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 斌
春日的一天早晨,以前的工友周友南突然給我送來一幅舊照片。這是我們廠里的青年突擊隊全體隊員合影的照片,拍攝于1974年12月,距今已有46年了。當時,我還在徐聞縣農(nóng)機修造廠當學徒,也是這張照片里面的一員。
說起那支青年突擊隊,要追溯到1974年年中徐聞縣農(nóng)機修造廠的那場機耕船制造大會戰(zhàn)。當時,廠里承接到縣經(jīng)委下派30臺機耕船的制造安裝和葉輪加工的重大任務,要求必須在三個半月內(nèi)完成。由于時間緊、要求高、任務重等因素,廠團總支決定從各車間挑選出86名年輕力壯、思想向上,技術素質高的青年工人組建一支青年突擊隊,隊長由廠團總支書記廖東來擔任,每個車間還下設一個突擊小組。當年7月1日,青年突擊隊正式成立,統(tǒng)一由廠黨總支書記何祖蔭授旗。那時,廠里叫得最響的就是青年突擊隊,即有急難重險任務時,青年突擊隊沖鋒在前。
記得當年的七月,大地熱得像個蒸籠,讓人坐立不安,就是在樹下乘涼也感到急躁。當時地表溫度已達35攝氏度,車間內(nèi)沒有空調,只有“隆隆”轟鳴的自制大型電風扇,吹來吹去都是地面的熱風。外面悶熱的工場上,更是身處高溫籠罩,隊員們汗如雨下,一個個的皮膚都被曬黑了,甚至熱得脫了層皮。雖然很累,很苦,然而我們的這幫突擊隊員還是苦中做樂。在隊長廖東的帶領下,大家常常以唱支歌解解乏,或者工友間講個笑話解解悶。大家實在累極了,走不動了,就原地坐下,休息片刻之后繼續(xù)戰(zhàn)斗。我們的突擊隊,為的都是同一個目標,讓這30臺全湛江市領先創(chuàng)新的機耕船早日投入使用,造福農(nóng)民兄弟。我們都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自己的特殊的突擊隊員身份。
在機耕船會戰(zhàn)中,青年突擊隊涌現(xiàn)了許多感人事跡。為期三個余月的機耕船的制造安裝過程,遇到了許多無法預料的突發(fā)事件,這些事件為原本緊張而又繁忙的設備加工、安裝、調試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障礙。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全體突擊隊員不畏難、不怕苦,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有的隊員身兼數(shù)職,加班加點,有的隊員每天連續(xù)工作十幾個小時,放棄了周末休息時間。還有不少隊員由于沒干過鉗工安裝的活,出現(xiàn)鐵錘砸到手指,鐵皮割傷手流血等情況,但他們都輕傷不下火線。為了盡早完成新機的驗收工作,隊長廖東經(jīng)常是結束白天的安裝工作后,繼續(xù)配合廠里的工程師連夜進行設備調試,通宵達旦是常有的事。由于工作的強度較大,隊員鐘國瓊、毛光能都先后患上了感冒,但鐘國瓊吃了點感冒藥,繼續(xù)工作;而毛光能在發(fā)燒至38.5°的情況下,連續(xù)在廠部醫(yī)務室打了三天針,每天打完針后就接著又加班加點地投入緊張戰(zhàn)斗。當時,我也因低血糖癥,由于疲勞過度,扛著扛著就栽倒了,陳裕等幾位工友趕緊把昏迷中的我背到廠部醫(yī)務室治療。我醒后,又自覺回到突擊隊之中。在大會戰(zhàn)現(xiàn)場上,隊員周友南迎來了自己的22歲的生日。我們幾位比較親密的隊員就圍成一圈,用“突擊餐”中的面包當?shù)案?,用幾支香煙當蠟燭,給周友南簡單地過了一個特殊的生日。
還有在我們這支突擊隊中30%是青年女工,她們都是主動請纓加入到隊伍來的。女隊員們說:“男同志能干的事我們也能干!”百日大會戰(zhàn)中的一天,女工突擊小組的姐妹們正在調試剛安裝好的第一批新機。突然,一臺機耕船恰好啟動后失控,“噠噠……”地像脫韁之馬向工場這邊“沖”了過來。江永堅、馬云翔、陳碧英、吳小寧、盧錦嬋、梁云、陳小瓊等見狀,勇敢地沖上去,大家用力緊緊扣住機耕船身軀……此時,機警的江永堅迅速躋身爬上駕駛座位上,只見她手腳一齊來操作,熟練地減小油門、踏住剎車,這匹“野馬”終于被降服了,旁邊的人被嚇得目瞪口呆,可她仍然是那么沉著,臉不改色心不跳。這群年輕漂亮的姑娘們,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巾幗不讓須眉,真實展現(xiàn)了那個年代青年女工“學鐵梅、做鐵梅”的精神風貌。
回想往事,記憶猶新。當年的徐聞縣農(nóng)機修造廠青年突擊隊確實是縣里青年活動中的一面旗幟,多次受到上級表揚。這支伍隊主要的特點是隊伍規(guī)模龐大、思想境界高,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堅持了數(shù)年,經(jīng)過了廠里的30臺機耕船大會戰(zhàn)、350匹柴油發(fā)電機組安裝大會戰(zhàn)和大水橋水庫堤壩搶險等多項特殊任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當時,我們這支突擊隊得到了湛江地委副書記、團地委書記王美季的很高評價,并榮獲了省和湛江地區(qū)的先進;我們的突擊隊長廖東被評為省“100位先進青年突擊隊長”,他第一個在我們突擊隊青年中光榮入了黨。次年即1975年7月,我同江永堅等10余位青年也相繼踏進了黨的門檻,光榮地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chǎn)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