是一種很質樸很單純的邏輯,在這個什么都快的時代,我想讓大家放松下來,那就放一棵松,請放松。”關于“放青松”的由來,工作人員這樣解釋。
除了“放青松”,這家店還有“有焦慮”,一片綠油油的芭蕉葉子。這哪里是一家花店啊,這分明就是一個“情緒商店”,替用戶來對別人表達情緒的商店。這才是這家店所占據(jù)的生態(tài)位。
現(xiàn)在還有一些化妝品,也為產(chǎn)品打上了“情緒”的標簽,比如通過不同的情緒——“著迷”“貪心”“吃瓜”“好奇”……對應不同的腮紅,代替了常規(guī)的以顏色為主命名的產(chǎn)品名。
時至今日,好的禮物,其實必須是一個情緒載體,要能觸動收送雙方的一次情緒共振。
為這個看似無用的價值支付價錢是當今的時尚,這個價值給人們提供了愉悅、舒適、優(yōu)越感、心安、優(yōu)雅等,與“有用”這種“機能價值”相比,這種價值就是所謂“情緒價值”。
情緒是什么?它對人究竟有多重要?
梁寧曾經(jīng)做過一個比喻: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機,情緒就是底層的操作系統(tǒng),有的人是iOS,有的人是安卓,大家版本都還不太一樣。其實我們后天學習的東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驅動一個人的,其實是他的內(nèi)在感受、他的情緒、他的底層操作系統(tǒng)。
就拿愉悅與不爽來說,它們是同生的一對感覺,人的情緒是愉悅還是不爽,最重要的是我們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如果滿足就愉悅或爽,如果不滿足就是不爽。比如我們玩俄羅斯方塊,當累積到一定高度時,剛好有一個形狀能一下減掉一半高度,這時我們的感覺就是爽。而這爽的程度與減掉的高度成正比,減掉得越高就越爽。所有的游戲都是在利用這點人性,讓我們樂此不疲地玩下去。
情緒是所有動物一生下來就有的,它往往是一瞬間的體驗,在接觸到某一事物的時候,我們馬上就會做出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不需要通過語言或者寫作來表達,不用調用大腦思考;是當下的人通過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味覺的直觀感受即時產(chǎn)生的情緒,是基于人最本能的反應。在這方面最明顯的產(chǎn)品就是食物,酸甜苦辣咸,盡在情緒之中。不可否認,用戶情緒暴露了用戶對產(chǎn)品的真實感受,用戶情緒是檢驗產(chǎn)品市場效果最好的標準。
同理,我們在設計產(chǎn)品時,也可以為產(chǎn)品找到一種情緒,為情緒找到一種產(chǎn)品。
我們?yōu)槭裁匆染疲慷捶炕T夜、金榜題名時、他鄉(xiāng)遇故知,或高興或不高興。找到了產(chǎn)品的情緒和消費者的情緒,你就能明白我們?yōu)槭裁椿ㄥX,我們憑什么花錢。當找到了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價值后,你可能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你的目標市場在哪里。完成了這些步驟也就完成了營銷里的STP分析(市場細分、目標市場的選擇、市場定位)。
今天可能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明天可能是“春天的第一杯咖啡”“夏天的第一個冰淇淋”,還有可能“踏入職場的第一件襯衫”“入學的第一本書”……當找到了場景,滿足了情緒,也就不愁產(chǎn)品沒人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