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
很多人對去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短片獎的動畫電影《包寶寶》記憶猶新。在電影中,女主人包的包子變成了一個小孩,寂寞的她把包寶寶當作了自己的兒子,細心養(yǎng)育著。因為缺少和其他人的交流,媽媽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包寶寶身上,密不透風地愛著他。兒子長大了,想擺脫媽媽的束縛。后來,他帶女朋友回家,媽媽強烈反對,包寶寶要離家出走。幾近崩潰的媽媽把他揪起來,吞進了肚子里。
很少有人知道,《包寶寶》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導演媽媽說過的一句話:“真希望能把你變回小寶寶塞回我的肚子里,這樣我就一直知道你在哪里了!”一句話,成就了這部優(yōu)秀的影片。而這句話,又何嘗不是很多母親的共同心聲?!栋鼘殞殹芬l(fā)了很多人的深思:母愛不僅僅是堅韌和溫柔的,它也可能有另一面—吞噬。
在現(xiàn)實中,被母愛“吞噬”的孩子并不少見。
母愛的反面,是吞噬
十幾歲的孩子仍然和母親睡在一起,否則就會不安;媽媽一天挑剔孩子200次以上,最終在臥室安裝了攝像頭才放心……每次曉敏看到類似的新聞,都盡量避開,因為她能感受到那些孩子的痛苦。從出生到30多歲,她一直活在母親的掌控中。
曉敏的爸爸去世早,從小,她是聽著兩句話長大的。舅舅說:“你媽身體不好,你要乖乖聽她的話!”媽媽說:“你看我身體這么差,說不定哪天就死了,你得學著干活兒!”從四五歲開始,曉敏就凡事都依著媽媽,對于小小的她來說,失去媽媽是終極噩夢。讀初中時,媽媽更加“虛弱”了,連飯都不能做。放學后,曉敏要買菜做飯,照顧媽媽,然后再寫作業(yè)。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5年。這期間,媽媽總是不滿意,遇到不順心的事,她就想辦法推卸責任,把錯誤歸到曉敏身上。
后來,曉敏考上了另一所城市的大學,但她始終掛念著媽媽,每周末都坐五六個小時的火車趕回家,返校時,又因為擔心媽媽在車上哭得稀里嘩啦。畢業(yè)后,她對男朋友的唯一請求就是跟自己回家,和媽媽一起生活。就這樣,曉敏雖然結婚了,但一直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她回憶說,自己只放心離家過一次,那就是朋友結婚,她把媽媽托付給丈夫,自己去了一趟黃島,那是她十幾年來唯一的一次放松。
大家都覺得曉敏很孝順,但曉敏內心的苦只能自己消化。她身體不好,婚后流產了兩次,第三次懷孕,孕期還得了闌尾炎。萬分小心地做了手術,傷口反復感染,不能愈合。媽媽沒有一點兒憐愛,反而說:“這就是你的業(yè)障,都是因為你沒有把我照顧好,老天才這樣懲罰你!”曉敏很震驚,感覺這句話像刀子一樣剜進了心里。曉敏剛出月子,媽媽就躺倒了,說自己“身體不舒服”。曉敏只能捂著沒有好利索的刀口在廚房邊擦眼淚邊做飯。
盡管不愿意接受,曉敏還是承認了這個事實:媽媽的身體根本就沒有問題,她只是在用“虛弱”綁架自己。她無奈地說:“畢業(yè)10年,我老了20歲,我媽70歲的人了,看起來倒像是50歲!”
曉敏的故事,讓人壓抑。她的媽媽用幾近“虐待”的方式,一點點將她的正常生活占為己有。曉敏沒有自我,因為她從未和媽媽“分離”。媽媽也沒有自我,她只能用別人對她的關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和曉敏媽媽不同,有時候,“吞噬”也會通過其他形式表現(xiàn)出來。比如,母親用自己的愛,筑成一道密不透風的網,讓孩子在這個網里徹底消失。
阿宥就有這樣一個“好媽媽”。爸爸是藥商,經常出差,回來時總是醉的。已工作的姐姐住在單位,所以多數(shù)時候,家里只有阿宥和媽媽。媽媽對阿宥特別好,總對他說:“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你快樂!”但阿宥并不快樂。
上學時,同學來家里做客,媽媽總是熱情地招待??墒?,阿宥想去別人家玩兒的時候,媽媽卻說:“我不了解他家的情況,你不能去!”阿宥想?yún)⒓訉W校的夏令營,媽媽說:“天太熱了,你受不了,我們還是去長白山避暑吧!”在媽媽看來,只要她看不到的地方,都是危險的。同學們成群結伴地玩兒,他的身后卻永遠跟著一個媽媽。就算在家打游戲,媽媽也要搬個椅子在旁邊陪著……
阿宥總覺得,自己胸中總有一團莫名其妙的火,卻無處宣泄。和媽媽撒火,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她那么“好”。于是,他只能趁夜深人靜,偷偷地用壁紙刀劃自己,痛一下,麻木就得到片刻緩解。后來,媽媽發(fā)現(xiàn)阿宥傷害自己,就跪下來求他。阿宥覺得,自己是個“罪人”,他的罪,是沒有辦法像媽媽期待的那樣,開心地活著。
阿宥媽媽想傾注全部的愛給阿宥,卻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承受力。她愛的背后,是一種共生的渴望。阿宥的情緒,從來不屬于自己,他要對媽媽的“好心情”負責??墒?,獨自一人時,他覺得那個很喪、不開心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有一種心結,叫作如何離開媽媽
母親吞噬的力量,不會輕易地消除,那些被吞噬過的孩子,往往一輩子都面臨著內心的掙扎。
多數(shù)時候,曉敏是左右為難的。媽媽對她的掌控,讓她失去了對人際關系的客觀判斷,別人的情緒很容易左右她,這讓她覺得很累。畢業(yè)后只工作了3個月,她就辭職回家,做起了全職主婦。很多同學不理解,畢竟她念了很好的大學,工作能力也很強,只有曉敏不覺得可惜。對于她來講,學歷、工作都不算什么,人生中最重要的議題,是處理和媽媽的關系。
曉敏的媽媽,在自己的家庭中排行老小,哥哥嫂子、姐姐姐夫一大堆人照顧她,她已經習慣了自己成為“吉祥物”一般的存在,所以在有了曉敏之后,她希望女兒也來照顧她。有一回,曉敏帶孩子出去,囑咐媽媽做晚飯。回家后,發(fā)現(xiàn)媽媽只炒了一盤酸菜,而且吃得只剩了個菜底,幾乎沒有她的份。曉敏很無奈,任何時候,不用媽媽主動說,她就把媽媽照顧得妥妥帖帖。反過來,媽媽卻這樣對待自己。曉敏感覺,她和母親的角色簡直是反了。
曉敏也想過和媽媽分開,但她做不到。親戚們的輪番指責,媽媽的尋死覓活,她都應付不來,狠下心掙扎幾次后,只能認命。好在,曉敏的丈夫很體貼,也理解妻子的難處。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包容伴侶和自己的媽媽過于親近。阿勇的苦惱就在于此。
晚上看電視,老婆阿英想看綜藝,老媽想看電視劇。遙控器在阿勇手里,兩個人都等著他的選擇?!耙唬阌檬謾C看?”阿勇試著商量,阿英冷笑一聲,站起來回了臥室。阿勇嘆了口氣,他知道,老婆委屈了,但老媽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他不忍心。
從小,阿勇就是“媽寶男”。上大學的時候,媽媽每個月都坐火車去看他,幫他洗衣服、換被褥。不能見面的日子,也要每天通電話。這種親密的母子關系并沒讓阿勇覺得有什么不妥,直到婚后,妻子明顯的反感讓阿勇覺得很無奈?!叭绻阌形疫@樣一個媽媽,你就會明白!”阿勇試圖讓阿英理解他的感受,阿英卻拒絕接受,哪個女人不想得到丈夫全部的愛?
有一部分母親,不會完全呈現(xiàn)自己的吞噬性。她們常常以不讓孩子從原生家庭中獨立出來的方式,偷偷地展現(xiàn)自己的吞噬性?!拔覍δ愫?,這樣你就不好讓我離開了?!边@就是阿勇媽媽的邏輯。
“媽媽,您不用那么辛苦,我們可以照顧自己!”阿勇也想拒絕。但是,看到媽媽迷茫、失落的表情,他又把話題岔開了。阿勇越來越覺得,媽媽的愛像甜品,膩得化不開,吃多了對身體并不好。他很想學會怎樣和媽媽保持合適的距離。
與過去和解,挖掘母愛中滋養(yǎng)的一面
生命的最初,每一個嬰兒對母親都是一種掠奪式的愛,這是生命的本能。隨著嬰兒漸漸長大,和母親之間的聯(lián)結會變得松弛,如果這種自然分離誘發(fā)了母親的內在焦慮,她們就會想盡辦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這時候,母愛的吞噬性就慢慢地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母親,不是一個完整的母親,她們只是一個曾經受過傷的孩子。所以,子女也要像幫助孩子那樣去幫助他們,這樣才能克服背叛母親的內疚,有機會成為自己。
阿宥為了和母親分離,走了漫長的路。以前,他一直折磨自己,覺得是自己有問題。直到有一天,陪媽媽去看精神科醫(yī)生,大夫說媽媽得了“雙向情感障礙”,他才明白,媽媽的一部分行為是由疾病引發(fā)的,這讓他心里好受了很多。陪媽媽看病期間,阿宥明白了,過分遷就對病人不利。從那時起,他就開始醞釀和媽媽分離。
阿宥去一家超市做了收銀員,工作穩(wěn)定后,就從家里搬了出來。20歲,他第一次嘗試獨立生活,感覺一切都是鮮活的。工作10個小時,回家倒頭睡12個小時的感覺,他從未體驗過;一邊吃泡面一邊看電視,也很自由。原來,媽媽眼中的“吃苦”,是這樣的感覺。
阿宥偶爾會回家看看,但不做過多停留,幫幫忙就走。媽媽狀態(tài)好的時候,他們一家四口會出去吃個飯,聊一下近況。有別人在,阿宥可以慢慢地放下戒備,分享自己的生活。一次吃飯,他說想辭掉工作,去考個“口譯證”?!翱甲C也不用辭職吧……”媽媽話說到一半,突然意識到什么,停了一下,然后說:“不過你應該已經想清楚了!”話題就這樣被岔開了,阿宥松了口氣,他發(fā)現(xiàn)媽媽已經有所變化,不再讓自己感到窒息了。小時候,阿宥覺得離開媽媽,家就會分崩離析,現(xiàn)在看來,正好相反。阿宥覺得,愛的確需要距離,而自己和媽媽,已經開始體會到這種距離帶來的美好了。
有的時候,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也是和父母們分離的最佳時機。如果和孩子擁有健康的親子關系,就是在從心理上和母親進行分化。曉敏說:“自從有了女兒,我看了很多心理學的書籍,我一直特別注意,決不會像我媽控制我那樣對待孩子!”這就是一種健康的分化,雖然曉敏不能拋開母親獨立生活,但是經歷了痛苦的過渡期后,她在心理上已經和媽媽分開,不再認同她的虛弱,并且逐步減少她對自己的控制。
以前,曉敏沒有能力拋開母親,但當她自己也成了一個母親、一個足夠成熟和智慧的母親時,就有力量和媽媽分庭抗禮了。這時候,她會優(yōu)先丈夫的需要,優(yōu)先孩子的需要,甚至敢于優(yōu)先自己的需要,而不會總是優(yōu)先媽媽的需要。這就是成長,不需要決裂,完全可以做得更加自然。
在吞噬和被吞噬的關系中,要有一個人先站出來,告訴對方“界限”在哪里。阿勇給阿英買了一條名牌項鏈,媽媽問:“這么貴,是不是鉑金的?”阿勇沒有解釋,媽媽一直跟在后面碎碎念:“花那么多錢買個鐵,你怎么回事?”阿勇一直不理睬。后來,媽媽開始翻發(fā)票,阿勇把她拉出了臥室:“這是我們的事兒,阿英就喜歡這個,您不用管!”一句話,把媽媽氣著了,但過了一陣子也就好了。阿勇拒絕了媽媽的干涉,覺得自己走出了第一步,很有成就感。最近,阿勇和妻子商量著想要孩子。孩子出生后,可能又會和媽媽面臨新的矛盾。但生活總在繼續(xù),阿勇覺得自己越來越有勇氣見招拆招。
《包寶寶》的導演石之予用作品表達了自己和母親的關系。當她用一部獲獎短片致敬曾經過度保護她的媽媽,說明這種情結在她的內心中已經得到了升華。《包寶寶》的結局是美好的,媽媽發(fā)現(xiàn)“吃掉孩子”只是一場噩夢,兒子也幡然醒悟,與母親和解,一家人其樂融融。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母子沖突不會如此輕易地化開。在這個時候,需要反思的不僅僅是媽媽,也有被吞噬的孩子們。
有人把母愛比作大地,可不要忘記,滋養(yǎng)萬物的大地,也會用地震和海嘯吞噬生靈。母親的愛,也可能因為內在的不穩(wěn)定和外在的壓力,變得具有攻擊性和吞噬性。如果子女任由母愛吞噬自己,兩個人化作一段共生的關系,失去了邊界,只會失去改變的能力。
這時候,需要擁有更加清醒的頭腦,把視角切換到母親的成長中—那些有吞噬性的母親,她們在童年也可能被吞噬過,或者被家人過度忽視,所以,她們總找不好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為童年不完整,這些母親也未能擁有完整的、健康的人格,她們的愛總是印著自己人格的缺陷。比如,邊緣性人格的母親,總是通過傷害、控制自己的孩子來懲罰周圍的人。而依賴性人格的母親,心中認定孩子從屬于自己,不肯和孩子分離。
所以,每一個表現(xiàn)出吞噬性的母親,她們最核心的問題,是不知道在親密關系中如何去愛。所以,不要只念及母愛的無私和深沉,而忽略體察母親的內心。尤其當我們長大了,有力量的時候,就更應該勇敢承擔起來,努力讓富有滋養(yǎng)的、真正的愛在彼此間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