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夢琪
撫州市崇仁縣河上鎮(zhèn)中心小學
生活化語文教學,讓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語文作為最基礎的學科,只有依托生活這般源頭活水,才能達到花繁葉茂的最終目的。因此,老師們應該深入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需要積極總結(jié)教育教學經(jīng)驗,不斷完善生活化教育理論體系,為教學工作奠定好基礎,提升教學水平,從真正意義上讓學生語文和生活的關系。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語文課堂難免枯燥乏味,老師應該創(chuàng)造和利用情境,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們積累語文經(jīng)驗。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有效的促進學生們的認知,學生們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有助于學生感受到語文的實用性,從而激發(fā)內(nèi)心探索的欲望。
比如,在教學《貓》這一課的時候,這是老師可以問道:“同學們,你們見過貓嗎?”有的學生回答:“老師,我見過的,我家里養(yǎng)有養(yǎng)貓,他們的貓很軟”。老師:“那你們覺得課文中的貓是什么樣的呢?”學生們踴躍的發(fā)言:有的說:“貓?zhí){(diào)皮了,竄來竄去,可是又很可愛”、有的給大家模仿起了家里貓的叫聲“喵”喵“”,課堂的氣氛瞬間活躍了起來。在有趣的學習氛圍之中,學生的思維模式也得到了擴展,是學生生活經(jīng)驗給語文課堂增添了無窮的活力。同學們都爭著發(fā)言,把印象里的貓說給大家聽,這樣即使沒見過貓的同學對貓也有了認識。在輕松歡樂的氛圍中,利用生活知識與課堂有機結(jié)合,有助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加強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同時能夠加強學生將語文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jié)合,使豐富多彩的生活在課堂中體現(xiàn),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生動化,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是一門最有內(nèi)蘊和思想的、最有靈氣和詩意的學科。同時,語文的發(fā)展是在生活中進行的,離開了生活,這樣的教學顯然是無意義的,也是不切實際的語文。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課本是生活的記錄,教學是生活的闡釋,可見生活化教學有多么重要,語文又與生活緊密相連,可以說是生活給了語文以生命。
比如,在講授《梅花魂》這一課的時候,有很多學生沒有見過梅花的,梅花對于他們來說只從圖片中看到過,單從書中是無法感受梅花的美麗與芬香。因此,教師可以組織戶外郊游等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尋找課文中的事物原型,并與文章中所描寫的梅花進行對照,對比一下所見所聞的事物與書中有什么不同,老師在此過程中可以布置作業(yè),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感受記錄下來,日后再把自己觀察中所獲得的結(jié)論在班級探討。通過這樣引導學生與課文近距離接觸,去熟悉、了解課文里的事物,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語文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廣泛的生活實踐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積累,拓展學生知識面,再來讀課文自然而然能讀出韻味。
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教材中隨處可見日常生活元素,但一些語文內(nèi)容距離現(xiàn)實生活比較遙遠,學生學起來就會比較困難,把文字轉(zhuǎn)化為具體角色,賦予課文生活畫面,把所有知識融入到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調(diào)動學生們積極性,師生共同扮演,不僅增加趣味性,而且促使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比如,在教《我是一只小蟲子》一課的時候,老師和學生分別扮演小蟲、蜜蜂、蝴蝶這幾個角色,鼓勵學生想象生活中這幾種昆蟲的行為特點和愛好等,再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進行對話演繹。把課文的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加深印象,還能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通過鮮明、生動的表演,學生能夠切身理解每一個角色的不同性格特征,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思維。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合理的使用教材,又合理的使用生活化材料,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生活化問題,幫助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生活化課堂中提升知識儲備量。也能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記憶知識,靈活加以運用。
語文教學只有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才能煥發(fā)出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生活是語文學科的基礎,是語文知識的意義之源。實行生活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知識進行鞏固,利用生活經(jīng)驗將一些復雜的語文問題進行簡化,從而降低語文學習的難度,更好地提高學生對語文的掌握情況,有效地提高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質(zhì)量,建立起生活中的語文與教科書上的語文的聯(lián)系,使生活和語文融為一體。這時語文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和解決語文問題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