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吉 雅
她生在延河邊,長在寶塔山下。1994年,作為學校里第一個少先隊大隊長,她當上了“紅領巾小講解員”;2000年,參加第四次全國少代會時,她在中華世紀壇講解“延安精神”;2010年,走上大隊輔導員崗位后,她帶領更多“紅領巾小講解員”傳承紅色基因、開展愛心助學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角色在轉變,但她胸前的紅領巾始終鮮艷。
她就是第19屆“陜西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被隊員們稱為“媽媽老師”的陜西省延安市延安實驗小學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康晨。
康晨為隊員們上隊課
2017年10月的《輔導員》雜志曾以《就這樣傳遞星星火炬》為題,報道了康晨和隊員們的暖心故事。3年過去了,追蹤康晨的成長路,我們發(fā)現(xiàn)她有許多變化。在主動地摸索教育規(guī)律過程中,她有了新的思考和行動,但始終不變的是她對“紅孩子”們的愛。
康晨“愛孩子”在學校里是出名的。她常像媽媽一樣對待生長在革命老區(qū)延安的“紅孩子”們,并用自己的真誠和摯愛贏得了他們的心。她總能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和隊員們打成一片,表揚隊員時還會像變魔術一樣,從口袋里掏出各式糖果或小獎品送給他們。
建校初期,學校里有許多“留守兒童”沒有地方吃午飯。在時任校長張潤海的支持下,康晨曾開放少先隊大隊部,及時地解決了這些孩子的就餐地點問題。
之后,她又推動成立了“紅領巾愛心助學社”,倡導全校師生和愛心人士為“留守兒童”捐款、捐物,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少先隊大隊部就這樣成了“紅領巾之家”,從此“人氣”越來越旺,隊員們都愿意在這里快樂地學習、交流、鍛煉、成長。
作為少先隊輔導員代表參加第八次全國少代會期間,康晨接到了多個來自棗園的電話,向她表示祝賀。原來,2013年延安市教育局選派優(yōu)秀教師到棗園的鄉(xiāng)村學校支教,康晨主動請纓去完成這一光榮任務。支教期間,她每天6點10分就在學校組織隊員們晨練,22點40分確定5層樓里的隊員們全部睡下后才回家。有一天,隊員們正上晚自習,學校突然斷電??党恳贿呄驅W校領導反映問題、請求幫助,一邊組織在校的教師將2000余名隊員分組列隊從教室轉移到操場,并確保一個都不少。她還動員老師們將自己的車開到操場周圍,一起打開車燈,照亮隊員們活動的區(qū)域。等到來電后,她和老師們又將隊員們分別送回宿舍。就這樣,康晨一點一滴地認真履行少先隊輔導員的職責,與棗園的師生結下了深情厚誼,時至今日棗園的師生們仍很關注她的情況,主動為她加油。
康晨為隊員們講解學校少先隊活動
康晨的網上隊員聯(lián)系錄里有不少隊員。他們的每一個成長瞬間,康晨都會用心記錄。第一個稱康晨“媽媽老師”的隊員高典就是其中之一。
在2017年陜西省第七次少代會上,康晨作為延安市代表隊的輔導老師,細心周到地照顧每一個隊員。會議結束時,許多隊員都給康晨留下祝福的卡片,表達對她的喜愛。當康晨了解到父母從事長途貨運工作的隊員高典會后只能一個人留在西安的家中后,一聲不吭地把隊員們送回延安,又開車趕往西安照顧獨自在家的高典,還為他買了兩套合適的換季衣服。
從此,康晨經常在周末帶著父母無暇陪伴的高典與自己的家人一起游玩、吃飯等。高典升學、參加各項活動時,也總會聽康晨的建議。今年端午節(jié)前,已上高中的高典又跑到學校來為“康媽媽”送自家做的粽子。
面對不少隊員稱自己“媽媽老師”,康晨笑著說:“沒想到,我的兒子、女兒都長這么大了,我真幸福!”
用熱愛與擔當對待少先隊事業(yè),讓康晨感受到了溫暖和幸福。她又把這份溫暖傳遞給身邊的隊員們,讓他們也擁有一份幸福。因此,隊員們都說:“長大后,我們也要像‘康媽媽’那樣,做心中有愛的人,為祖國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實踐中認真思考,主動探索,讓康晨的少先隊工作專業(yè)技能有了顯著提升。她帶領隊員們先后成立了學校少兒電視臺、紅領巾廣播站、少先隊鼓號隊,還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建立了“小桂花”電子閱覽室、生態(tài)植物園、科學探究室等規(guī)范的少先隊活動陣地40多個,更將少先隊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
康晨主持“紅領巾心向黨,爭做新時代好隊員”延安市紀念少先隊建隊70周年主題隊日活動
近年來,康晨參與國家級少先隊課題的研究,發(fā)表論文7篇,分別赴陜西省志丹、安塞、黃龍、黃陵、甘泉等地做少先隊專業(yè)知識講座19場,指導3所學校成立了學校少工委、召開了學校少代會……2018年,康晨兼任延安市少工委副主任后,以多種方式積極促進延安市少先隊工作更上一層樓。
▲康晨為隊員們示范講解延安楊家?guī)X革命故事
▲康晨帶領紅領巾小講解員們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講解后合影
從1997年,作為“紅領巾小講解員”,為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講述發(fā)生在棗園的革命故事,到2010年作為少先隊輔導員,利用業(yè)余時間主動擔當志愿講師,義務前往延安市轄的9個縣區(qū)、10余所學校培訓“紅領巾小講解員”,23年來康晨一直努力研究并傳播“延安精神”,還帶出了一批又一批“紅領巾小講解員”。延安實驗小學五(12)中隊的隊員張力文就是其中之一。
康晨帶領張力文和她的伙伴們走進楊家?guī)X、棗園、鳳凰山、南泥灣、橋兒溝魯藝舊址等延安革命舊址,尋找每孔窯洞、每棵樹、每張桌子背后動人的革命故事。他們用心學習、精心準備、生動講述,以自己的行動傳承紅色基因。
為了提高講解水平,張力文在康晨和母親的陪同下,多次來到魯藝舊址觀摩,聽專業(yè)講解員的講解,采用“你問我答”的形式反復練習,還嘗試在學習延安文藝時期歌曲、秧歌的基礎上,以講、唱、跳等多種形式展現(xiàn)革命歷史中的諸多場景。張力文聲情并茂、創(chuàng)意十足的講解,贏得了魯藝舊址參觀者的一致好評,自己多方面能力也有了迅速提升。2019年,張力文榮獲了“全國新時代好少年”稱號。
看著一代代“紅領巾小講解員”茁壯成長,康晨更堅定了根植于紅色沃土培養(yǎng)“紅孩子”的信念。如今,她正努力團結更多人在紅色之路上一同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