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伊 念
詩、詞、曲、賦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并稱的四種文學(xué)體裁,但在這四種文體中以賦的研究相對薄弱。若將辭賦分為騷體賦、文體賦、駢體賦和律體賦四種體裁[1]159,則律體賦的研究又較弱。其實,律賦作為唐宋科舉考試中的官定賦體,是賦體中的重要類型,流傳至今的作品也數(shù)量眾多。
以宋代為例,歷來的研究者對宋代文賦津津樂道,也著力最多。盡管文賦出現(xiàn)了歐陽修的《秋聲賦》和蘇軾前、后《赤壁賦》這樣的名作,但實際上文賦并不是宋代辭賦的主流。曾棗莊在主持編纂了《全宋文》之后認為:“歐、蘇所開始的宋代新興文賦,在宋代繼之者已不多,而在元明清三代更為寥寥?!盵2]29馬積高《賦史》也持同樣觀點:“宋元以來流行的新文賦日趨衰落,隋唐以前的文賦、駢賦和騷體賦則得到復(fù)興。”[3]519“唐開始的新文賦經(jīng)過宋元兩代已走到盡頭了”[3]521。
與此同時,律賦創(chuàng)作卻十分興盛。作為科舉文體,“宋代律賦并非盡為應(yīng)試之作,既有試前習(xí)作,也有入仕后有感之作。因此,宋人文集中往往律賦甚多。田錫現(xiàn)存賦二十四篇,有九篇律賦。王禹偁現(xiàn)存賦二十七篇,十九篇為律賦。夏竦現(xiàn)存賦十四篇,十二篇是律賦。宋祁現(xiàn)存賦四十五篇,二十四篇為律賦。范仲淹現(xiàn)存賦三十八篇,三十五篇為律賦,堪稱宋代律賦大家。文彥博現(xiàn)存賦二十篇,十八篇為律賦,占十分之九。劉敞現(xiàn)存賦三十篇,律賦達二十二篇”[2]29。其數(shù)量如此之大,理當引起學(xué)界注意。
從內(nèi)容上講,樓鑰律賦共有十四篇,可分為恢復(fù)類、帝王類和經(jīng)義類三種題材?;謴?fù)類律賦六篇,主要賦頌有關(guān)誓師渡河、收復(fù)故土的歷史,借以隱喻現(xiàn)實。帝王類律賦突出了勸諫君王好謀能聽的主題,既是賦作的原始功能,也是宋代士大夫愿與帝王“共治天下”的主體意識之體現(xiàn)。以賦作闡述經(jīng)書義理、禮樂典章是宋代律賦區(qū)別于唐代的特點之一,樓鑰律賦也不例外,其中有四篇以此為主題。
律賦作為科舉考試的科目從唐代開始,統(tǒng)治者以此作為選拔人才的手段。樓鑰也認為:“考之經(jīng)以察其識,命之賦以觀其材?!?《攻媿集卷六十一·謝試中教官除溫州教授啟》(1)本文所引用《攻媿集》以《全宋文》整理結(jié)果為依據(jù),參見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通過賦作,或許真能看出作者的才識、器度。紹熙年間,王正德就在《余師錄》中記載道:
唐柳冕常言:“文章當以氣為主”,而世以為賦者,古詩之流,亦足以觀其志。如王沂公作狀元,為《殿試有物混成賦》,其間曰:“得我之小者,散而為草木;得我之大者,聚而為山川。”此有陶镕萬物之度,后果為相。范文正賦《金在镕》曰:“若令區(qū)別妍蚩,愿為軒鑒;倘使削平禍亂,請就干將。”人以謂有出將入相之器,果為名臣[4]395。
但也有人持相反態(tài)度,如司馬光。他在《起請科場札子》中論道:
至于以賦、詩、論、策試進士,及其末流,專用律賦、格詩取舍過落,擿其落韻、失平側(cè)、偏枯不對、蜂腰鶴膝,以進退天下士,不問其賢不肖……是致舉人專尚辭華,不根道德,涉獵抄節(jié),懷挾剿襲,以取科名(《全宋文·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五二)。
當然,也有持中間觀點者,如葉適在《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皇朝文鑒一》寫道:
漢以經(jīng)義造士,唐以詞賦取人,方其假物喻理,聲諧字協(xié),巧者趨之;經(jīng)義之樸,閣筆而不能措。王安石深惡之,以為市井小人皆可以得之也;然及其廢賦而用經(jīng),流弊至今,斷題析字,破碎大道,反甚于賦。故今日之經(jīng)義,即昔日之賦,而今日之賦,皆遲鈍拙澀,不能為經(jīng)義者然后為之;蓋不以德而以言,無向而能獲也。諸律賦皆場屋之技,于理道材品,非有所關(guān)。惟王曾、范仲淹有以自見,故當時相傳,有“得我之小者,散而為草木;得我之大者,聚而為山川”,“如令區(qū)別妍媸,愿為軒鑒;倘使削平禍亂,請就干將”之句。而歐、蘇二賦,非舉場所作;蓋欲知昔時格律寬暇,人各以意為之,不拘礙也[4]274。
其實,類似的爭論自唐代就有,其背后是進士科考中的詩賦經(jīng)義之爭?!皬闹刑埔院?,進士科即獨重科場,宋代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但此科主要用什么學(xué)科門類進行考試和錄取,是詩賦還是經(jīng)義,是否罷詩賦而易以經(jīng)義,卻一直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爭論不休”[5]190。
唐代雖也有詩賦與策論之爭,但中唐以后詩賦的地位逐漸提升,成為決定去留的主要標準,它在進士科中的地位不可撼動。宋初繼承了唐代“以詩賦取士”的傳統(tǒng),雖也試策論,但詩賦合格再看策論,基本是“以詩賦進退,不考文論”。但從太宗時候起,對于這種傳統(tǒng)的爭論越來越多。“到英宗時代,一些論者如呂公著、司馬光等把矛頭轉(zhuǎn)而對準詩賦,已不再要為策論爭地位,而是向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欲用經(jīng)義取代詩賦,從根本上改變‘以詩賦取士’的格局。于是詩賦、策論之爭,發(fā)展為詩賦、經(jīng)義之爭”[5]193。神宗時,王安石變法即罷詩賦而專用經(jīng)義,后經(jīng)反復(fù),最終實行兩科分立,直到南宋滅亡。
詩賦與經(jīng)義之爭不是本文關(guān)注的重點,這里只想對律賦本身進行分析。只有弄清律賦自身特點及其弊病,才能為這種爭論提供理性依據(jù)。
律賦作為唐宋科舉考試文體,其最顯著特點就是題目之下加以限韻。清代賦論家王芑孫在《讀賦卮言》中說:“官韻之設(shè),所以注題目之解,示程序之意,杜抄襲之門,非以困人而束縛之也。”即限韻有三方面目的:“一是解釋題目,二是立下行文的格式規(guī)范,三是為了防止科場作弊和統(tǒng)一錄取標準?!盵1]11韻腳既然有“注題目之解,示程序之意”的功能,出題官就不能想當然設(shè)韻,否則會給律賦寫作設(shè)置很大障礙。開禧年間,孫奕在《履齋示兒編》中記載道:
前輩作賦,須看韻腳,誠不易之論。然近年主司,亦有以韻腳誤人者,如吉州出“明哲通天地之心”,韻腳云“此其實通而無間者”,而所取不主禮刑?!叭械乐L”,韻腳云“三代長久,其故可知”,而所取乃專主教太子。筠州出“明主謹養(yǎng)其和”,以“知本末源流之謂也”為韻,而所取不主財貨。乃知作賦須就題熟認,不可參入外意,比若太學(xué)出“天子當陽”,韻腳云“天子當陽,照臨萬國”,則以陽字為太陽,卻不可不從[4]442(《履齋示兒編·文說卷二》)。
樓鑰現(xiàn)存十四篇律賦都非科場試文,乃作者私下所作,其韻腳應(yīng)當由自己設(shè)定。它們是否適合題意呢?
《受降如受敵賦》以“受降之際,亦當嚴備”為韻,《擊楫誓清中原賦》以“渡江擊楫,誓清中原”為韻,《簞食壺漿迎王師賦》以“王師所至,食漿以迎”為韻,《濟河焚舟賦》以“濟河焚舟,志在立功”為韻,《歲星所在國有福賦》以“歲星所居,宜其有?!睘轫?,《天下可傳檄而定賦》以“今天下可傳檄而定”為韻,《光武乘時龍而御天賦》以“時乘六龍以御天也”為韻,《尊賢則士愿立朝賦》以“尊賢則士愿立于朝”為韻,《本強則精神折沖賦》以“本強則以精神折沖”為韻,《高祖好謀能聽賦》以“天性明達,好謀能聽”為韻,《修身以為弓賦》以“修身為弓,發(fā)必中矣”為韻,《仁孝二致同源賦》以“仁孝之道,二致同源”為韻,《子使漆雕開仕賦》以“開未從仕,圣人使之”為韻,《孟荀以道鳴賦》以“二子皆以其道而鳴”為韻。
不難看出,樓鑰所設(shè)韻腳緊扣題意,有的甚至與題目重合。這對賦述題意有極大便利。從上文亦可看出,樓鑰律賦全為八字韻腳。將律賦限為八字韻腳,至唐代就已開始。宋代吳曾在《能改齋漫錄·試賦八字韻腳》中記載:
賦家者流,由漢晉歷隋唐之初,專以取士,止命以題,初無定韻。至開元二年,王丘員外知貢舉,試《旗賦》,始有八字韻腳,所謂“風日云浮軍國肅清”[6](偽蜀馮鑒所記《文體指要》)。
鄺健行認為:“早在律賦始創(chuàng)的初唐,從現(xiàn)存的13首作統(tǒng)計,八字韻腳的共11首,當中包括劉知幾的試賦和可能模仿試賦的梁獻《大閱賦》。這么看來,八字韻腳早就接近常態(tài)或者就是常態(tài)?!睋?jù)詹杭倫教授考查,《全唐文》收錄署名王勃的《釋迦佛賦》以“隨土圖相,相滅聞跡”為韻,“這不僅是八字韻腳,而且符合四平四仄,相間而行的規(guī)定。而這種規(guī)定是晚唐五代才有的,到宋代科舉考試中予以明確化”[1]12。樓鑰律賦全為八字韻腳就反映了宋代科場的這種常態(tài)。
宋代科場用韻既非古韻,也非當時作詩賦所用的實用韻?!氨彼握孀跁r編定并頒行的《禮部韻》,成為宋代詩賦考試必須執(zhí)行的‘金科玉律’,科場以此考校,若落韻即入‘不考式’,十分慘烈”[5]217。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丙編卷六《詩不拘韻》對此有印證:“楊誠齋云:‘今之《禮部韻》,乃是限制士子程文,不許出韻,因難以見其工耳。至于吟詠情性,當以《國風》《離騷》為法,又奚《禮部韻》之拘哉!’魏鶴山亦云:‘除科舉之外,閑常之詩,不必一一以韻為較,況今所較者,特《禮部韻》耳。此只是魏、晉以來之韻,隋、唐以來之法,若據(jù)古音,則今麻、馬等韻元無之,歌字韻與之字韻通,豪字韻與蕭字韻通,言之及此,方是經(jīng)雅?!盵7]
《禮部韻》作為宋代科場用韻標準是經(jīng)過一系列修改變化而最終確定的。早在魏晉時期,我國就有韻書出現(xiàn)?!八^韻書,實際上就是按‘韻’分類的一種字音總集”[8]24。魏晉時期就已出現(xiàn)了李登的《聲類》和呂靜的《韻集》等;南北朝是“韻書蜂出”的時代,出現(xiàn)了劉宋李槩的《音譜》《聲譜》和《音韻決疑》等書;隋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陸法言編寫了《切韻》這部劃時代著作;唐代孫愐對《切韻》加以改編,寫成《唐韻》,距此三四十年之后,又有李舟編寫《切韻》;到了宋代,陳彭年、丘雍等人,奉詔修編《切韻》和《唐韻》,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書成,定名《大宋重修廣韻》(下稱《廣韻》)。《廣韻》在《切韻》一百九十三韻和《唐韻》一百九十五的基礎(chǔ)上,增為二百零六韻,收字也增至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但在音韻系統(tǒng)上仍然表現(xiàn)了《切韻》的語音體系,仍然是六朝以來傳統(tǒng)舊音的表現(xiàn)?!稄V韻》刊行以后,也定為官韻書,科舉應(yīng)試以它為標準,但它存在“繁略失當”的明顯缺點。于是,當時的皇帝命令賈昌朝、王洙、丁度、李淑等人加以改定,于是出現(xiàn)丁度編撰的《集韻》。宋仁宗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集韻》修成,所收字和注解比《廣韻》大為增加,全書共收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字,但它所劃分的聲類和韻類仍保持與《廣韻》相接近,沒有改變《廣韻》反映六朝以來舊音的根本性質(zhì)。
為了解決《切韻》以來一系列韻書收字繁雜、押韻不便的問題,在《廣韻》出現(xiàn)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種專用于科場押韻的《韻略》。《韻略》可以說是《廣韻》的略本?!熬暗滤哪?公元1007年),《韻略》頒布,一般稱為《景德韻略》;第二年(大中祥符元年,即公元1008年),《廣韻》頒布,成為配套的詳略二書。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也就是《集韻》編成的前兩年,又把《景德韻略》略作修改而成《禮部韻略》……后者更著重于為科舉應(yīng)試服務(wù),與前者既服務(wù)于押韻又偏重審音的作法有所不同”[8]41?!抖Y部韻略》只收字九千五百九十字,但韻部仍有二百零六韻,與《廣韻》《集韻》一樣,這反映了它的保守性。“事實上,在宋代中期,實際語音已距離《切韻》《廣韻》音系頗遠,但韻書的分韻仍保持原狀不變,這就使文人們據(jù)以押韻的韻書,其分韻與口頭上的讀音差距很大”[8]41。所以,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禮部韻略》所分字有絕不近人情者。如東冬、清青至于隔韻而不通,后人為四聲切韻之學(xué)者必強為立說,然終為非是。”[9]925從景祐四年( 1037) 至南宋滅亡,《禮部韻略》一直是宋代場屋必備的權(quán)威工具書,刊布流傳甚廣,增修、增訂者眾多[10]。
《禮部韻略》之后,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毛晃編了一部《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后代簡稱為《增韻》;淳熙年間,又有人修編為《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一般稱為《淳熙禮部韻略》;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江北平水人劉淵將《禮部韻略》進一步改編為《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史稱《平水韻》或《新刊韻》。前兩者仍秉用《禮部韻略》的二百零六韻,《平水韻》則大膽革新,將其合并為一百零七韻,基本成為南宋至清代五六百年作詩押韻通行的音韻系統(tǒng)。
從上文可得知,樓鑰當時所用《禮部韻略》與《廣韻》本質(zhì)上并無區(qū)別,但對創(chuàng)作中依聲選韻有一定干擾。若想聲律上合轍押韻,必須按照韻書上來。所幸樓鑰于音韻頗有研究,《攻媿集》中多處展示了他在這方面的根底,如《跋趙共甫古易補音》(卷三四)等??疾爝@十四篇律賦中八字韻腳的平仄情況,具體如表1。
表1 樓玥十四篇律賦的韻腳和平仄情況
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八字韻腳有些是平仄相間,有些則不是。宋人王楙在《燕翼詒謀錄》中記道:“國初進士詞賦押韻不拘平仄次第,太平興國三年九月,始詔進士律賦平仄次第用韻;而考官所出,官韻必用四平四仄。詞賦自此整齊,讀之鏗鏘可聽矣?!焙檫~在《容齋隨筆》中亦記載道:“國朝太平興國三年九月,始詔自今廣文館及諸州府、禮部試進士律賦,并以平側(cè)次用韻,其后又有不依次者,至今循之。”[9]375元人盛如梓也說:“唐以賦取士,韻數(shù)、平仄,元無定式……至宋太平興國三年方定?!盵11]最后,關(guān)于宋代科舉律賦的用韻問題,《四庫全書〈大全賦會〉提要》做了總結(jié):“宋禮部科舉條例,凡賦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其官韻八字,一平一仄相間,即依次用;若官韻八字平仄不相間,即不依次用。”[11]
《四庫全書·〈大全賦會〉提要》的說法大概是不會錯的,因為考察宋代科場用韻,基本與此吻合。如北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進士范祖禹的兩篇試賦皆依次用韻。錫慶院試《天子龍袞賦》以“天子龍袞,文以為貴”(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為韻;御試《寅畏以饗福賦》以“祇畏天道,能饗隆?!?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為韻,皆依次用韻。而紹興八年(1138年),黃公度省試《天子以德為車賦》,以“天子臨庶,以德為車”(平仄平仄,仄仄平平)為韻,但實際押韻順序是“車、子、天、以、為、德、臨、庶”;解試《和戎國之福賦》韻腳缺失,經(jīng)考查當以“夏和戎狄增國之?!?仄平平仄,平仄平仄)為韻,但實際順序是“和、夏、戎、狄、增、國、之、?!?;解試《賢人國家之利器賦》韻腳缺失,經(jīng)考查當以“賢人信國家之利器”(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為韻,實際順序是“人、器、賢、利、之、國、家、信”。開禧元年(1205年)進士方大琮,省試《太宗得至治之體賦》,以“唐治之盛,實由于此”(平仄平仄,仄平平仄)為韻,但實際順序是“之、治、由、此、唐、盛于、實”。
經(jīng)考查發(fā)現(xiàn):樓鑰這些律賦,沒有一篇是依次用韻,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樓玥十四篇律賦用韻情況
其中,《高祖好謀能聽賦》和《子使漆雕開仕賦》的八字韻腳乃平仄相間,但實際行文并未遵此順序。這大概因為私下習(xí)作不比科場嚴格,也不必絕對較真,隨性用韻也在情理之中??疾榻裉焖芸吹降哪纤温少x習(xí)作,幾乎沒有一篇是按照八字韻腳依次用韻的,原因大概與此類似。
從韻腳詞性來看,樓鑰所押之韻有實詞也有虛詞。虛詞韻如《光武乘時龍而御天賦》的賦項(2)唐代的《賦譜》以人體為喻,認為律賦結(jié)構(gòu)分為八部分,依次為賦頭、賦項、賦腹(賦胸、上腹、中腹、下腹、賦腰)、賦尾。關(guān)于《賦譜》的發(fā)現(xiàn)、價值、研究狀況及內(nèi)容校正可參考詹杭倫《唐宋賦學(xué)研究》第二章、第三章和第137頁。部分押“也”韻:
跡其奮宛邑而戰(zhàn)昆陽,誅青犢而降銅馬。念再造丕圖也,雖本自于神圣;而獨逢興運也,故能安乎區(qū)夏。軍摧九虎,成止戈之武焉;時乘六龍,顯御天之造也。
韻腳分別是馬、夏和也,屬假攝麻韻?!榜R”字渲染了沙場奔騰、奮力廝殺的氣氛,“夏”字彰顯了承繼正統(tǒng)、奉天而運的地位,與題意“乘時龍而御天”緊密相關(guān),沒有絲毫做作。
《修身以為弓賦》的上腹部分押“矣”韻:
茲蓋有不言也,言則中倫;有弗行也,行皆審是。施于逺大則何止百步,時乎游息則為之一弛。茍出乎而發(fā)乎,信高矣而美矣。勉夫百行,折中矩而周中規(guī);志在四方,義為的而思為矢。
韻腳分別是是、弛、矣和矢,同屬止攝。“是”在這里是規(guī)則、法則的意思。《爾雅》:“是,則也?!边@里“行皆審是”與“言則中倫”意思相通,對仗工整?!俺凇弊智『门c弓的特性密切相關(guān);“矢”則是拉弓引箭的必需品??梢钥闯觯瑯氰€在韻腳選擇上極為考究:不僅聲音瀏亮,瑯瑯上口,而且句意貫通,自然流暢。誠如少游所言:“凡押官韻,須是穩(wěn)熟瀏亮,使人讀之不覺牽強,如和人詩不似和詩也?!盵12]18
適當?shù)捻嵞_確實需要如此,不僅聲韻合轍,字義還得跟題意有所關(guān)聯(lián)。誠如孫奕所言“賦須韻腳意全”:
賀方回言學(xué)詩于前輩,得八句云:“平淡不流于淺俗,奇古不流于怪癖。題詠不窘于物象,敘事不病于聲律。比興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見于成篇,渾然不可雋;氣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盡心于此,守而不失,請借此以為八韻之法。茍妙達此旨,始可言賦。昔秦少游《郭子儀單騎見虜賦》,第四韻云:“豈非事方急則宜有異謀,軍既孤則難拘常法?遭彼虜之悍勁,屬我?guī)熤Х?;校之力則理必敗露,示以誠則意當親狎。所以徹衛(wèi)四環(huán),去兵兩夾。雖鋒無鏌邪之銳,而勢有泰山之壓。據(jù)鞍以出,若乘擒虎之驄;失仗而驚,如棄華元之甲?!毖弘U韻而意全,若此乃為盡善。凡八韻皆即此,可反三隅矣。近歲效莆陽體者,雖貴意全,然疊字多而失之冗,句法長而失之強,此非善學(xué)柳下惠者也。若解試、省試,尤貴得體,切宜知之[4]442。
宋代科場拘忌極多,聲韻又是件麻煩事兒,但聲韻合轍又是律賦得選的先決條件。正所謂“一招失策,滿盤皆輸”,無數(shù)士子因此而倒在科舉門前。隆興元年,樓鑰“第二策中誤犯泰陵舊諱”(《攻媿集卷五二·洪文安公小隱集序》),幸得知舉洪遵請旨,得充末等首名。這已屬幸運,考官于聲律要求更嚴,稍有不慎就可能落韻,入“不考式”?!端膸烊珪ぁ创笕x會〉提要》記載宋代科場違試之例:“其違試不考之目,有詩賦重疊用韻,賦四句以前不見題,賦押官韻無來處,賦第一句末與第二句末用平聲不協(xié)韻,賦側(cè)韻第三句末用平聲,賦初入韻用隔句對,第二句無韻。拘忌宏多,頗為煩碎?!盵11]163
范鎮(zhèn)《東齋記事》卷一記載:“景徳中,李迪、賈邊皆舉進士,有名當時。及就省試,主文咸欲取之,既而二人皆不與。取其卷視之,迪以賦落韻,邊以《當仁不譲于師論》以‘師’為‘眾’,與注疏異說。乃為奏具道所以,乞特收試。時王文正公為相,議曰:‘迪雖犯不考,然出于不意,其過可恕。如邊特立異說,此漸不可啟,將令后生務(wù)為穿鑿,破壞科場舊格。’遂收迪而黜邊?!盵13]蘇象先《丞相魏公譚訓(xùn)》卷一記載:“祖父(蘇頌)年十六,省試《斗為天之喉舌賦》。盛文肅(度)主文,見曾祖曰:‘賢郎已高中,而點檢試卷者謂以聲聞(去)為聞(平),為不合格,遂黜?!娓缸允鞘记幸庾謱W(xué),發(fā)明為多。”李迪落韻,幸遇特赦;賈邊論說與注疏不合,蘇頌只因平仄稍異,均遭黜落,都是科場的慘痛教訓(xùn)。
蘇頌十六歲后“始切意字學(xué)”,樓鑰則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嚴格教育?!度以娧喉嵭颉?卷五二)記道:
吾家自高祖正議先生以儒學(xué)師表鄉(xiāng)曲,是生五子,曾祖金紫、曾叔祖承議俱躡世科。助教最幼,家傳擅名,而邃于小學(xué)。亦有五子,其次子則居士叔祖也,字符應(yīng),記問該合,書經(jīng)覽輒不忘,許叔重《說文解字》略皆記誦。其于六經(jīng)句讀點法悉有定規(guī),如“不”字本方久切,凡書之“不”字皆點入聲;“其”字皆點平聲,惟“夜如何其”則不點,蓋本是以“箕”字而借為“其”也。嘗曰:“陸氏《釋文》最為詳密,集古人之全,后之作者如《孟子音》之類皆所不及。讀書者多自茍簡,口口相授,遇有難字,始為檢閱,故謬誤者多。我兄弟少時皆讀之,自首至尾,殆無遺失?!辫€侍坐最久,粗傳緒余,又以授兒曹,使不至于甚陋者,皆叔祖之訓(xùn)也。
從《攻媿集》的記載來看,樓鑰有相當深厚的小學(xué)功底,文字、音韻方面尤其如此。針對時人好空談、輕實學(xué)的毛病,他在《復(fù)古編序》(卷一六)中寫道:“文字之書,世謂之小學(xué)?;蛘咭蚵秃?,指以為學(xué)之細事而忽之,非也。古者四民擇其秀者為士而教之,所謂八歲入小學(xué)者教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藶樾∧曛畬W(xué),非曰學(xué)者之小事。”《班馬字類序》(卷五三)、《答楊敬仲論詩解書》(卷六七)、《答趙共甫書》(卷七九)等都展示了他在這方面的功底?!稑窌`序》(卷五三)、《燕樂本原辨證序》(卷五三)表明他在音樂方面也有所研究?!对鲠屇详柣钊藭颉?卷五三)則表明他對醫(yī)學(xué)動態(tài)也有所關(guān)注。
所以,袁桷的《延佑四明志》稱其“于中原師友傳授,悉窮淵奧,經(jīng)訓(xùn)小學(xué),精據(jù)可傳信。”《四庫全書》也總結(jié)道:“宋自南渡而后,士大夫多求勝于空言,而不甚究心于實學(xué)。鑰獨綜貫今古,折衷考校,凡所論辨,悉能洞澈源流??芍^有本之文,不同浮議?!盵14]這并非溢美之詞。
或許,狀元孫何(宋太宗淳化三年,即公元992年)論詩賦取士優(yōu)越性的一席話最能概括樓鑰的這種努力:
惟詩賦之詞,非學(xué)優(yōu)才高不能當也。破巨題期于百中,壓強韻示有余地。驅(qū)駕典故,混然無跡;引用經(jīng)籍,若已有之。……觀其命句,可以見學(xué)植之深淺;即其構(gòu)思,可以見器業(yè)之小大。窮體物之妙,極緣情之旨。識《春秋》之富艷,洞詩人之麗則。能從事于斯者,始可以言賦家流也[15]34。
總之,選詞煉句是一切文章的要求,律賦更是如此,要求也更高。秦觀講:“賦中作用,與雜文不同。雜文則事詞在人意氣變化,若作賦,則惟貴煉句之功,斗難、斗巧、斗新。借如一事,他人用之,不過如此,吾之所用,則雖與眾同,其與之巧,迥與眾別,然后為工也?!盵12]20正是如此。
人們常說詞曲是“曲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從上文分析不難看出,律賦在規(guī)則上的要求幾乎與此相當。關(guān)于律賦評價問題,宋代至今一直存在較大爭議。有人批它一無是處,有人認為古意猶存。祝尚書先生總結(jié)說:“場屋詩文的程序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揭示了詩文自身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寫作規(guī)律,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甚至在將文章寫作置于理論指導(dǎo)之下方面,不無積極意義。但將程序變?yōu)楣潭J?,而且又用以取士,則不僅扼殺了文體自身的活躍因素,更扼殺了無數(shù)學(xué)子的思想和青春?!盵16]這里不妨引用宋代時人的一段對話,看看當時名家如何看待:“少游言:‘賦之說,雖工巧如此,要之,是何等文字?’廌曰:‘觀少游之說,作賦正如填歌曲爾。’少游曰:‘誠然。夫作曲,雖文章卓越,而不協(xié)于律,其聲不和。作賦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饤饾為偶儷而已;若論為文,非可同日語也。朝廷用此格以取人,而士欲合其格,不可奈何爾。’”[12]21
《西京雜記》載司馬相如與盛覽論作賦曰:“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zhì),一經(jīng)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跡也。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于內(nèi),不可得而傳?!蓖ㄟ^上文論述可以看出,樓鑰具備這樣的賦家功底。他有深厚的家學(xué)淵源和廣闊的交游視野:高祖樓郁,人稱西湖先生,為“四明五先生”之一,培養(yǎng)了舒亶、袁轂和羅適等門生后學(xué);樓鑰本人與當時著名學(xué)者朱熹、呂祖謙、陳傅良等皆有或深或淺的交往,對文字、音韻和經(jīng)義等有深厚功底,對醫(yī)學(xué)和音樂等也有濃厚興趣,學(xué)問淵博,為一時名儒;為官清正廉明,不黨不依,更不依附權(quán)奸;他道德高潔,不圖榮華富貴,追慕謙謙君子,乃至奇才怪杰,堪稱封建士大夫中的典范。他能成為南宋為數(shù)不多律賦大家之一,與他的學(xué)識和為人密不可分。
律賦長期作為科舉文體,在聲韻和結(jié)構(gòu)上形成了極為嚴格的規(guī)則。樓鑰律賦遵循了律賦的寫作要求,既反映了律賦的總體特點和當時歷史風貌,也展示了他個人的為文特點和內(nèi)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