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寧
(沈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045)
恩格斯曾在《德國的民間故事書》中這樣寫道:“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一個農民作完艱苦的日間勞動,在晚上拖著疲乏的身子回來的時候,得到快樂、振奮和慰藉,使他忘卻自己的勞累,把他的磽瘠的田地變成馥郁的花園。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一個手工業(yè)者的作坊和一個疲憊不堪學徒的寒傖的樓頂小屋變成一個詩的世界和黃金的宮殿,而把他矯健的情人形容成美麗的公主。但是民間故事書還有這樣的使命:同圣經一樣培養(yǎng)他的道德感,使他認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權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氣,喚起他對祖國的愛”[1]。恩格斯的這段話不僅指出了民間故事的娛樂作用和寄托民眾生活理想的作用,還指出了民間故事在人們的精神世界方面的宣泄和救助作用。從古至今我國流傳著許多民間故事,在這些民間故事中積淀著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內涵,反映著時代所具有的特質,以其絢麗的藝術想象、浪漫的故事情節(jié)、千奇百怪的人物形象吸引著民眾并使之廣為傳播,并在歲月中不斷彰顯出其獨特的作用和價值。
在階級壓迫的社會里,隨著階級對立抗爭的日益加劇,被壓迫的勞動人民采取各種方式進行抗爭。勞動之余、茶余飯后聽、講民間故事常常成了勞動大眾放松自己、調節(jié)生活壓力的娛樂方式。雖然殘酷的生活現(xiàn)實常常使他們的種種反抗和抗爭付之東流,但是人們這種追求自由、快樂、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卻是永遠也不會停止的。在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中,人們將理想更多地寄托在虛幻的精神世界之中,從而按照自己心中的愿望來修改生活本來的面貌,在精神上給予自己解救與幫助。
民間故事中有一部分內容是無權無錢的窮苦人運用自己的智慧與統(tǒng)治階級抗爭的故事。如在苗族的《反江山和守備老爺》故事中,在上司即將清查屯谷的節(jié)骨眼上,反江山抓住守備虧空大量屯谷的把柄,奚落他,擺布他,最后將這個魚肉鄉(xiāng)里、民憤極大的官吏繩之以法。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蒙古族的“巴拉根倉的故事”“沙格德爾的故事”、藏族的“阿古登巴的故事”“聶局桑布的故事”、維吾爾族“阿凡提的故事”、壯族的“佬巧的故事”,納西族的“阿一旦的故事”。在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大都是生活在窮苦百姓群體之中,他們常常跟窮苦百姓站在一起,與維護剝削階段利益的反動統(tǒng)治者斗爭,替窮人撐腰,讓窮人揚眉吐氣。在講述這些故事時,他們愛憎分明,宣泄了他們對剝削者的憤恨,深刻地揭露了那些惡霸、地主的奸詐、貪得無厭,而對勞動大眾則情同手足,滿腔熱忱。勞動人民相信憑借自己的智慧一定可以戰(zhàn)勝統(tǒng)治階段的壓迫,過上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勞動大眾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不僅相信智慧可以幫助他們戰(zhàn)勝生活中的困難,而且還堅信對于勤懇勞動,正直善良的窮苦人,上天是會給予他們眷顧的。如哈尼族的《蛤蟆和牯哥》《鵝姑娘》,描述的就是勞動人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幻想著自然界對他們的勤勞、善良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幻想著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從此過上了幸??鞓返纳睢_€有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雞蛋姑娘》《象牙公主》《隱身鳥》《寶葫蘆的故事》《寶鏡的故事》《神筆馬良的故事》等。在這些故中常有寶物、魔法的出現(xiàn),這些通常是用來懲罰壞人或者是給窮苦人帶來財富的。這些寶物、魔法通常是有靈性的,如果擁有他的人的是壞人,則寶物、魔法均會失效,通常壞人都氣急敗壞地將寶物扔掉或毀壞,但是當寶物、魔法重新回到窮人的手中時,它的神奇魔力就又回來了。是不是有了寶物、魔法,窮人就不用勞動了呢?當然不是,勞動人民在講述這類魔法寶物故事的時候,在精神上人們幻想著能得到一個寶物,來幫助自己和自己同命運的人,從中獲得寄托,獲得了由寶物魔法戰(zhàn)勝統(tǒng)治階級所帶來的快感,而且還看到通過寶物魔法所帶來的美好生活。但是在這些寶物、魔法都會有這樣一個共性,如果擁有了寶物就坐享其成,好逸惡勞,不論是壞人還是窮人,寶物都會立即消失。所以人們在講述這類故事的時候,不僅在精神上獲得了滿足,而且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就是告訴人們,只有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財富,才是最可靠的。勞動人民通過這些故事,相信正直、善良是最強大的力量,它能戰(zhàn)勝一切邪惡勢力,只有勤勞的雙手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美好幸福的生活。
民間故事存在著大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寓言、神話和民間故事。例如毛南族的《格射太陽和月亮》《三九的故事》等,都體現(xiàn)了勤勞、勇敢的毛南族人民征服與改造自然的斗爭。《格射太陽和月亮》講述的是上古時代,天上有十二個太陽和月亮,樹木、禾苗、莊稼曬死,河水、井水干涸,人們的生活無法維持,持續(xù)的暴曬使皇帝請來了力大無比的“格”,格依靠弓箭射掉了十個太陽和月亮,僅留下一個太陽和月亮,百姓開始正常有序的生活。力大無比,體現(xiàn)人們對于自身擁有強大力量的渴望,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生產力的低下,使人們渴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改造自然獲得美好的生活?!队薰粕健贰洞笥碇嗡返雀钦宫F(xiàn)人們不畏艱難,定要戰(zhàn)勝自然的決心與毅力。而這些也是人們在今后生活中面對惡劣自然環(huán)境,獲得勇氣與力量的源泉。人們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以及與他人的團結、合作,必將戰(zhàn)勝自然、征服自然。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造成東西的”。民間愛情故事也正是如此,在過去,盡管勞動人民處于統(tǒng)治階級的領導之下,生活在痛苦和貧窮之下。但是越這樣,人們向往幸福生活的欲望也就越強烈,而愛情故事則是他們這種向往和愿望的自然流露,也是勞動人民重要的精神救助之一。它深深地扎根于勞動人民的心中,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勞動人民追求愛情、向往愛情的美好心愿以及對戀愛、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等方面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如中國民間四大傳說《牛郎和織女》《孟姜女》《白蛇傳》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無一不是以愛情內容為主,并廣為津津樂道。在大量的民間愛情故事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青年男女為了追求婚姻自主、戀愛自由的權利和實現(xiàn)自己美好的愿望。他們敢于沖破思想牢籠的桎梏,向反動階級及舊的封建禮俗宣戰(zhàn)抗爭,真正做到了“鎖鏈捆不住他們的手腳,神權束縛不住他們的思想,威武動搖不了他們的決心,富貴移不了他們的意志,貧賤嚇不倒他們的信心”。
在這些愛情故事中,并不是相貌漂亮、有權有勢才能獲得美好的愛情,而是似乎更青睞于心地善良的窮苦人。如《牛郎和織女》中的牛郎什么都沒有,窮得只有一頭老黃牛;《梁山伯和祝英臺》中的梁山伯較馬文才相比只是一介窮書生;《白蛇傳》中的白娘子雖是蛇精所化,但由于她的為人善良、樂于助人的美好品質而受到人們的喜歡。正如歌德曾說過的“外貌只能炫耀一下,真美方能百世不殞”。人們在講述這些愛情故事時,一方面使自己沉醉在他人的愛情故事中,獲得精神的娛樂與放松;另一方面又鼓舞著自己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古代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沒有嚴格的紀律要求,但是常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約束,如道德、禮儀、 民俗等。這些與法律一起保證了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但人常常會有突破束縛的渴望,而渴望如果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情感、情緒的壓抑,因此人們需要精神的釋放。而歇后語、相聲、評書等,則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們積郁在胸的情感得以釋放。如歇后語“貓兒見了魚——求婚(葷)、冬天穿涼鞋——自動(凍)自覺(腳)”等以及傳統(tǒng)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連升三級》《扒馬褂》《敬財神》,還有新相聲《五官爭功》《虎口脫險》等,這些因為源于生活,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而為人們所喜愛。在帶來快樂的同時,有些內容也借以諷刺當時的時局,使人們內心的壓抑得以舒緩。如傳統(tǒng)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講述的是洪武皇帝和他的大臣都喝了兩個叫花子做的餿泔水;《連升三級》的主人公張好古大字不識一個,卻以對聯(lián)及好運氣得到九千歲魏忠賢以及當時皇帝的賞識,步步高升。人們在歡笑中,將諷刺的箭頭指向了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階層皇帝、大臣、地主等。而新相聲《打牌論》《釣魚》《財迷丈人》等,則諷刺的是人們身邊存在的那些勢利、自私、迷信、好吹牛、愛占便宜的人,不僅諷刺了某些人的種種不良習氣,也使人們在開懷大笑時引以為戒。
民間文學是歷史發(fā)展的影子,生動地記錄了勞動人民歷史發(fā)展的壯麗歷程;它是文化精神之窗,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時期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和心理特征。在勞作繁重、生計艱難時,用民間文學的各種形式來排遣內心的煩悶與憂愁,使人們在各種有趣、生動、貼近生活的情節(jié)中哈哈大笑,舒緩自己的情緒,使人們獲得暫時的愉悅。同時民間文學以其特有的方式豐富和充盈著人們的心靈與精神,給人們以鼓勵與希冀,使人們有勇氣與力量追尋自己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